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高原“共育”青稞蓬勃生長

眼下,川西雪域高原的青稞已進入收獲季。9月7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龍藏鄉塔拉村村民澤讓蘭木尖卻沒有着急去自家地裡,他跑去了離家兩三公裡外的阿壩縣青稞現代農業園掙高工資,“一天有一兩百元哦。”

其實,不隻是為了掙錢,澤讓蘭木尖和其他幾位村民還有一份私心——學習青稞高産技術。怎麼學?“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雪域高原煥新貌”調研采訪團也來到園區一探究竟。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高原“共育”青稞蓬勃生長

村民在試驗田收割青稞。王攀 攝

原來,澤讓蘭木尖當天去收割的田塊,是四川農業大學在園區設立的試驗田。作為青稞主産區,阿壩縣高度重視青稞産業的發展,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馮宗雲便将試驗田選在了這裡。從青稞品種選育到耕種收技術,都在研究範圍内。

初到阿壩縣開啟科研時,由于耕種方法與播種時間與當地傳統方式不同,馮宗雲團隊還引來了當地村民的不解,甚至質疑。

用阿壩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水務局黨委委員、縣委農辦專職副主任陳宗潤的話來說,以前村民搞的是“三天農業”:“一天耕地,一天播種,一天收割,中間就沒有任何田管了,完全是靠天吃飯。産量低得很,除了自己吃,就沒有餘糧了。”

馮宗雲堅信,改變村民的觀念隻有一個辦法——示範。試驗田的精細化管理,加上農業園區采用青稞新品種及各種現代化耕作方法,在此打工的村民目睹了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改變。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高原“共育”青稞蓬勃生長

馮宗雲在田間研究青稞新品種。王攀 攝

土地适合深耕還是淺耕,播種行距是多少,不同青稞品種的播種時間是什麼時候……這些科學種植方法,川農大、省農科院等在此做研究的團隊,以及農業園都傾囊相授。照此種植,村民們發現家中還有餘糧可以出售,态度也發生了轉變。

藏族群衆常以獻哈達來表達敬意。“我在阿壩縣已經收到100多根哈達了。”令馮宗雲欣慰的是,在實實在在幫助村民的同時,園區也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成功建立為省5星級農業園區。

在陳宗潤看來,以前外地市場上很難看到青稞及其産品,主要原因就是産量低。但随着全縣青稞産量的提升,這種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等營養成分的高原特産不應被埋沒。

“共育”青稞産業的機遇已經到來。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高原“共育”青稞蓬勃生長

青稞系列産品。王攀 攝

看到家鄉青稞産量和品質的提升,原本在都江堰市做青稞産品研發的俄周,在2020年回到家鄉創立了阿壩縣高原黑青稞生物開發有限公司。“我們收購原料近了,村民在家門口也能賣出更好的價錢。另外呢,員工工作離家近,也更穩定,這樣也有利于公司發展。”俄周說。

俄周的公司主要生産黑青稞餅和黑青稞奶茶。企業初創時,員工工資還隻能依靠貸款發放。“但這幾年,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都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2023年,銷售額達到了1500萬元。”俄周相信,從公司營收資料來看,青稞類産品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每月工資從3000元到6000多元,公司财務負責人華白的月薪也随公司業績的增長而增長,“公司現有35名職工,都是本地村民。旺季時,月薪能達到四五千元。”

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高原“共育”青稞蓬勃生長

生産黑青稞餅。王攀 攝

目前,阿壩縣相關企業已開發黑青稞餅、黑青稞奶茶、青稞酒等青稞系列産品31個。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對口支援地消費幫扶等方式,阿壩縣的青稞産品已遠銷浙江、北京、上海等地。2023年,青稞産品銷售額已突破3500萬元。

陳宗潤堅信,阿壩縣多方“共育”的青稞,還将繼續蓬勃生長。馮宗雲也希望在阿壩縣培育的優良青稞品種,可以播撒到更遠的地方,幫助更多的人增産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