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學史上,唐詩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代表了唐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對唐代以後的中國文學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曆史地理和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王雙懷,不僅是西安唐代文化史學會會長以及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還是央視《百家講壇》的主講人和央視紀錄片《跟着唐詩去旅行》的嘉賓。中秋假期,由央視精心打造的《2024中秋詩會》火熱播出後,王雙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千百年來,唐詩都展現出永恒的魅力,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今天的人們來西安,正好可以跟着唐詩去旅行,感受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
中秋詩會展現西安的獨特魅力
“央視的《2024中秋詩會》,有對鐘樓、西安城牆、大雁塔、西安博物院等景點的展示,這在唐詩中都有很好的反映。長相思,在長安。這次的詩會在千年古都西安浪漫呈現,延續之前《山河詩長安》的熱度,提升了西安文旅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全方位展示西安的獨特魅力。”王雙懷告訴記者,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政府的提倡和科舉制度的推動下,社會上普遍形成了詩歌創作的風氣,“我們今天讀的唐詩,在當時已經形成一個大的創作氛圍: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僧尼道士,都加入到詩歌創作的行列。而且出現了王勃、楊炯 、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李白、杜甫、王維、高适、岑參、王昌齡、孟浩然、白居易、孟郊、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杜牧、韋莊、李商隐等一大批傑出的詩人。他們深入生活,勤奮創作,寫出了許許多多流傳千古的詩篇。”
雖然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雨滄桑,有些詩歌失傳了,但仍留下了數萬首詩篇,有宮廷詩、田園詩、邊塞詩,也有叙事詩和詠物詩,内容涉及唐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王雙懷表示,“很顯然,豐富多彩的唐代社會生活和輝煌的時代,是唐詩魅力的源泉。唐詩在今天的社會,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現在西安的一些重要旅遊景點,都可以從唐詩中找到它的影子。跟着唐詩去旅行,是一種特别的體驗。”
通過唐詩可以了解社會風貌
長安是唐代的國都,也是唐代詩人活動的重要舞台,他們寫下了大量歌詠長安的詩歌。這些詩歌體裁完備、内容豐富、意境高遠,反映了唐都長安的方方面面。
王雙懷指出,“很多唐詩都講到唐長安城的基本結構和文化空間, 長安成為很多唐代詩人實作自己人生理想的起點。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開創了唐人詠長安的新局面:秦川雄帝宅,函谷壯皇居。绮殿千尋起,離宮百雉餘。連薨遙接漢,飛觀迥淩虛。雲日隐層阙,風煙出绮疏。還有寫長安外廓城的坊裡和長安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詩歌,比如白居易的《登觀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這些詩歌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
談及唐詩的現代意義,王雙懷這樣總結,“唐詩内容豐富,語言簡練,意境高遠,也是咱們傳統文化的精華。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展現了包容開放的唐代文化。通過了解這些詩歌,我們可以了解唐代的社會風貌,還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修養 。毫無疑問,唐詩是咱們寶貴的文學遺産,它的魅力是永恒的。而我們西安人,本身就生活在西安這座城市,閱讀這些唐詩,更能感受到長安城的包容和開放。通過唐詩感受當下,這是對于我們當下的社會意義。”
唐詩也是西安的一張名片
流傳千古的唐詩,對西安的文旅發展有着怎樣的意義?王雙懷認為,“西安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輕有為的城市。說它古老,是因為它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一千多年的建都史。說它年輕,是因為它在新時代又煥發了青春。如今西安正在建設世界人文之都,唐詩必不可少,因為經曆千年歲月,它仍然具有無窮的魅力。唐詩既有思想性,也有藝術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無論對樹立文化自信,還是文旅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唐詩之城和山河詩長安文旅IP的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央視紀錄片《跟着唐詩去旅行》的嘉賓,王雙懷跟着攝制組曾在西安進行過拍攝,“其實咱們西安的浐灞、渭河、曲江池、大雁塔,都是産生了很多唐詩的地方。作為長安城中的地名,我今天走在這些地方,依然會感慨萬千,内心産生無限遐想。我們需要更好地學習和傳承,讓唐詩的魅力得以在新時期完全展現出來。比如,興慶宮是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的政治中心。興慶宮中的建築有殿、樓、亭、閣20多所。宮殿多集中于北部,著名的宮殿有興慶殿、大同殿、南薰殿等。南部為園林區,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等,還有被稱作‘龍池’的小湖。李白著名的詩歌《清平調》三首就寫于此處,這是一個很有故事的景點。”
王雙懷還推薦了終南山、大明宮、華清宮、青龍寺、辋川等地,“在這些地方,留下了很多經典的唐詩,也非常值得我們去做好文旅的融合。讓這些曆史景點,在新的時代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甚至可以這麼說,唐詩也是西安的一張名片。新時期的文旅融合,唐詩這張名片,更是顯得璀璨奪目。”(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曾世湘 受訪者供圖)
來源:西安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