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厲害!他地位僅次于蔣介石,身高不足一米六;娶一女,便掌握湘軍
陳誠雖然個子矮小,但卻一步步攀升到僅次于蔣介石的軍政地位。他是如何靠着一段婚姻就獲得了湖南軍閥的控制權?又是憑借什麼本事赢得了蔣介石的重用和信任?讓我們一探究竟。
一、七年扶搖直上青雲,出身平凡實力非凡
1898年,陳誠出生于浙江青田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由于家境貧寒,從小就需要勤懇務農幫補家用。身材矮小的他雖然外表平凡,但自小就勤奮好學、頭腦聰慧。1917年,他從浙江十一師範學校畢業後,本想繼續深造,卻因家境貧困隻能選擇從軍謀生。
陳誠從基層做起,一步步憑借着出色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上司能力快速升遷。1922年,陳誠從保定軍校炮科畢業,立即被配置設定到炮兵部隊任職。他熱愛學習、勤奮好問,對炮兵理論知識了如指掌。同時他也鑽研戰術戰略,研習新兵器新裝備,很快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
1923年,陳誠加入國民革命軍,随孫中山出征沈鴻英反革命武裝,在作戰中負傷,從此結下了與孫中山等革命領袖的革命情誼。傷愈後,他繼續勤懇工作,屢立戰功。1929年,陳誠被提拔為師長,僅僅7年就從一個小小的軍士晉升為師長,可謂是扶搖直上。
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陳誠斬獲大功,被蔣介石器重,随後很快被提升為軍長,成為蔣介石心腹。雖然陳誠個子矮小,但軍事指揮才能出衆,作戰勇猛精明,加之對蔣介石毫無異心,深得蔣介石的信任。很快,陳誠便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軍官一躍成為國民革命軍的王牌将領。
縱觀陳誠的成長曆程,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出身貧寒,但自小就刻苦勤奮、好學上進,并擁有超人的軍事天賦。正是這份對軍事事業的執着追求和過硬的軍事素質,讓他在短短7年就從小小軍士一路高升為蔣介石的心腹大将,可謂是後來居上的典型代表。
二、孫中山身邊的親信,一見蔣介石結下革命情誼
1923年,已年屆25歲的陳誠加入了國民革命軍。當時孫中山上司着廣大群眾,同帝國主義列強以及北方軍閥展開了激烈的鬥争。年輕有為的陳誠雖然出身寒門,但熱血沸騰,對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無比向往,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軍隊。
很快,孫中山便發現了陳誠這位了不起的年輕将領,将他配置設定到了身邊。陳誠從此成為孫中山的親信和腹心,随時伴随在老師傅身旁。1923年5月,孫中山親自率領革命軍隊出征反革命的沈鴻英武裝。陳誠跟随在孫中山左右,與沈鴻英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作戰。
在這次作戰中,陳誠屢立戰功,英勇善戰的他更是不惜以身犯險,親自駕駛裝甲車開路,力挽狂瀾。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陳誠英勇殺敵,但也不幸負傷。傷口雖然痛苦,但并未影響陳誠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傷愈後,他繼續奮戰在革命前線,與孫中山并肩作戰。
與孫中山的這段歲月,讓陳誠對革命事業有了更深的認知和了解。他從孫中山那裡學到了革命理論和戰略戰術,同時也習得了孫中山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在孫中山的影響下,陳誠漸漸成長為一名純粹的革命軍人。
1925年孫中山先生不幸病逝,陳誠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之中。然而即使是偉大領袖離世,陳誠對革命事業的追求和信念也從未動搖。相反,他把孫中山的遺志銘記在心,更加賣力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就在這時,蔣介石開始成為革命隊伍中最受矚目的新星。1923年在肇慶,陳誠第一次與蔣介石結緣。當時蔣介石前往陳誠所在的醫院探望傷員,兩人就此結下了初始的革命情誼。從此,陳誠便與蔣介石擁有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幾年之後,在中原大戰期間,陳誠作為蔣介石革命軍隊中的骨幹力量,更是為蔣介石赢得了勝利。兩人的革命友誼就這樣越聯越深,成為了蔣介石最為信賴的心腹嫡系。可以說,如果沒有陳誠與孫中山那段珍貴的歲月,他與蔣介石之間也就難以結下如此深厚的革命情誼了。
三、宋美齡撮合郎有情,譚延闿遺孀入其門
1917年,陳誠在家鄉浙江青田與同鄉同學吳子奇的妹妹吳舜蓮結為夫妻。這是一門親事由雙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的。當時的陳誠年紀尚輕,對這門婚事也沒有多大主見。婚後不久,陳誠就離開家鄉,前往外地求學從軍。
數年後,陳誠已在軍中小有成就。而吳舜蓮這些年卻獨自在家操持家務,備受寂寞之苦。她曾因陳誠長期在外工作而離家太久,孤單難耐,試圖自殺被家人救下。吳舜蓮對于丈夫的冷淡和漠視感到無奈,婚姻生活瀕臨破裂。
1930年,在中原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陳誠被蔣介石看中,很快就被提拔為軍長。随着陳誠在軍中地位不斷攀升,身邊也開始出現了一些靠近權貴的投機分子。就在這時,一門華麗的親事橫空出世。
原來,當年同屬國民革命軍的譚延闿陣亡後,其女譚祥成為了寄人籬下的遺孤。蔣介石和宋美齡為了拉攏譚家軍閥勢力,決定為譚祥擇一門好親家,就把陳誠物色為譚祥的丈夫人選。
于是,宋美齡親自說和這樁親事。她暗示陳誠,如果與譚祥結為夫妻,他在軍中的前程将會一片光明。陳誠受此重利所惑,毅然決定與吳舜蓮離婚。
雖然吳舜蓮知曉丈夫的野心,但她仍舊深愛着陳誠。在決定離婚時,吳舜蓮隻提出一個要求:"生不能同衾,死後必須同穴。"陳誠為了謀求更大的權力,欣然應允。
譚延闿原本是國民革命軍的老将,統帥過湖南方面軍。他去世後,女兒譚祥成為了寄人籬下的孤女。蔣介石為了拉攏譚延闿手下的湖南武裝,決定撥乾就濕,在軍中為譚祥物色一門貴婿。
最終,陳誠這位當紅軍官入了蔣介石和宋美齡的法眼。一來陳誠已在軍中小有成就;二來陳誠與妻子婚姻生活陷入僵局,正處于可撮合的關口。于是,宋美齡便親自出馬,為這門婚事操辦穿線。
1932年元旦,陳誠與譚祥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見證下,舉行了隆重的婚禮。新郎官陳誠文武雙全,閱曆豐富;新娘譚祥不僅有着良好的家世,更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留學過美國的新式女性。兩人之間确實是相當般配的一對。
婚後,陳誠對譚祥萬分寵愛。譚祥為陳誠誕下了4子2女,兩人感情融洽。正是這樁順理成章的親事,讓陳誠獲得了另一層身份——湖南軍閥譚延闿的女婿。
譚延闿生前号令湖南一方,部下臣服于他。然而譚延闿離世後,湖南武裝群龍無首,失去了統一指揮。恰逢此時,譚祥與陳誠成婚,陳誠一下子便獲得了操控湘軍的絕佳契機。
作為譚延闿唯一的女兒,譚祥自然繼承了父親在湘軍中的聲望。而陳誠則将這份聲望一并繼承了下來。湘軍官兵從前恐懼譚延闿的統帥權威,如今也都順從地擁戴上了陳誠。就這樣,陳誠一舉掌控了湖南軍閥勢力。
憑借着新郎官的軍銜以及女婿的身份,陳誠獲得了驅使湘軍的絕對權力。從此,整個湖南成為了他的根據地和私人領地。靠着這股強大的軍事力量,陳誠在軍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飙升,被稱為僅次于蔣介石的"一級實力派"。
四、叛變潮起珠江口,謾罵将軍不肯倒
1936年6月,原本風平浪靜的廣州城突然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軍閥叛亂。這場叛亂由原廣東省主席陳濟棠和廣東省長人陸蔭廷兩大頭目所挑起,還卷入了當時駐守廣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國民政府軍隊。
叛亂一開始就狠烈異常。6月9日半夜時分,陸蔭廷的親信譚紹文率領親信武裝,突襲了陳濟棠的官邸。陳濟棠驚覺有異,立即拉響警報,号召親信武裝迎戰。雙方在陳濟棠的住所周圍展開了激烈的槍戰,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不久,駐防廣州的陸軍第四集團軍官兵也加入戰團,與陳濟棠方面發生沖突。由于當時廣州内外駐軍主力大部分都來自湖南籍貫,陳誠掌控湘軍自然也卷入了這場内亂。
面對廣州突如其來的軍閥叛亂,陳誠也從湖南第一時間率領湘軍增援馳援廣州。他一到廣州,就親自部署整個平叛行動的戰略戰術。
雖然叛亂勢力紛紛起義,但陳誠的湘軍素有戰無不勝的雄厚實力。在陳誠堅強有力的指揮下,大批湘軍官兵挺身而出,與叛軍激烈交火。雙方在廣州各處展開了一系列激烈的街壘遭遇戰。
炮火硝煙中,陳誠的湘軍威武雄壯。他們不僅采取了有力的封鎖打擊,還分兵直撲陳濟棠和陸蔭廷兩大叛亂頭目的根據地。在大軍的摧枯拉朽下,叛軍的抵抗漸漸土崩瓦解。
盡管在陳誠的強力鎮壓下,叛亂已經是強弩之末。但叛亂頭目陳濟棠和陸蔭廷卻仍然不肯臣服,對國民政府和蔣介石大加叛罵。
陳濟棠狂妄自大,竟然謾罵蔣介石是"皖省千夫所指"、"靠西北軍閥吸食而活"的"邳國閣老"。同時,他還大放狂言,誓要"滅國民黨于廣州,搬出廣州複國陣,滅亡蔣介石"。
陸蔭廷作為另一叛軍頭目,也并非溫文爾雅之輩。他不僅在廣播電台大肆詛咒要"放蔣介石于爐火",更是親自操刀炮擊國民革命軍陣地,殺傷很多無辜平民。
面對陳濟棠和陸蔭廷兩大叛軍頭目的荒唐無理行徑,陳誠大為光火。他決心狠狠鎮壓這兩個毫無軍人榮譽的造反頭子,堅決維護國軍在廣州的統治。
雖然叛亂頭目陳濟棠和陸蔭廷口出狂言,但在陳誠的猛烈打擊下,他們的叛亂武裝最終還是土崩瓦解。廣州城内各處戰火陸續平息,湘軍的統治地位徹底鞏固。
為了徹底肅清叛亂餘孽,陳誠的湘軍繼續在廣州各處搜捕匪徒。6月底,陸蔭廷終于在番禺一帶被捕,而陳濟棠也在7月初落網。至此,這場震驚一時的廣州軍閥叛亂徹底平息。
鎮壓叛亂後,陳誠在廣州一馬當先,維護了國民政府在粵港澳一帶的統治。他屢立奇功,被譽為"第二次平定粵省"的英雄人物。在接下來的幾年間,陳誠一直是國民政府在廣東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這場廣州軍閥叛亂雖然擾亂了一時半會兒,但陳誠以英勇沉着、犀利有力的指揮,彰顯了政府軍的絕對武力優勢。他所率領的湘軍無往不利,勢如破竹,将叛亂徹底肅清。廣州軍閥叛亂的平定,進一步鞏固了陳誠在軍政界的超然地位,也彰顯了他對國民政府及蔣介石的無上忠心。
五、傾巢出走相背叛,妻氏乘機逃伍生
1937年7月,全面抗戰開啟。從四面八方湧入華北的日軍,大肆破壞搶掠,殘酷殺戮無辜平民。面對日軍兇殘的暴行,蔣介石決定采取一切可能的武力,堅決自衛反抗。
為集中全軍力量馳援華北戰場,蔣介石急召陳誠調遣湘軍增援。作為蔣介石的心腹大将,陳誠沒有任何遲疑,立即率領湘軍開赴内地。
藉此良機,妻子譚祥也乘機跟随軍隊離開了廣州。畢竟在家鄉廣州,譚祥曾留下太多不堪回首的傷痛往事。她現在甯願遠走高飛,跟随丈夫前往軍閥不曾駐紮過的鮮為人知的内地。
誰知好景不長,步步進逼的内憂外患接踵而至。不久之後,蔣介石與其駐防西安地區的部下張學良之間爆發了駭人的内戰。
這場被稱為"西安事變"的内亂,讓整個中華大地震驚不已。張學良的部隊竟然公開叛變,将蔣介石扣留于西安以逼和平。形勢一觸即發,陳誠随時都有可能身陷西安,遭受張學良的挾制。
當時正在随軍西行的譚祥始料未及這場内戰。她不忍見丈夫受牽連,立即決定攜帶兒女逃離大營,避其鋒芒。趁陳誠被蔣介石所留在西安外圍的時候,譚祥便抱着幾個孩子一路逃往當陽。
在逃往當陽的過程中,譚祥無時無刻不為安危捏把冷汗。她始終惶惶不安,生怕陳誠被西安事變牽連,淪為俘虜。更讓她恐慌的是,那時湘軍已離開了廣州老家,身無長物。如果真有個萬一,她和孩子們将無家可歸。
于是乎,譚祥決定投靠自己的親族胡嫂,暫時寄居在她家。胡嫂是譚祥的姑姑,府上家境小富裕,正好可以暫避風頭。
抵達胡嫂家後,譚祥便在那裡過起了相對安全的生活。胡嫂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好吃好住,還分文未取。讓譚祥感到無比欣慰的是,胡嫂待她們如同親女,一點兒都不擺外人的架子。
在胡嫂家住了大半年後,西安事變終于塵埃落定。陳誠總算是安然無恙地擺脫了這場内憂,重新卷入了抗日戰争的硝煙。譚祥離鄉背井,幸有親族相助,才得以平安度過這一陣兒。
但是,經曆了這一連串的事故,譚祥對陳誠的信任已經蕩然無存。她認為丈夫身為一員大将,居然連家人都護佑不了,豈不是大大失職?為了自己和孩子們的安危着想,譚祥毅然決定徹底與陳誠決裂。
從此,她甯願以離異遺孀的身份,獨自在親族家中撫養孩子,也絕不願再踏上那條被戰火籠罩的不歸路。譚祥曾經因為宋美齡的一手撥乾就濕而入贅到陳誠家,而今又因為親友的周全善待而可以離開陳誠的家園。
面對妻子的決絕,陳誠也隻能将心一橫、含淚放手。為了國家和人民,他不得不重新踏上征程,走向硝煙彌漫的戰場。雖然妻離子散,但至少孩子們還有一個家可以安身立命。
人心渺沌,時且運移。當年宋美齡說和的一門親事,就這樣不歡而散了。若是有來生,陳誠或許真的難以遂了妻子"生不能同衾,死後必須同穴"的舊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