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住塵香花未盡 | 續話畫壇巨匠陳逸飛

文 | 朱榮林

風住塵香花未盡 | 續話畫壇巨匠陳逸飛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區域規劃咨詢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上海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嘉興發展規劃院名譽院長。

清 李清照在《武陵春,春晚》中有“風住 塵香花已盡,日晚 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之說,意指花雖凋謝,仍留花香在紅塵,想來令人傷懷。

風住塵香花未盡 | 續話畫壇巨匠陳逸飛

圖一,作者攝于上海田子坊210弄2号的陳逸飛大師工作室

一年之前我曾在《專家邊界與人生對稱 》一文中懷念過陳逸飛大家。這位著名的油畫家以“大美術”的理念,在電影、服飾、環境設計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成為一代文化名流而享譽海内外。

其經典作品《黃河頌》、《占領總統府》、《踱步》等蜚聲中外;他的《橋》多次被聯合國選作首日封。優秀作品及其內含的創作理念對中國乃至世界的藝術發展産生過積極的影響,提升了華夏文化的國際地位。

為弘揚和傳承陳逸飛的創作精神和構思理念的陳逸飛工作室,因大師作古而引發租賃糾紛被迫仃止了開放。在被訴詣法律的公堂上,演釋的是一場對當代處于峰值的華夏文化藝術資源認知近乎白丁的對簿。

我納悶之餘衍生諸多感慨:舉世公認的優質文化資源,竟無法在大師生前工作室就地優化配置,這與上海國際大都市文化發展定位的思緒相去太遠;萌生于上海灘的房屋業主竟會如此不問青紅地以提高入租門檻掃其出門;法理意識相對超前于國內同行的上海灘律師競會不辨皂白地照章受理,似乎在當事人心目中根本不曾有過陳逸飛;即便有,此人似乎與市井凡夫無異。

為此,我心中的塊壘在呼号:

笫一,陳逸飛工作室舊址保護利用是對上海文化創意産業發展史的尊重。依據有三:

一是有利于‌強化田子坊文創園區的發展定位。田子坊的生命力,在于其率風氣之先,創新城市中心城區特殊資源結構的配置模式,并秉持以文化産業為主體特征的發展定位。它是以而引領過上海,乃至全國都市産業的轉型。這種新型産業的定位中,文化創意領軍人物之一的就是陳逸飛大師。

他的工作室舊址位于泰康路210弄2号田子坊文化産業園區内,作為一位資深藝術大家留下過十年創意足迹的空間,不僅是田子坊成就為大陸十大文創園區的重要支柱,更成為上海,以至全國,乃至世界仰慕者心中的一座豐碑。

她見證的是上海探索城市更新改造的創新模式,並與田子坊共同被聯合國作為唯一的中國案例,入選全體成員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導文本《上海手冊﹣21 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指南》而載入青史。是以,堅守文化産業方向的發展定位,無疑是堅守了上海創意産業陣地。

風住塵香花未盡 | 續話畫壇巨匠陳逸飛

圖二,陳逸飛在田子坊工作室創作

二是有利于優秀文化的傳承。現有《陳逸飛紀念館》位于陳逸飛的故鄉浙江省甯波市鎮海區,已于陳逸飛逝世三周年之際開館。這是一種出于人脈認祖歸宗的懷念而設,與館主人藝術生涯及其心路曆程相涉不多。

陳逸飛曾懷揣38美元,自費踏上了半工半讀留美的艱難征途,第一年就憑藉其在上海的藝術積累,拿下了三家美國博物館展出作品的資格。與紀念館不同,陳逸飛工作室的全部價值在于動态而又實感地還原過這位大師創意才華和創作靈感,記錄的既是這位大師藝術最趨成熟的十年之工作軌迹,又成了他創作思路變現的曆史性載體,深深激勵着身臨其境的炎黃後人。

上海,是這位大師起步學藝,潛心鑽研,奠定紮實學術基礎之地。換言之,這位大師走出國門,蜚聲大洋彼岸的離岸“錨地”,并不在甯波港,而在上海灘。陳逸飛的作品向世界傳遞出具有獨特視覺的中國文化資訊的背後,是華夏文化土壤的海派特色。陳逸飛在田子坊工作室走完了他藝術生涯最輝煌的人生,在這裡,他率先提出了文化創意産業的理念,創導并發起召開了上海首屆文化創意産業論壇。

在他的影響和激勵下,吸引并彙聚了一大批藝術家名流入駐,使田子坊名副其實地成為上海第一家授牌創意産業的園區。田子坊作為一座上海文化地标,一張新興産業集聚的名片,一度成為世紀之交上海的驕傲。其效力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陳逸飛在工作室裡的潛心構思及其創作成果。這裡誕生過諸多享譽國内外的藝術珍品,有屹立在上海浦東大道新地标的“日晷”,有巨型雕塑“東方少女”,更有入選法國戛納電影節的影片《人約黃昏》等作品,為後人研究海派文化提供了傳世之作。

三是有利于文旅商協同發展

文旅商協同的基石在于文化旅遊。上海旅遊資源優勢不在山水花鳥,也不在史迹典故,更不在海天佛國,而在于開埠文化、租界文化和近代三次移民潮所湧現的書畫大家之彙翠的優勢。陳逸飛工作室舊址具有獨特的文化品牌旅遊資源,這裡不僅留下了這位大師書寫曆史和創造藝術珍品的足迹,更留下了藝術家與社會互動的轶事,構築起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互動平台。

是以,陳逸飛工作室舊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不僅是對陳逸飛藝術貢獻的紀念和傳承,更是對田子坊整體文化創意産業定位的延續和升華。人們可以在旅遊中啟蒙,在交流中受教,在購物中受益。

第二,要從超越一般租賃業務的高度去認知陳逸飛工作室舊址的保護價值

田子坊的發展已進入了社會共識的軌道,其榮辱興衰早已超越了自身品質範疇。

社會對田子坊的客觀評說建立在如下基點之上:

一是田子坊的曆史性作用早已載入史冊,其輻射效應的普惠性成了上海文化的特色。

二是其運作平台的曆史風貌區依然儲存完好,成為上海持續大規模城市更新、房屋征收後留存為數不多的一道難得而又獨特的風景線,是大陸城市管理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文化效應內建融合的标本。

三是園區一度偏離定位管理既有内部價值取向把握上的偏差,更有外部商業環境的變遷,但主導因素還在于田子坊,在于其發展定位偏離了文化産業的主導性。其中,對陳逸飛大師曆史性地位的認同是關鍵。

一位曆史性人物的影響力具有史學次元,超越了人物的生理生命周期,進入了藝術生命大限的計程。一位優秀藝術家,其藝術生命的無限性,在于後人對其傳世文化資源價值的專業性認知,及其配置效率。優秀文化資源的內涵,既包括了大師的終端藝術産品,更包括了大師過程産品的創作曆程和載體。對于陳逸飛大師而言,其珍貴的過程産品主要寄存于他的工作室舊址。

目前,當務之急的是應盡快解決陳逸飛工作室舊址用房的續租,将工作室仃止開放而留下價值“真空”的時間次元,盡量縮短到至最低程度。因法院“判決”而被封門的陳逸飛工作室,折射的是社會财富被扭曲性的低估,人們競會将一間沉澱并濃縮了十年文化曆史價值用房的租賃,曲解為普通用房租賃糾紛來受理。

其背後折射的是文創園區定位理念的沖突:在園區管理者眼中,文創園區發展的定位,究竟是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文化創意産業為主導,還是以高房租的商業利潤為标尺?若以後者論英雄,那田子坊的文化産業定義已屈從于非文創園的商業利潤定位。

稍有商業眼光者都無法否認,陳逸飛工作室舊址純系非盈利機構,但“房東”競要以經營性房屋來提高續租價位。殊不知,房東提價的目光依據并不源于房屋的坐地升值,而是陳逸飛大師為其創造的十年升值空間。日後一旦改變使用者主人,房屋的升值空間必将蕩然無存。漫天要價的事實,不僅反映出田子坊文創園區與定位管理的背離,更折射出田子坊管委會管理定位的迷失。

風住塵香花未盡 | 續話畫壇巨匠陳逸飛

圖三,陳逸飛工作室全景

這種純商業行為租賃合同的變更,其嚴重後果将是對陳逸飛工作室舊址的原貌及其所沉澱曆史文化價值的亵渎,更是一種對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意義的漠視。

田子坊建立初衷的成果,是延續了城市文脈,留住了城市底色,承載着豐富的藝術價值、文化内涵與曆史沉澱。它的成功歸之于田子坊正确的發展定位,借助于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有效地統籌兼顧了社會與經濟、增量與存量、曆史與未來。

這裡需重申的是,陳逸飛工作室舊址設立使改建的原舊廠房提升了被利用的價值,這是一種文化複利,而非工業遺存固有的含金量。換言之,即便由第三方來評估其租賃價位,依據也決不在于其建築面積和區位級差,而在于陳逸飛的巨大社會影響所緻。這位畫家帶來的厐大客流量和社會關注度,是業主上海數字産業(集團)心知肚明的。據此,我建議采用多元方式去保護陳逸飛工作室,以嚮廣大仰慕者的期盼。

風住塵香花未盡 | 續話畫壇巨匠陳逸飛

圖四,陳逸飛在工作室創作的雕塑作品“日晷”,現置于上海浦東大道成為地标性景觀。

陳逸飛工作室價值利用形式的多元性,其主導價值取向是一緻的,即取之于社會,服務于社會。

第一種形式是政府主導型。政府給予一定的專項文化資金的資助,以確定陳逸飛工作室舊址免費對外開放,并用以内部資料收集、整理、布展、研究及設施的更新完善。

第二種形式是托管型。政府委托企業管理經營的内涵,可充分利用田子坊營運公司的優勢,采用資源整合、資金統籌、專項資助的模式,解決陳逸飛工作室舊址日常營運的資金缺口。

第三種形式是‌社會募集型。依托上海衆多藝術名家的社會聲望和影響力,通過舉行教育訓練講座、藝術論壇及組織展示、展覽等活動,以吸引社會贊助和資助。

第四種形式是企業定向資助型。通過“民辦公助”的形式,導入社會資本進行保護性開發,并輔之于政府一定的支援,共同推進陳逸飛工作室舊址的開發利用。

社會進步的軌迹,往往源自于成本與收益的變動,使制度産生不均衡性,進而誘緻人們為追求潛在的獲利機會而推動制度的重新安排。這既是田子坊文創園區聞世的初衷,也是它未來發展的歸宿,其軌迹和作用鍊始終與一位曆史人物相聯系,他就是陳逸飛。

近三十年的殷鑒顯示,陳逸飛大師藝術人生載體一旦坐定,其載體的增值指向是:城市生輝,資産增值。正如著名畫家兼評論家陳丹青對陳逸飛的評價:“沒有人能夠替代他。”‌

陳逸飛在藝術界重要性和影響力的認可,可從陳丹青的評價中略見一斑。陳逸飛的離去,不僅讓魔都上海少了一個重要的話題,也讓中國的藝術界失去了一位難以替代的人物。是以,本文主題與其說是為一樁房産租賃糾紛而起,倒不如說是為在陳逸飛工作室舊址上留住這位不可替代的曆史人物而來。

留住這位巨匠的重要性並非為所有人都能認知和接受,因為,在曆史上留有厚重足迹的大家,其作品往往以獨特的學術天賦、另類的專業視野,高敏銳度的直覺,及其非正常的技法和語言展示給社會時,其思維的遠端性和廣角的深度,不是所有的觀(聽)衆都能欣賞和接受的。諸如文森特·梵高的畫,艾米莉·狄金森的詩,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曲,蘇格拉底傳世之問,弗蘭茲·卡夫卡的小說等。

風住塵香花未盡 | 續話畫壇巨匠陳逸飛

圖五,陳逸飛在江蘇古鎮周莊現場作畫

本人作者系《解讀田子坊》(上海文彙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的作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