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翟永旭散文:古街風韻

翟永旭散文:古街風韻

我習慣把廣府古城内的街道稱為“古街”。在廣府城景區這個大家族中,它不屬于旅遊景點,但每次來到廣府古城,我都願意來此看看。

順着城門來到古街,會在一幅繁榮畫面中感受到古風古韻。置身于青磚灰瓦的世界,思緒便進入到古時候的市場場景。曾一度對這些場景産生過向往之情,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方能夠讓人感受到質樸淳古的習尚。如今商業的繁華固然給人帶來友善,可其中的擁擠和堵塞還是給人帶來新的煩惱。也許是因為古街保留着如此風韻的緣故吧,才會讓我産生留連忘返的情愫吧!

最初對廣府古城的認識,源于父母的描述。他們都是永年縣人,對其中曆史非常熟悉。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從父母口中知道隋末唐初時期農民起義軍窦建德曾在此建都,明清時期是廣平府所在地,解放後是永年縣縣城,後來縣城遷走後成為永年縣一個普通村莊,但仍在當地占據着重要地位。當楊露禅三下陳家溝偷拳的故事改編成電影,更是勾起了我前往觀賞的欲望。因年歲小、交通不便等原因始終未能成行。

第一次來到廣府城時已是三十多歲,破敗的城牆牆體呈現着多處斷垣,雖保留着原有的規模,卻隻能将其定位在“遺址”的水準線。我和朋友費了好大周折,才走到城牆上面,沒有垛口的城牆似乎是硬傷,盡管牆面很寬,甚至難以讓人産生安全感。眼望四方,寬闊的水面在雜草叢生和荊棘密布陪伴下,水流固有的靈性也受到損傷。在圍繞城牆遊覽古城的腳步停止後,前往城裡看看古城街道的想法更是消失殆盡。

沒停幾年,廣府城成為5A級旅遊風景區。我以一名作者的身份來此采風,看城牆恢複了往日的雄偉和壯觀,街道雖經過仿古韻味裝點,但也未失樸實色彩。欣喜之餘,成為了廣府城的常客。

陽光撥開千年的幕布,用建設為古街增添着活靈活現的色彩。翻修一新的街道上伫立着各類銅像,均為古人生活畫面。在告訴人們已進入到古城的同時,也用古街特有的形式講述着來龍去脈。春秋時期,齊恒公在此築土為城時已有人類居住;窦建德在此建都時已在當地形成政治、經濟等的中心,城内城外已有大量人們在此生活;到明清時期,因成為廣平府的原因,其“中心”範圍得到拓展,再加上交通發達和水路暢通等,推動了商業在此的發展;抗日戰争及解放戰争時期,均為戰争勝利作出過貢獻。

商業繁華是古街的主要特點,曾經是民居現在仍屬個人房産的房屋,發揮着臨街的優勢,幾乎全部被改造成為店鋪,店鋪中又以飯店居多。無論是飯店還是鋪面,所經營産品又多以當地美食特産為主。其中包括酥魚、豆腐皮、南糖等,既友善食用,又适合當成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透過曆史看古街,我感覺它的風韻是在不斷演變中形成的。自有人類居住時起,這裡與大陸北方其他村莊大抵相似,依靠種地最傳統的方式生活。發現了水資源的優勢後,又有了捕魚等生活方式。在其最為繁華的明清時期,老百姓選擇生活方式的面更廣。因為那時水陸交通均較為發達,吸引着周邊客商在此囤貨,然後将其運送外地。這種情況推動了商業在此的發展,也讓酥魚等特産應運而生後,得到較好推廣。

如果說用灰磚青瓦裝點而成的古街有着明顯的仿古色彩,而這些特産的繼承則是本質風韻最好的诠釋。正是有了這些特産的出現,才讓古街的意義得到較好豐富。各類特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也讓古街張開寬闊的懷抱,迎接着四面八方的來客。

習慣從東城門或南城門進入到古街,享受古街風韻帶來的快感時,自覺将此當成廣府一景。那天去古城牆遊覽,從東城門上城,從南城門下來時,再次來到熟悉的古街,沒多久下起小雨,耳畔瞬時回蕩起熟悉的詩句……

撐着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

那天我沒有帶雨傘,是以無意與丁香般的姑娘相逢。隻是在煙雨意境中,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江南。

廣府城獨特罕見的北方濕地窪澱地貌,對保持生态平衡、調節氣候具有重要作用。周邊窪地常年有水,水質優良,水生物種類繁多,有着上百種魚類和野生植物,以及各種鳥類,形成了淺植蘆葦、深種荷蒲的景觀,是中國北方少有的“魚米之鄉”。

早在清嘉慶年間,就對此出台過保護政策。老百姓們對自然資源保護的意識也非常強烈,即使在廣府城不再是永年縣縣城,城牆一度亦被人遺忘之時,也沒有讓水資源和生物受到損傷。

回想起初次登古城牆時看到的景象,一度因水缺乏靈動性産生過憂慮,也是以而阻斷了前往古街遊覽的腳步。我無法想象那時的古街是什麼模樣,也許比不上現在的整潔,也許有着讓人難以接受的淩亂,但當地人根深蒂固的保護意識應該是寶貴财富,正是在此基礎上,才會曆經旅遊春風的洗禮,也讓北方魚米之鄉重制往日風采。

古街保持着深深的内涵,用獨特風韻講述古城發展變化之時,也讓人們在傾聽中,讓廣府城的另一豐姿顯現在腦海中。在水城靈動性的牽引下,拼湊出更多美麗畫面。

細雨緊落之時,我到一家商鋪避雨,從人們對話中對古街有了更深的認識。于是又遇晴朗之日,在當地朋友陪伴下,向古街深處走去。

廣府古城内街道布局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拐彎。(拐彎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小巷,拐彎是當地人的叫法)四大街包括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至今仍保留着過去的名稱和布局。八小街包括迎春街、屯市街等,因改建等原因,名稱和布局也是幾經更改,誰也很難說出确切的名稱和淵源。

東大街與西大街相連,以府衙為界,府衙以西至西城門處為西大街,府衙以東至東城門處為東大街。南北大街沒有在一條線上。其中東大街與南大街是最為繁華之處,也是遊人來到城内遊覽期間的必經之地,更是我意念和印象中的古街。城内古建築較多,已形成景點者包括府衙、武禹襄故居、武家大院等。主要分布在八小街内。

與東大街和南大街的繁華相比,西大街和北大街有些稍顯遜色。四條大街有着民居和商戶。其中東大街和南大街則以經營當地特産為主,是以能夠吸引遊人來此駐足。而西大街和北大街則主要經營日常生活用品,平日一般當地人來此涉足較多。

八小街内有着民居和古建築,沒有商業帶來的喧鬧,但各類景點的開放和保護開發,也同樣吸引着衆人。另外還有一些南糖等特産制作廠房就在其中,也從另一個角度為其增添了生氣。

七十二拐彎内均為民居,其房屋與北方村莊沒有什麼差別,但房體被塗抹為灰色後,極易把人帶入到古色古香的意境中。

我們熟悉的武禹襄故居坐落在八小街之一——迎春街。這是一座具有晚清建築風格的院落群體,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武禹襄是廣府東街人,作為一名晚清秀才,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自幼對國術極其酷愛。1852年拜河南趙堡鎮的陳清平為師學習拳術。回到永年後,武禹襄在原來拳技的基礎上,潛心研習,創新發展,形成一套獨特架勢,學而後化,自成一家。

武氏太極拳和楊氏太極拳如今均列入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行列。世界太極拳聯誼會的在此召開,吸引着更多人的腳步邁向了古街深處。

古街風韻有了文化的包裝,使其形象在日益豐滿中顯現出怡人的風采,文化價值也在不斷挖掘中,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今天對古街有了全方位認識後,才發現自己對古街風韻的了解曾是那麼膚淺。任何一種繁華,都有着吸引人的魅力,而在魅力面前停滞不前,卻又容易進入到可悲境地。與繁華相對的是荒涼,在向着繁華方向發展之際,有時又會因開發過度等原因,讓表面繁華無法掩飾深層的荒涼。古街以傳承為方向,創造出繁華景象後,使當地各類資源得到較好釋放。在得到越來越人的認同和接受後,肯定會永遠把握好正确方向,去拒絕與荒涼牽手,也許這就是古街風韻魅力的源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