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有棵樹》作者:貝蒂·史密斯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是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講述了布魯克林貧民窟女孩弗蘭茜在困頓中不屈不撓、茁壯成長的動人故事。在書中,她堅信知識的力量,以書為友,不斷突破自我限制,向着更加廣闊的天空翺翔,最終成長為一個勇氣與智慧并存的強大女性。
而在現實生活中,本書的作者貝蒂·史密斯就是弗蘭茜的原型。她從小在布魯克林的窮人區長大,對底層社會的人情冷暖有深刻的體驗與洞察。她沒能完成高中學業,但是通過自學成功地進入了大學,之後個人的戲劇作品更是獲得了大獎。她的命運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貝蒂·史密斯的首部小說,小說問世後備受推崇,次年就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并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小說還被改編為音樂劇,上演了兩百多場。這一切讓它成為了與《小王子》齊名的經典作品,跨越了時代和國界,不斷帶給人們積極進取的信心。
無論是作者貝蒂·史密斯,還是她筆下的弗蘭茜,她們的生命故事共同傳遞出一個信念,那就是:無論身處何種境遇,我們都能夠活得有尊嚴,活得有夢想,活得豐盈而充實。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本期的精華版解讀。
孤獨、艱辛的童年
20世紀初,弗蘭茜出生在美國的布魯克林。這裡當時是外來移民的聚居區,大部分居民收入水準不高,日子過得很辛苦。
相較而言,弗蘭茜一家的生活,過得更為艱難。因為在她家裡,隻有母親凱蒂有穩定的工作,父親喬尼是個自由歌手,在客戶有需要時才上班,閑暇時間幾乎都耗在酒吧裡。
喬尼長得英俊迷人,穿着打扮時髦,精通唱歌和跳舞。凱蒂十七歲時遇到他,兩人一見鐘情,迅速結婚生子。以至于他們有女兒弗蘭茜和兒子尼利時,凱蒂還不滿二十歲,喬尼也才二十出頭。
喬尼喜歡輕松自在的生活,面對家庭的重壓,他感到難以承受,于是借酒澆愁。喝醉之後,他不會大吵大鬧,而是變得沉默寡言。
每次酒醒之後,他仿佛幡然醒悟,立志要做個好父親。他會戒一陣子酒,努力工作,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意圖教會他們各種人生經驗。
可惜,這種狀态持續的時間不長,他會很快再次陷入頹廢之中,覺得人生無望,又開始酗酒。
凱蒂遇見喬尼時,覺得他優雅俊俏,充滿情趣。她相信,他們一定能創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當凱蒂為了生弗蘭茜,在痛苦中煎熬一整夜時,喬尼卻出于恐懼,不僅沒有陪在妻子身邊,還因為跑去喝酒,忘記了職責,丢掉了收入不錯的穩定工作。
從那之後,喬尼就成為了歌手和侍者,再也沒有從事相對固定的工作了。
凱蒂逐漸意識到,喬尼不是個堅強的丈夫,他心智不成熟,無法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不過,在弗蘭茜三個月時,凱蒂意外懷孕了,出于對生命的珍視,她生下了兒子尼利。
在貧困的生活中,美麗、溫柔的凱蒂,打破了少女時期的浪漫幻想,肩負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
喬尼的頹喪,在于他意識到自己人生的無望。他受教育程度不高,早早有了家庭的重擔,既沒有堅強的意志,也缺乏吃苦的韌勁,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來改變現狀,是以選擇了認命。
其實,比喬尼小兩歲的凱蒂,也面臨同樣的困境,但她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法。她不願接受命運的安排,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她有強烈的生存欲望,這使她成為了一名“戰士”。
弗蘭茜漸漸長大,她聰慧、敏感,看到了母親和父親之間的差異,也發現了兩個家族的不同。
喬尼是愛爾蘭移民的後代,他的父親一生也沒有過穩定的工作,三十歲就離開了人世,留下四個年幼的兒子。喬尼的母親獨自撫養孩子,他們到十二歲時,就都辍學去打工了。
這個家族的小夥子們長大以後,個個英俊潇灑,擅長吹拉彈唱,能歌善舞,女孩們被他們迷得魂不守舍。他們都是唱歌服務生,賺錢不多,收入基本都花在了喝酒和賭馬上。
喬尼的三個哥哥,都沒有活過三十歲。他們有才華但軟弱,日子過得率性魯莽,被不規律的作息和大量的酒精毀壞了健康,輕易就丢了性命。喬尼是幾兄弟中唯一活過三十歲的人,也是唯一結了婚、有了孩子的人。
和喬尼的家族相反,凱蒂的家族,總能養出個性堅強的女孩。凱蒂的母親睿智而強大,她忍受着丈夫的無能和暴虐,保護女兒們不受傷害,并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傾囊相授。
她的幾個女兒長大後,個個身材苗條,聲音溫柔,卻擁有強大的力量,成為了各自家庭的主心骨,不僅要引領、照料丈夫,還想盡辦法教育孩子,試圖改變孩子們貧苦的命運。
在弗蘭茜身上,糅合了兩個家族的特征。
她身上既有父親強烈的愛美之情和多愁善感,也有母親的樸素與務實;她繼承了外婆的神秘感、講故事的才能、偉大的信念以及對弱者的同情心,也繼承了外公殘忍的意志力;她繼承了母親所有的柔情,卻隻有她一半堅強。她是這些優點和缺點的混合物。
除了這些,她身上還有許多其他的成分,那是兩個家族的人所沒有的素質:熱愛閱讀、洞察力突出、思維靈活,這些是她靈魂中獨一無二的東西,
獨特的弗蘭茜,有時會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弗蘭茜沒有朋友,幾乎總是獨自玩耍,因為她不知道怎麼和其他小女孩交往。其他小孩也躲着她,因為她說話很古怪。
有一次,一個小孩嘲笑弗蘭茜,弗蘭茜反駁說:“你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隻是充滿了喧嚣和憤怒,沒有任何意義。”
還有一次,她想和一個小女孩交朋友,就對她說:“你在此處等候,容我回去一趟,得一繩索歸來,我們一起跳繩。”那個小女孩糾正她說:“你的意思是,你回去取你的跳繩。”
弗蘭茜這樣文雅、書面的說話方式,受到的是《莎士比亞》和《聖經》的影響。母親凱蒂寄希望于知識改變命運,從弗蘭茜五歲起,凱蒂就每晚帶孩子們閱讀這兩部經典作品,一直堅持了許多年。
開始上學之後,弗蘭茜孤獨的處境,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由于貧窮,她常常被老師看不起,被富裕家庭的孩子欺負。她顯露出寫作天分時,老師會誇贊她,但當她在作文中寫貧窮、饑餓,寫醉酒的父親時,老師會批評她,認為她寫的是“污穢”的東西,給她很低的分數。
這樣成長起來的弗蘭茜,漸漸學會了忍受孤獨,咬牙堅持。她日複一日地讀書、寫作,想象着家裡全部擺滿書的成年生活,在艱辛的生活中尋找前進的力量。
成長路上的苦難與蛻變
在家庭中,弗蘭茜能夠感覺到,母親凱蒂更喜歡弟弟,對自己沒那麼上心。弗蘭茜十三歲那年,她的作文被評為七年級最優秀的作品,刊登在了校刊上。
這是弗蘭茜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鉛字,感到無比興奮,回家後立刻把好消息告訴了凱蒂,但凱蒂卻顯得沒什麼興趣。确實,凱蒂工作忙,沒時間,但實際上,弟弟尼利需要母親時,她總是有時間。
弗蘭茜習慣了凱蒂對弟弟的偏愛,并沒有感到悲傷,而是等着父親回家,跟他分享這個消息。她知道,父親會為自己自豪。
不過,後來弗蘭茜遇到危險時,她看到了凱蒂的愛。弗蘭茜十四歲那年,當地出現了一個變态,他經常猥亵小女孩,卻遲遲沒被抓捕歸案,甚至有個小女孩被他殺死了。
這讓整個社群人心惶惶,父親喬尼為了保護弗蘭茜,借回來一把槍,放在枕頭底下。
某天弗蘭茜放學回家時,就在走廊上遇到了這個變态。她吓得完全出不了聲,眼看就要被帶走,卻被等她回家的凱蒂發現了。凱蒂從來沒用過槍,但為了保護弗蘭茜,她勇敢地挺身而出,一槍擊中了變态。
這次事件之後,凱蒂成了社群的英雄。弗蘭茜也更加意識到,在母親身上,有着一股強大的力量。
一年即将結束,快到聖誕節時,弗蘭茜家裡冷冷清清,完全沒有節日氛圍。除了他們依舊沒錢,還因為一件事:凱蒂又懷孕了。
得知這個消息後,喬尼就變得不太正常。在之後的兩個多星期裡,他不喝酒,不上班,也不和家人講話,每天四處遊蕩。回家後,他經常穿戴整齊地躺在床上,眼睛緊閉着。他一下子蒼老了許多。
凱蒂臉色蒼白,一聲不吭,預感到悲劇即将來臨。她臉龐消瘦,兩頰凹陷下去,身體卻因為懷孕,變得豐滿起來。聖誕節前的一周,凱蒂為了掙錢,又接了一份兼職,工作更忙碌了。
某天晚上,凱蒂下班回到家,正在和兩個孩子吃晚餐,喬尼也回家了。他狠狠地捶門,仿佛要把門砸開。
凱蒂把門打開,喬尼沖進了屋子。他向來注重儀容,任何時候都保持風度,但那天,他的禮服髒兮兮的,禮帽也壓癟了,沒戴手套的手凍得通紅,不住地顫抖着。
喬尼之是以這樣失态,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唱不了歌了,人們雇他去逗人發笑,像個小醜一樣。他為此大發雷霆,被侍者工會除了名,再也不能得到工會推薦的工作了。
喬尼覺得自己完蛋了,不顧孩子在場,失聲痛哭了起來。
凱蒂陪着喬尼進了卧室,弗蘭茜和尼利站在外面,呆若木雞,弗蘭茜甚至開始懷疑上帝的存在。因為弗蘭茜認為,如果上帝真的存在,并且關心人們的生活,他就應該看到自己一家饑寒交迫的處境,想辦法改變喬尼的狀态。
可惜,上帝沒有出現。那天夜裡,喬尼不知道什麼時候走出了家門,就此失蹤,家人怎麼都找不到他。第四天晚上,警察找到凱蒂,把她帶到醫院。喬尼躺在病床上,已經瀕臨死亡,毫無知覺。凱蒂守着他,直到他沒有了呼吸。
晚上凱蒂回到家,沒有把喬尼過世的消息告訴兩個孩子。第二天早上,凱蒂才跟他們講了這件事。
弗蘭茜站在那裡,沒有驚訝,也沒有悲傷,好像一切都不是真的。母親指令道:“你不要為他哭泣。他現在已經解脫了,也許他比我們都幸運。”
喬尼死于急性酒精中毒和肺炎,不過,凱蒂為了維持他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隻告訴他們,喬尼的死因是肺炎。
凱蒂用保險金為喬尼辦了葬禮,家裡剩下的錢很少,維持日常生活成了難題。再加上凱蒂的肚子逐漸大了起來,能做的工作越來越少。為此,弗蘭茜打算辍學去工作,凱蒂不同意,她希望弗蘭茜能拿到畢業證,能夠有機會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
在這個走投無路的時刻,喬尼的朋友、酒吧老闆麥加裡蒂出于對喬尼的懷念,給弗蘭茜和尼利提供了一份兼職,極大地改善了他們家的經濟狀況。弗蘭茜和尼利得以繼續讀書,并且順利畢業了。
在畢業典禮上,弗蘭茜意外收到了來自喬尼的鮮花和寄語。那是他提前安排好,委托弗蘭茜的姨媽送的。弗蘭茜放聲大哭,最終接受了父親已經離開的事實。
于命運深淵中,綻放希望之光
凱蒂順利生下了一個女兒,很快恢複了正常工作。暑假期間,弗蘭茜進了工廠,弟弟尼利去了一家證券交易中心打雜。
工廠的工作很輕松,弗蘭茜熟悉了操作之後,腦子裡就開始胡思亂想:“這也許就是人的一生。一天工作八小時,掙錢買食物,付房租,勉強維持生計,然後繼續工作。有些人從生到死,不過就是為了這些。當然,有些女工會結婚,娶她們的男人也過着這樣的生活。她們能得到什麼呢?或許在工作之後,睡覺之前能有個人聊天解悶吧。”
但是弗蘭茜知道,這種狀态也不會持續太久。她見過太多勞工夫妻,孩子出生後,賬單越來越多,除了大聲吵架,很少和對方溝通交流。
她想,這些人都被困住了。可是,他們為什麼被困住了呢?弗蘭茜腦子裡浮現出外婆一再重複、笃信無疑的一句話,那就是:“她們受到的教育程度不高。”
她頓時害怕起來,也許,她再也無法去上高中,再也無法接受大學教育,也許她這輩子都要在工廠裡工作了。這讓她感到莫名的恐懼。
工廠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弗蘭茜不想和其他女工一樣,繼續去找别的工廠,做臨時的活兒。她決定多嘗試不同的工作,試試有哪些可能性。
她在報紙上見到模範剪報局招聘閱讀工,要求年滿十六歲。弗蘭茜年齡不到,但她多年來閱讀量大,記憶力也好。她順利通過了面試,在模範剪報局的職位不斷高升,薪酬也越來越高。
弗蘭茜成為了家裡收入最高的人,能夠為母親分憂,她感到很自豪。但是,她依舊渴望回學校去上高中。這些年來,外婆、媽媽和姨媽們一直在盛贊高等教育,希望孩子們堅持讀書。她完全聽進去了,将上大學當成自己的夢想。
可惜,由于經濟原因,這一年隻有一個人能去上高中。弗蘭茜迫切希望繼續讀書,弟弟尼利卻想要繼續工作。凱蒂最終宣布,讓尼利先回去上學,弗蘭茜明年再回去。
這個決定,讓兩個孩子都非常憤怒。尼利覺得自己被逼迫着做不喜歡的事,弗蘭茜則覺得,母親不夠愛自己,凡事都優先為尼利考慮。
母親跟弗蘭茜解釋,她之是以這樣做,有正當的理由:尼利不想回去讀書,如果放棄了這次機會,他可能就徹底停止接受教育了;而弗蘭茜渴望去讀書,無論如何,她最終都有辦法回到學校。
弗蘭茜不再争辯,她能夠了解母親的用意,體諒她的艱難,但她也認為,争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她并沒有做錯。
1917年,美國宣告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弗蘭茜所在的模範剪報局倒閉了。她迅速找到了下一份工作,去操作電傳打字機。
弗蘭茜多在下午和晚上上班,白天有大量時間空了出來。并且,在模範剪報局這段時間,她由于工作需要,閱讀了大量書籍和報紙,知識儲備更加豐富。
她決定利用白天的時間繼續接受教育,不過不是去讀高中,而是上大學。她很快找到了提供暑期教育的大學,并順利報名,開始了大學課程的學習。
凱蒂覺得不可思議,弗蘭茜沒有上過高中,竟然能夠上大學。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弗蘭茜是父母雙方的家族中,第一個接受大學教育的人,這是弗蘭茜努力的結果,也是幾代人積累起來的力量。
在暑期學校學習後,弗蘭茜順利通過了大學的入學考試,即将離開布魯克林,去密歇根大學讀書了。與此同時,她也在嘗試着戀愛,體驗不同的情感。
漸漸長大的弗蘭茜,見識了人情的冷暖,體驗了成功與失敗的滋味,經曆了生與死的挑戰,一次又一次開啟全新的人生地圖,她不再是茫然、自卑的小女孩,而是逐漸成為能夠掌控自己未來的成年人。她希望盡情地生活,讓人生中的每個片段都不要虛度。
弗蘭茜在成長過程中,曾遭遇失去和痛苦,也曾自卑和恐懼。她逐漸意識到,真正的成長不僅是年齡的增長或知識的積累,更是心靈的覺醒與對自我的超越。
随着心性的成熟,弗蘭茜逐漸變得堅韌、樂觀,對夢想有着執着的追求。她學會了如何在複雜的社會中保持清醒,如何在愛與被愛中找到平衡,最終成長為一個獨立、堅強、有愛的女性。
弗蘭茜如同一棵茁壯生長的大樹,深深紮根于土壤,努力靠近明亮的天空。她的故事充滿了力量,激勵我們,無論生活給了我們怎樣的土壤,我們都可以懷揣希望,勇敢地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