讓AI點外賣、理财、看病,靠譜嗎?
轉載:定焦(dingjiaoone)原創
作者 | 王璐
編輯 | 魏佳
沒有一家網際網路大廠願意錯過AI這一風口。
在近期舉辦的2024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螞蟻集團一次性推出了三款AI産品,分别是「支小寶」、「螞小财」、「AI健康管家」,對應衣食住行、理财、醫療三大領域。其中「支小寶」既可在支付寶内使用,也有獨立APP,其他兩款工具則内置在支付寶中。
除了有面向C端的産品,螞蟻集團還發力AI to B,向企業推出數字螞力解決方案;啟動支付寶智能體生态共建計劃,并推出智能體開發平台支付寶“百寶箱”。
這一系列動作背後,是螞蟻AI戰略的提速。然而,當下AI雖火,卻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由于投入資金大、回報周期長、模式變現難等問題,今年,國内國外的AI投資在數量和規模上都迅速降溫。
全球知名市場資料分析公司CB Insights資料顯示,2024年Q2,全球AI領域投資總額環比減少38%。有媒體根據IT桔子資料計算,今年1月-8月,國内AI行業共有317起融資案例,總融資金額超333億元,算下來月均融資金額42億元,不到去年的兩成。
此刻,像螞蟻集團如此大力度一次性推出三款不同類型AI産品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且和其他網際網路大廠有明顯差別的是,這三款AI産品,都非能占有強大使用者量的通用型AI産品,沒有集中在搜尋、文字、視訊這樣的大類上,而是選擇做垂直類AI工具,服務于支付寶産品。
其實,在上市遇挫、三年整改的過程中,螞蟻一直在淡化身上的“金融”标簽,強化“科技”屬性。它曾經的第一大收入來源信貸業務已經被剝離,而另一大業務數字支付,也受到了政策的一定影響。急于講出新故事的螞蟻,打出了AI這張牌。早在2023年,“AI First”成為螞蟻的戰略之一。
此次産品的集中推出,更像是“AI First”戰略的加速。螞蟻的AI産品做得如何?它能靠AI撬動更大的市場嗎?
螞蟻上新,
AI點外賣、AI理财、AI看病
在此次螞蟻集團密集的AI動作中,最受關注的是三款AI産品。其中,「支小寶」針對的使用者量相對最多。
「支小寶」的定位是生活管家,主要友善使用者操作包含12306、餓了麼、高德、滴滴、菜鳥裹裹等在内的400萬個覆寫衣食住行的小程式。總之,凡是支付寶上有的功能,使用者都可以用「支小寶」一鍵喚醒。
「定焦」将其功能主要分為三大類。
1、對于使用者常用的支付寶内置功能,「支小寶」可省去頁面搜尋步驟。
比如使用者隻需通過「支小寶」輸入“乘車碼”、“電子社保卡”“查上月消費賬單”、“給XX發紅包”等想要的資訊,這些功能便能直接跳出。
2、對于使用者常用的APP軟體,比如訂酒店、訂外賣,支付寶可一鍵喚醒并幫使用者下單。
比如告訴「支小寶」想訂某天從A地到B地的車票,它便會挑選出符合條件的車次生成訂單,使用者隻需點選預訂便可。同理,如果想喝奶茶,也隻需要告訴它,外賣還是自取、何種品牌,它便會彈出外賣下單連結。
在旅遊出行上,「支小寶」還聯合黃山景區推出了“黃山智能體”——黃小松,定位為“全程AI伴遊”。該工具會随着遊客的空間定位變化,提供攻略、講解、 叫車、周邊美食、商家推薦等服務。
3、「支小寶」自帶陪伴提醒功能。
比如早上會提醒使用者當天天氣情況,晚上是否有快遞,如果使用者有日常喝咖啡、奶茶的習慣,它也會在中午提醒是否需要來一杯。
再來看看AI理财工具「螞小财」。
市面上專門針對理财的AI工具不多,很多使用者都用通用型AI工具查詢理财資訊,「螞小财」打出的特點是,能直接給小白和部分從業者輸出較為明确的理财要點。
剛從金融專業畢業的小琨曾用文心一言和Kimi收集理财資訊,但通常得到一大堆邊緣性資料,很難找到她想要的準确回答,她覺得「螞小财」提供的答案更加精準,有資料分析還會結合市場近況給出判斷。
她給「定焦」舉例,比如将“當下買什麼投資理财産品可以賺錢”的問題抛給AI,Kimi和文心一言的回複比較籠統,提到了銀行産品、債權等大類,并表示需要根據市場變化和個人情況進行調整。「螞小财」的回複則比較明确,指出要投資一些高成本效益基金産品,也會具體舉例。
小琨覺得,背靠億級理财使用者的支付寶,和通用AI工具不太一樣,它可能更有針對性地做了金融垂類模型訓練,是以回答像個耿直boy。不僅如此,很多使用者習慣在支付寶買基金和債券,她覺得「螞小财」作為支付寶的一個子分項,給出的答案會更可靠些。
「AI 健康管家」則涉及線上和線下30多種醫療服務。
據官方介紹,螞蟻「AI 健康管家」連接配接了全國各地的90萬名醫生,其中70%來自三甲醫院,使用者可線上上與專家的AI助理進行一對一問診;還可将自己看不懂的化驗報告上傳,AI便能将一些醫學術語翻譯成白話。如果使用者選擇線下就醫,該産品還提供挂号、陪診服務。
讓AI當管家、管錢、看病,
真的靠譜嗎?
雖然螞蟻的這三款AI産品,覆寫了衣食住行、理财、醫療多個領域,産品也确實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并沒有出現像文心一言、Kimi、Sora、Suno、快手可靈等AI産品剛露面時,全民熱議的程度。
「定焦」還詢問了不同領域的AI從業者和支付寶使用者,大部分人都表示,沒有使用過這三款産品,甚至有人都沒有聽說過。
關注度不高一方面是當下AI産品數量衆多,使用者對AI已經脫敏,另一方面在于,螞蟻的這三款AI産品都比較垂直。
一位密切關注AI的從業者表示,相比AI搜尋、AI視訊、AI音樂等工具,螞蟻的這三款産品比較小衆,且主要服務于支付寶使用者。
很多使用者在使用後也指出了不少問題。
「支小寶」生活管家的定位,讓很多使用者希望它是一款能滿足自己日常生活的通用型産品,但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它更像Siri智能語音助手,主要友善使用者調出存在于支付寶中的各項功能,涉及支付寶之外的功能,回複的相對簡單。
比如「支小寶」也支援使用者搜尋,但給出的内容較為簡單,且不像Kimi一樣能提供資料來源連結,使用者無法判斷資訊準确性;在輸出長文字上,隻提供要點提示,不能生成幾百字的長文本。
一位使用者表示,非通用工具的定位限制了「支小寶」的使用次數。他覺得推出的天氣、快遞提示功能,作用也不大,手機系統和短信提醒會更加友善。相對有用的是訂票、打車功能,使用「支小寶」比打開相關軟體會更友善快捷。
還有一些使用者表示,「支小寶」存在語義了解錯誤、關聯快遞資訊但無法關聯淘寶訂單、退出重進沒有上下文記憶等問題,影響了他們的體驗。
主打醫療的 「AI 健康管家」,在找醫生、讀報告等方面,它能夠做到及時響應和快速回複,但回複内容并不能全部滿足使用者需求。
一位體驗者表示,自己将彩超報告拍照上傳給「AI 健康管家」,得到的回複是“對于這類内容我們正在努力學習中,後續将為您提供更全面的報告解讀服務”。
在他看來,「AI 健康管家」提供的服務還比較初級,沒有脫離輔助工具的範疇。
至于AI理财,螞蟻官方曾介紹,「螞小财」連接配接了基金公司、券商、财經媒體等200多家主流專業機構,以及超1.5萬位專業财經創作者。但很多使用者認為,即便「螞小财」提供的答案更為易懂和明确,也不能取代專業從業者,提供的資訊僅能作為參考。
還有專業人士指出,同發達國家相比,大陸的資本市場不夠成熟,波動性較高,一般情況下,人工智能并不能辨識、解決。這也進一步降低了AI理财的專業度。
總之,這三款AI産品先是在通用性上不夠有吸引力,後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瑕疵又進一步降低了使用者的使用意願。
螞蟻為什麼大力做AI?
除了三款AI産品的表現,更值得關注的是,螞蟻集團為什麼要大力做AI?經曆了三年整改,螞蟻手上還有哪些牌?
我們簡單回顧下螞蟻的過去。
時間撥回到2020年,螞蟻原本計劃11月5日同時在A股和港股IPO。但就在正式挂牌前兩天,IPO被暫緩。
如果按照當時68.8元/股的定價,螞蟻的IPO市值将達到2.1萬億,創造全球最大IPO紀錄,馬雲也将徹底坐穩中國首富的位置。
面對這個“巨無霸”,當時外界最大的争議在于,螞蟻究竟是一家科技公司,還是一家金融公司。這不僅決定了螞蟻上市時适用什麼估值體系,還決定了适用什麼監管政策。
翻看當時的招股書,螞蟻主要收入分為數字支付與商家服務、數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微貸科技平台、理财科技平台、保險科技平台)、創新業務及其他三大塊。2020上半年,前兩大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别為35.86%、63.39%。
其中從屬于數字金融科技的微貸科技(小額貸款)收入達285.86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9%,超過支付業務。它不僅是第一大收入來源,也是螞蟻集團重要的利潤來源,2020上半年,與信貸相關的淨利潤是102億元,占到螞蟻集團總利潤的47.8%,接近半壁江山。
也就是說,“信貸”其實是螞蟻當時的支柱業務,其金融屬性更強。這也是其受到監管的一大重要原因。
IPO被暫緩後,螞蟻集團開始了三年整改。最大的調整是退出小貸業務,對旗下信貸産品花呗、借呗進行品牌隔離,并按照監管要求,關停“互相寶”業務。
螞蟻集團整改時間線 圖源 / 中信證券
2023年7月,三大金融管理部門同時釋出公告稱,螞蟻集團等平台企業金融業務存在的大部分突出問題已完成整改,今後将轉入常态化監管。
這标志着螞蟻集團整改基本完成,但它接下來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估值打折和賺錢難了。
2023年7月,螞蟻集團宣布回購股票,根據媒體的報道,以當時的回購定價來看,螞蟻整體估值較2018年C輪融資估值下降約40%。
資料要素行業應用專家李可順告訴「定焦」,退出信貸業務,會直接影響螞蟻的現金流、營收規模和利潤空間。資深網際網路金融研究師孟祥也表示,雖然目前沒有公開資訊能看到螞蟻的财務資料,但此前支付和信貸兩個闆塊是營收主力,且信貸的增長速度更快,降低金融屬性後,螞蟻的盈利能力肯定會受到影響。
而另一大業務數字支付,也受到了政策的影響。2021年《關于降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付手續費的通知》下發,延長收錢碼提現免費服務期限、對商戶提供網絡支付服務費優惠等措施都拉低了該業務的毛利。李可順表示,螞蟻數字支付的單筆利潤很小,但因為大使用者體量業務得以維持,如今使用者體量增長已經到了天花闆。
是以,“瘦身”後的螞蟻集團需要尋找新的增量,特别是能強化其科技屬性的新增量,AI便成了一大突破口。
2023年,螞蟻集團确定了“AI First”“支付寶雙飛輪”和“加速全球化”三大戰略方向,将AI放到重要位置。2024年3月,螞蟻集團宣布了自2020年以來最大的内部業務架構改組。根據公開資訊,架構調整後的螞蟻分為主營(數字支付、數字互聯和數字金融)和創新(螞蟻國際、OceanBase、螞蟻數科)兩大主要業務。其中,螞蟻國際、OceanBase、螞蟻數科開始獨立營運,有觀點認為,剝離這些非核心業務,是為螞蟻集團重新開機IPO鋪路。
這一次AI産品的集中推出,代表着螞蟻集團“AI First”戰略的加速,也是螞蟻迫切想對外講的新故事。孟祥表示,“螞蟻做AI,一方面為增強自己的科技屬性,一方面為尋找業務增量,以及占領前沿科技這一賽道。”在李可順看來,支付寶已經覆寫了大量年輕網民,「支小寶」和「AI 健康管家」支援語音指令、一鍵跳轉等功能,可以為支付寶拉來一部分老人或者特殊群體。
也有從業者認為,螞蟻在AI上布局較早,有着技術儲備,這次推出的産品也和既有業務進行了結合,大方向是對的,但産品還談不上颠覆性的創新,更像是在給外界傳遞一種信心。
至于能否用AI撬動更多使用者和資本市場,就要邊走邊看了。
*題圖來源于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孟祥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