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秋,月餅市場一片熱銷景象,各種新式口味的月餅紛紛亮相。
其中,一款特殊的“碳中和”月餅憑借其綠色環保屬性,在衆多月餅中脫穎而出——它就是國内有機食品提供商正谷(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谷農業)與碳阻迹聯合推出的正谷碳中和有機月餅,在包裝盒上可以清楚地檢視産品從原料生産到配送環節所有的碳足迹資訊。
“碳中和”月餅是如何産生的?與市面上傳統月餅相比,優勢何在?各環節的碳足迹是如何計算的?“碳中和”食品會成為未來行業的主流趨勢嗎?對此,中國環境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一盒“碳中和”月餅背後的巧妙“心機”
“碳中和”月餅是如何實作的,是否意味着生産各環節無污染産生?正谷合夥人及零碳解決方案總經理趙惠娟告訴記者,“碳中和月餅”不等同于“零碳月餅”,“零碳”原則上是指各環節都實作零碳排,對于多數生産場景來說,幾乎很難實作。鑒于此,就需從月餅生命周期的生産過程入手,盡可能做到源頭減排。
“我們推出的這款‘碳中和’有機月餅,是産品在從原料、運輸到生産、配送等的全生命周期裡,經最大努力減排後,剩餘的碳排通過購買經認證自願減排項目的碳信用額完成抵消,實作中和的。”趙惠娟表示,“碳中和”月餅更接近于,生産過程中所采用的“碳中和”經營模式而使月餅具有環境友好的屬性。
以今年正谷農業與碳阻迹合作的一款名為“心似朗月”的有機月餅為例,趙惠娟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一盒“碳中和”月餅背後的巧妙“心機”。這盒月餅在原材料環節,95%以上選用的是有機食品,均從自營有機農場或用有機農業方式擷取的。比如,其瑰夏咖啡口味的原料來自長期開展可持續生産實踐的可持續咖啡農場,其采用農林複合、遮蔭坡地種植、實體防治病蟲害等方式,并用廢棄果皮、果肉進行發酵作為肥料;巧克力口味的原料可可來自複混林生态系統的家庭農場等。
在生産環節,則通過改良制作工藝來實作節約原材料、提高生産效率、減少廢棄物排放和能源消耗。也會盡量選用清潔能源,用綠電支援生産,最大限度地節能減排。
在包裝環節選用環保速生桐木做包裝,并用榫卯結構拼接,減少膠合,友善做收納循環使用。而腰封也采用環保材料,如使用FSC負責任紙張;說明書用大豆油墨印刷,減少有害物質揮發造成的污染。
“另外,産品從工廠到倉庫再到消費者手中的配送環節,也選用與快遞公司合作的新能源車。”趙惠娟告訴記者,盡管已盡力在生産各環節減少碳排放,但一個月餅誕生的全過程還是會有碳排。
據碳阻迹核算,一盒480克8粒的“心似朗月”月餅共産生約1.59kg碳排,原材料環節産生碳排1080g、包裝環節295.9g、産品生産環節127.6g、産品運輸階段78.2g、産品配送階段5.1g。
“遵循碳足迹核算,我們對産品全流程的碳排情況有所了解,而對無法再減少、消除的環節,則選擇通過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排放量進行抵消,這是月餅實作‘碳中和’的兜底手段。”趙惠娟說。
科學、透明算清“碳賬”,要考慮全生命周期各環節
那對于月餅盒上披露的各環節的碳足迹資料,是如何科學計算出來的?
“月餅的碳排放需綜合考慮原料選材供應擷取、生産制作、包裝設計、産品運輸配送等産品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這些因素疊加使碳值計算成為一項複雜的任務。”碳阻迹産品營運經理付晨潔向記者舉例,以上述月餅為例,其包含了5種口味,除主原料小麥外,還有數十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食材,原料來源的多樣性無疑增加了追蹤難度;且月餅的制作涉及多個步驟,每個工序使用的能源類型也不同,這些能源的使用量和碳排放因子需詳細統計;多樣化的運輸方式與不同材質的包裝也是開展核算的難點。
付晨潔介紹,他們主要依據ISO14067 和PAS2050這兩個标準開展核算,最終結果也以碳足迹标簽的形式對消費者及利益相關者進行披露,友善使用者檢視産品各生命周期階段的碳排。
“一款美味的‘碳中和’有機月餅的背後,包含着碳彙費用、高品質原料這些顯在成本,還包含着時間、溝通、教育以及人力、管理等各項的潛在成本。”趙惠娟舉例,比如,時間成本方面包含搜集資料、資料核算、核查的時間;溝通成本方面,涉及原材料廠商、包裝廠商、核算機構、核查機構等多個主體,比較複雜;教育成本方面,“碳中和”月餅是新生事物,很多消費者不太了解,需要加大科普、宣傳力度,進而推動綠色消費。
“相比普通月餅,‘碳中和’月餅準入門檻确實會高些,需要有專門的零碳解決方案團隊去組織、開展。”趙惠娟表示,但這些并不代表會成為企業的負擔,反而會為企業開拓新的市場賽道,為其“碳中和”産品帶來更多訂單,其背後代表着綠色低碳、創新可持續的消費理念和行為在持續增漲。
趙惠娟透露,迄今為止,他們已累計為波士頓咨詢、華為、萬科、遠景等超過2萬家企業客戶提供有機食品禮品服務,并且為超過120萬個家庭提供了有機食品配送服務。此外,以“碳中和”月餅為例,通過來自用戶端的真實回報,市場對此類産品的需求已得到驗證。
“除此之外,在商業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還不斷加強與價值鍊上下遊的合作夥伴、客戶等進行資訊交流與價值共建,協力推進負責任的生産與消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趙惠娟補充道。
“碳中和”食品會成為未來行業的主流趨勢嗎?
據了解,正谷農業從2007年企業成立之初就開始做有機食品,進行可持續生産實踐,分享有機的、實作碳中和的、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美味,從生産、消費端推進環境友好。
“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消費者對低碳、環保的産品需求不斷增長,食品行業作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減排潛力巨大,是以,推動該産業低碳轉型不僅是響應全球減排号召的必要之舉,也是滿足市場需求、提升企業競争力的政策。”趙惠娟表示,而選擇有機的農業生産方式是實作“碳中和”的一條重要路徑。
“碳中和”如今正從一個抽象的概念,變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東西,作為一項新發展理念,在短時間内也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就食品行業,有不少消費者對這種将“碳中和”與食品結合的經營方式,是否會成為未來食品行業的主流趨勢産生疑問。
正谷農業聯合創始人、副總裁、中國有機産品認證技術工作組專家張友廷對此問題有着他的見解。“随着國家對‘雙碳’理念自上而下的推行,以‘碳中和’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必将影響每一個行業。是以,未來會有更多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碳中和’有機發展的道路中。但‘碳中和有機食品’這種發展模式會不會成為未來食品行業的一個主流趨勢,還有待考量。”張友廷表示,需要指出的是,通過這種理念影響更多企業,使其走上相似的發展道路,這種情形并非沒可能。
“相比工業領域,‘碳中和’與食品行業的結合需更加全面。”張友廷表示,在工業領域,一項工業技術的改進可能使整個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革新,進而使行業的碳排放量整體下降。但對于食品行業,碳排放的減少需展現在每一個生産環節上的,包含從作物的種植到産品的加工整個流程。
而且,食品生産者需從産品的利潤中抽取一部分來抵消生産過程中産生的碳排放量,盡管這部分占比并不大,但依然增加商品生産成本,進而導緻産品價格上調,會影響消費群體。而且,通常情況下消費者應該是在了解并接受“碳中和”這個概念後,才選擇購買産品的,這實際上也對消費群體進行了一個篩選。
“在未來,随着政府政策的積極引導與支援、行業技術創新的不斷推動、國家對綠色消費的不斷推廣、消費者環保意識的逐漸提升、産業鍊上下遊企業的協同合作以及碳中和食品标準和認證體系的完善與建立,相信該行業會迎來蓬勃發展的。”付晨潔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