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網際網路和智能裝置的普及,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但個人資訊洩露的風險也随之增加。從身份盜竊到資料洩露,個人資訊安全問題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
在哪些情況下個人資訊會被洩露呢?從現實情況來看,個人資訊洩露的常見情境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不安全的網絡連接配接。公共Wi-Fi雖然友善,但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公共WiFi網絡通常缺乏加密保護,黑客可以輕松截取使用者在網絡上的資料傳輸,進而擷取敏感資訊。尤其是在進行網購、網上銀行等操作時,使用不安全的網絡連接配接風險更大,不法分子可以通過中間人攻擊,截取使用者的銀行賬戶資訊和密碼。
二是移動應用程式的權限濫用。許多移動應用程式在安裝時要求擷取大量權限,如通路通訊錄、地理位置、相機等。通過通路通訊錄和圖檔庫,應用可以提供更流暢和更具個性化的使用者體驗。例如,社交媒體應用可以建議添加使用者的聯系人為好友,而照片編輯應用可以讓使用者直接編輯和分享存儲在手機上的照片。通過對使用者資料的分析,可以幫助應用改進服務并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如果使用者随意授予這些權限,也會有應用程式收集并濫用使用者個人資訊的風險,帶來隐私和安全方面的威脅。即便是正規應用程式,也可能因為漏洞或惡意代碼而導緻資訊洩露。
三是社交媒體的不當使用。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更容易無意中洩露個人資訊。使用者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照片、位置、日常動态等,都會成為潛在的安全隐患。不法分子可以通過分析這些公開資訊,擷取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家庭狀況等,進而進行精準的詐騙活動。例如,在社交媒體上釋出的家庭度假照片,可能會暴露家庭成員的具體行蹤。
四是網絡釣魚和欺詐。網絡釣魚是個人資訊洩露的主要途徑之一。攻擊者通常通過僞裝成合法機構,如銀行、政府部門或知名企業,發送看似正常的電子郵件或消息,誘導受害者點選連結或下載下傳附件,進而擷取其敏感資訊。釣魚網站和虛假頁面也是常見的手段,使用者一旦輸入資訊,便會被不法分子竊取。例如,假冒銀行的網站頁面,要求使用者輸入賬号和密碼,使用者一旦上當,這些敏感資訊就會被盜用。
那麼作為個人,公衆該如何應對上述威脅呢?
一是保護網絡連接配接。日常應避免使用公共WiFi進行敏感操作,如網購等。如果必須使用公共Wi-Fi,則盡量不傳輸敏感資訊,特别是涉及個人賬戶、密碼及隐私方面的資訊,以確定資料傳輸的安全性。
二是小心應用程式權限。在安裝移動應用程式時,要仔細閱讀權限請求,對于那些不必要的權限應拒絕授予。定期檢查已安裝應用的權限設定,撤銷不必要的權限,減少資訊洩露的風險。例如,隻授予應用程式執行其主要功能所需的最低權限,而不是授予所有請求的權限。
三是謹慎分享個人資訊。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時要保持謹慎,不要公開電話号碼、家庭住址等敏感資訊。定期檢查隐私設定,確定隻有信任的人可以看到你的個人資料和動态。例如,在分享旅行計劃時,讓親密的朋友和家人知道即可,而不是向所有人公開。
四是提高安全意識。首先,我們需要學會識别網絡釣魚和欺詐行為。不要随意點選陌生郵件中的連結或下載下傳附件,尤其是那些要求提供敏感資訊的郵件。通路網站時,要仔細核對網址,確定其合法性和安全性。例如,銀行和政府機構通常不會通過電子郵件要求提供敏感資訊,是以對于這類要求要特别警惕。
五是定期監測個人資訊。定期檢視銀行賬單、信用報告等,監測是否有異常交易或未經授權的活動。如果發現可疑情況,應及時與相關機構聯系,采取必要措施。例如,通過定期檢視信用報告,可以及時發現并處理身份盜竊的情況。
随着資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個人資訊安全面臨的挑戰更加複雜艱巨,需要政府部門、有關企業和個人共同努力,共同建構一個更加安全的數字環境,保護我們的隐私和權益。
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和執行嚴格的個人資訊保護法規,確定資訊的合法使用并對違規行為進行嚴厲處罰。還需建立專門的監督機構,定期檢查企業的資訊保護措施,釋出安全指引和最佳實踐,確定資訊安全的法律法規能夠有效落地。
企業在收集、存儲和處理個人資訊時,應當遵循最小化原則,即隻收集提供服務所必需的資訊,避免過度收集,并建立透明的資訊管理制度,明确告知使用者資訊的用途和儲存期限,并在發生資訊洩露時及時通知使用者和相關監管機構。企業有義務采取先進的技術手段保障資訊安全,如加密技術、通路控制和入侵檢測系統,定期進行安全審查和漏洞修補,確定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企業還應加強對員工的資訊安全教育訓練,提高整體防護意識,建立内外部監督機制,確定資訊保護政策的有效實施。
對個人來說,在面對資訊洩露威脅時,不僅需要依靠技術手段,更需要培養安全習慣,時刻保持警惕,謹慎分享個人資訊,使用強密碼并定期更換,避免在公共網絡中傳輸敏感資料。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個人資訊安全的複雜挑戰,建立一個可信賴的數字環境。
來源:網信白銀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