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基金保有量資料更新!最新解讀來了

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

時隔半年後,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更新公示。

據記者了解,“煥新出發”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資料,對公示頻率、資料選取時點、資料統計口徑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更加突出抑制“贖舊買新”、鼓勵長期投資、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等監管導向。

優化和調整公募基金保有量資料突出抑制“贖舊買新”等監管導向

具體來看,最新釋出的公募基金保有量資料,一是更加優化了公示頻率。根據行業機構的建議,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針對公募基金保有量資料降低了釋出頻率,從以往每季度公示調整為每半年公示。此舉主要是避免基金銷售機構“季末沖量”等短期化行為,更好鼓勵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二是調整了資料選取時點。基金銷售機構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資料,由此前每季度的季末時點資料作為公示資料,調整為每半年披露一次且以每月月末的平均資料作為公示資料。

三是優化了資料統計口徑和資料擷取方式。最新公示資料單列了“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将以往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調整為“權益基金保有規模”。同時,優化了權益類基金統計口徑,将同業存單基金(此前納入混合型基金統計)、QDII基金剔除,更加精确定義了權益類基金。

基金保有量資料更新!最新解讀來了
基金保有量資料更新!最新解讀來了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鐵牛表示,中基協釋出的公募基金保有規模資料有着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投資者在選擇銷售管道時,更好地了解銷售機構的市場表現和競争力;另一方面,基金行業也可以了解到券商、銀行、第三方獨立基金銷售公司等管道的份額變化,更好掌握市場的發展趨勢。

抑制短期沖量等行為

“優化公示頻率、調整資料選取時點,主要目的是抑制基金銷售機構的短期沖量等行為。”一位業内人士告訴記者,在以往季末時點,部分基金銷售機構可能會短期大力營銷,實作季末沖量,部分機構資金幾個億的買入,就可能讓中小基金銷售機構擡升多個名次,季末後又快速贖回,不利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一位第三方基金評價機構負責人表示,優化公示頻率、調整資料選取時點,有利于發揮監管“指揮棒”作用,抑制“贖舊買新”,鼓勵長期投資,避免行業機構過多關注短期規模變化,更好地引導市場理性看待規模變動。

“‘贖舊買新’實質是一種短期投資行為,鼓勵投資者短期頻繁交易,不利于長期投資理念的形成,短期申贖等交易費用也會侵蝕投資收益,長期将損害投資者利益。是以,抑制短期沖量和‘贖舊買新’,長遠将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利益,促進市場健康發展。”上述基金評價機構負責人稱。

彙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表示,使用平均資料和較低的披露頻率,更能較好反映各機構的實際規模情況,避免短期沖量等不理性行為,有利于鼓勵長期價值投資理念,也與我們長期陪伴和服務客戶的理念非常契合。

有利于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

而針對優化權益類基金統計口徑,單列“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業内人士認為主要是為了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更好吸引中長期資金入市。長遠來看,可以更好推動公募基金行業的高品質發展。

王鐵牛表示,此次公布的今年上半年資料,公布周期從季度公布調整為每半年公布,同時優化了權益基金的統計口徑,增加了“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名額次元,這也說明了監管部門在保證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性的同時,希望引導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可以适當進行“逆周期布局”,更好推動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理念。

彙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表示,同業存單基金之前納入混合型基金确實不太合理,作為純固收的基金産品被剔除,産品分類會更加準确,較好地反映資産的風險收益特征。

而針對單獨披露“股票型指數基金保有規模”,該機構認為,指數基金因為其費率較低、持倉透明等優勢越來越受到投資者青睐,長期持有能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展現了長期價值的理念,有利于投資者獲得感的提高。而從海外經驗來看,股票型指數基金的發展也能進一步促進大陸資本市場的長期穩定繁榮。

事實上,在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新“國九條”)就指出,“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持續壯大長期投資力量。”

新“國九條”還強調,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

“推動權益類基金發展,将為資本市場注入長期資金,對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上述第三方基金評價機構負責人稱。

王鐵牛也補充道,基金銷售機構的服務模式,需要持續從産品為中心轉向以投資者為中心,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基金銷售機構的商業模式,也需要從以銷售費用為主轉向以專業化的投顧服務為中心,更好把銷售機構的利益與投資者的利益真正統一。

“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是反映銷售機構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名額之一。”王鐵牛稱,基金銷售機構未來需要更持續強化投資者适當性管理、增強專業化和個性化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投資者的體驗感和獲得感,這些都是銷售機構未來持續增加保有規模、更好踐行高品質發展理念需要重點關注的方向。

編輯:小茉

稽核: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