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奶豆爸爸~
說起“坑爹”鼻祖,李啟銘絕對算得上一号人物,首當其沖。
當年,一句“我爸是李剛”橫空出世,掀起滔天巨浪,也将他與自己的父親李剛置身于大衆的炙烤之下。
如今14年過去,李啟銘也出獄了。
與當初的不可一世、風光無兩相比,如今的他怎樣了呢?
01.有迹可循的“嚣張”底色
作為“嚣張派”的代表人物,李啟銘确實有着傲人的資本。
他于1988年出生于公務員家庭,父親官拜警察局副局長,母親是大型企業的管理層。
如果“投胎”是門技術活的話,那李啟銘一定掌握的爐火純青。
父母地位顯赫、家境優渥,從小就被衆星捧月的李啟銘,自然慢慢養成了目中無人、自以為是的性格。
如果說周圍人的态度,給了他高高在上的“錯覺”,那麼父母的無視與縱容,顯然就是他無法無天的助推器。
讀書時,李啟銘仗着自己的家庭背景,沒少欺負弱小。
校園裡每逢打架鬥毆事件,他都赫然在列。
甚至犯起渾來,連老師都不放在眼裡。
有一次,因為打架,李啟銘被叫家長。
可父親李剛卻在教育孩子時,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不要惹事,但也别怕事,出事了有我在,隻要我在,就沒人敢拿你怎樣。
前半句倒沒什麼大問題,可後半句咂摸細聽,卻明顯帶有助長孩子嚣張氣焰的嫌疑。
似乎在告訴兒子:“沒關系,想幹嘛就幹嘛,出事了有你爹呢”。
正因為李剛這種耳提面命的“諄諄教誨”,才讓兒子李啟銘在無所畏懼的路上,越走越遠。
上大學後,李啟銘掙脫了家庭的束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常常糾集一些三教九流,欺辱同學、胡作非為,俨然一副“小霸王”的做派。
對于兒子的纨绔行徑,作為父親的李剛不可能沒有耳聞。
但也許是因為對孩子的溺愛,或者對自身權利的絕對自信,他視若無睹,眼睜睜的看着兒子一步一步的墜落。
而李剛常挂在嘴邊的那句“别怕,凡事有我呢”,也建構了李啟銘嚣張跋扈的底色。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很快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02.“我爸是李剛”橫空出世
2010年10月16日的夜晚,李啟銘和一幫朋友喝的酩酊大醉。
結束後,他不顧交規,駕豪車傳回學校。
就在他行駛到一所大學門前時,意外發生了。
由于車速較快,再加上醉酒駕駛,李啟銘的車輛沖向了兩名女生。
電光火石之間,兩個女生被撞飛了十幾米,其中一人當場死亡,另外一個女生陷入昏迷,倒地不起。
眼見闖了大禍,李啟銘并沒有選擇上前檢視傷者情況,而是準備“逃之夭夭”。
可周圍群衆親眼目睹了這樁慘烈的事故,紛紛上前擋住李啟銘的去路。
見勢不妙,李啟銘骨子裡的蠻橫嚣張再次覺醒,他沖着周圍人大喊:“你們都給我滾開,知道我爸是誰嗎?我爸是李剛,有本事告我去”。
此話一出,周圍人的腦海裡立刻蹦出了“纨绔子弟、背景深厚”的字眼。
但這次,卻并沒有人是以被吓退。
周圍的人群一邊攔住李啟銘,一邊趕忙打電話報警和叫救護車。
也有的人趁着夜色昏暗,悄悄拍下了李啟銘的醜惡嘴臉,釋出到了網上。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事件就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也将李啟銘與他父親李剛推到了風口浪尖。
直到這時,李啟銘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但他的内心還存在着一絲僥幸,覺得自己的父親能夠力挽狂瀾,像過去一樣,為自己掃清一切麻煩。
可事實上,當權威觸及了法律,腦袋頂上的光環,再怎麼耀眼,也沒了用武之地。
更何況,這一次他的所作所為,已然觸發了所有人的怒火。
後來,李啟銘被當地警方拘留,因為他的坑爹舉動,其父李剛也成為衆矢之的,化身“焦點”人物。
最終,李啟銘锒铛入獄,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
事故中的兩個女生,一個獲賠46萬元,另一個獲賠9.1萬元。
至于李剛,因為兒子的推波助瀾,被查出涉嫌假案,做了撤職處理。
至此,風光無限、作威作福的李家支離破碎,但對于我們很多人來說,用一個女生的生命換來的這一切,顯然代價太大太沉重。
03.多年過去,如今的李啟銘怎樣了?
時光荏苒,往事如風。
但唯一不變的是,隻要做錯事,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2016年2月16日,李啟銘的6年牢獄,畫上了句号。
當預警詢問是否有人接他時,李啟銘有氣無力的吐出幾個字:“大概沒有吧……”。
事實,也正如李啟銘說的那樣。
圍牆外,除了早已等待的記者媒體之外,再無任何親朋。
出獄後的李啟銘,沒有人接他,更聯系不上自己的父母。
而他自己,也從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公子哥,變成了人人喊打、避之不及的人間浮萍。
作為當年“我爸是李剛”事件的主角,再加上沒學曆,根本沒有企業願意為他敞開大門。
昔日酒場上的狐朋狗友,不但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極盡嘲諷。
為了活下去,李啟銘不得不從事那些髒活、累活。
後來進入了裝修行業,如今做起了刷牆工,靠打零工為生,也讓人唏噓感慨。
其實,咎由自取的人生,不值得半分同情,但這卻是真實案例的“現身說法”,足以給我們無數家長敲響警鐘。
盧梭在《愛彌兒》中曾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是啊,慣子如殺子,無限溺愛,就是父母帶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而對于家長來說,真正的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原則的愛,為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空間的同時,教會他們善良、溫暖、正直以及責任心與擔當感。
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