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校園回歸田野,12載“新農人”有了新起點

“我是一名碩士應屆畢業生,也是一個有12年農業經驗的‘新農人’。”“90”後的王晨旭習慣這樣介紹自己。

2012年,即将從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王晨旭,因為父母身體原因放棄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回到了家鄉青島市即墨區金口鎮官莊東街自然村從事農業工作。

王晨旭從小對花卉種植有濃厚興趣,尤其是記憶中那棵一開花便能香飄滿院的桂花樹,始終萦繞在他的心頭。在父母的支援下,他用原本為出國準備的學費加上借來的資金,注冊成立了青島虹旭花木專業合作社,培育桂花、耐冬花等景觀苗木。

從校園回歸田野,12載“新農人”有了新起點

王晨旭正在檢視苗木的長勢。

從“碼農”變“花農”并非易事。因缺乏農業知識,王晨旭屢遭挫折:他曾将喜陽的桂花和需要遮陰的耐冬花混種在同一個大棚,導緻大量苗木死亡;嘗試有機綠色種植,利用發酵的沼渣作為有機肥、深井水勾兌沼液作為葉面肥噴施桃子,卻因管理不善和技術欠缺,第一年種植的桃子幾乎全軍覆滅;種植了20畝紅楓,也因為病蟲害死了三分之一……

“回家頭幾年,我的知識幾乎都是在出現的問題中學到的。”王晨旭告訴記者,随着種植作物類型的調整,糧食作物逐漸占據主要部分後,他産生了“知識焦慮”,“觀賞景觀在用藥方面講究不多,但馬鈴薯、玉米等入口的食物必須嚴格控制農藥的使用,我覺得必須進行系統學習,就有了考研究所學生的想法。”

從校園回歸田野,12載“新農人”有了新起點

王晨旭正在用沼渣發酵有機肥。

自2017年起開始備考之路,2021年,王晨旭被青島農業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錄取,并在今年順利畢業。在理想主義之花綻放、專業主義之根深植之時,雖已曆經12年的摸爬滾打,他卻更願以“新農人”自稱。

“從種植桂花、耐冬花等觀賞植物,到栽培桃子、藍莓等水果,再到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嘗試,讀研前我做農業完全是跟着興趣走,決定重返校園,也是為了解開在種植自己那幾百畝地時遇到的困惑。”王晨旭坦言,完成研究所學生的學業後,他對農業有了全新的情感——從興趣逐漸變成一種責任,對未來也有了明确而深遠的規劃——從事更廣泛的技術推廣。

從校園回歸田野,12載“新農人”有了新起點

王晨旭正在檢查苗木的生長情況。

在研究所學生學習期間,王晨旭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馬鈴薯的災情減損與擴種繁育的成本優化。“隻把自己的地種好終歸是狹隘的,能夠引領并帶動更多人共同進步,這才是真正的價值展現。”王晨旭告訴記者,距離他種植基地不遠處的店東屯村,成了他技術推廣的首個受益對象。這個村莊以種植馬鈴薯為主要經濟來源,一旦遭遇災害,整個村莊的生計都會受到嚴重威脅。現在,王晨旭一邊将自己的種植基地作為試驗田,一邊向鄰近的村莊推廣和普及技術,讓更多人一起受益。

如今的王晨旭,不僅深刻體會到肩上承擔着守護糧食安全的責任,還不斷發揮自己作為青年農人的創造性。他憑借自身的計算機專業背景,将資訊技術與農業相結合,研發用于提高農業效率的程式。去年,他研發的農業蔬菜栽培土壤墒情檢測軟體獲得了國家專利。今年,他還有兩項專利正在申請過程中。

從校園回歸田野,12載“新農人”有了新起點

王晨旭獲得的證書。

“以前老師總開玩笑說學習不好就得回家種地,前幾天偶遇以前的班主任,我告訴他自己真的回家種地了。”王晨旭打趣地分享道。老師當年的戲言,在不經意間成為了他人生軌迹的真實寫照,但他從未後悔。王晨旭深知自己作為年輕一代投身農業,既擁有獨特的優勢,也面臨着廣闊的發展前景。他表示,自己将持續發揮在技術領域的專長,深入農業研究,與更多志趣相投的夥伴攜手,共同為農業事業注入年輕人的活力與智慧。

(大衆報業·農村大衆記者 衣春悅 劉曉續 通訊員 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