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烏爾善的《異人之下》上線流媒體了,果然是罵聲一片,《封神》的巨大威勢都救不回來,今天就繼續寫寫這部電影吧。這電影上映時就寫過不少稿子分析,我認為這電影還真不是粉絲罵的魔改原著,它敗就敗在真的太想讨好原著粉去貼近二次元的風格,結果實在是用力過猛了,最終導緻普通觀衆和粉絲都不接受,最終就失敗了。
《一人之下》漫畫和動畫前期其實不是特别好,到“羅天大醮”都是類似《怪物獵人》《火影忍者》忍者比賽的風格,它本身就有不少前中期國漫流行的插科打诨,塑造人物性格,并調節氣氛的内容,要改成電影就得把這些内容給凝練成足夠簡短有力的角色行為邏輯。
這事沒有核心粉絲幫助提供正确意見,光憑個人感覺真的幹不來。而且像《一人之下》這樣長期更新的漫畫,核心粉絲對其形成本身作用就是巨大的,他們在社群裡收集意見、推理劇情、完善邏輯間接影響故事的叙述和走向,可以說核心粉絲群體一定程度上都能算這類漫畫的間接創作者。
你要搞影視化,不在意這些意見基本都得翻大車,很多東西不是說他烏爾善是大導演,藝術水準高,然後去看一遍兩遍就能僅憑其自身水準完全了解掌握的。
票房太慘了,口碑更是一塌糊塗?《異人之下》是不是“爛片”
《異人之下》電影版的失敗在我看來其實蠻多方面的,開發團隊本身的問題,可能不是直接導緻失敗的理由(當然,也不是說團隊本身沒有創作方面的問題,但這個咱作為消費者不清楚也就不讨論了)。
首先一個IP就是個不小的問題,中國漫畫在中國的影響力其實不如動漫,甚至不如小說,這點真不能和歐美日本相比。哪怕一個知名度最高的漫畫,你拿出來和一些二線網文比影響力可能都有所不如,因為粉絲圈沒那麼大,是以我覺得過分讨好粉絲反而不好,會把路走窄。
《封神》本身又是中國家喻戶曉的IP,且鋪墊宣傳了少說三四年。
《鬼吹燈》不論改編好壞,好歹還有不小的讨論度,畢竟它在網絡小說裡是中國盜墓流鼻祖,而中國盜墓流最知名就兩本,一個《鬼吹燈》一個《盜墓筆記》,其它什麼《茅山後裔》《青囊屍衣》,包括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其它IP都差了很遠。
《異人之下》現在讨論度在如今幾部電影裡還進不了前幾, 然後是作為一個商業産品,這電影使用者畫像明顯搞錯了。《尋龍訣》的畫像面對的可不光是書迷,更多是國内需求旺盛,但卻沒什麼像樣改編的探險題材。
《封神》同樣也是目标明确的特效超級仙俠神魔大片,這類型也是普遍需求旺盛,但這二十年基本沒有得到滿足的,因為之前香港導演拍攝的鄭保瑞版,周星馳版《西遊記》,還有《捉妖記》,包括張藝謀《長城》,哪怕徐克《狄仁傑》一部比平中爛,需求是有的。
可是《異人之下》呢?非粉絲不感興趣,沒滿足任何特别需要的需求,粉絲人不多又事多,他們嫌棄不尊重原著,甚至嫌棄原著作者,把作者開除的事情比比皆是。我這裡覺得可以類比前幾年《古劍奇譚2》電影,講尊重原著,可以說該有的尊重一個不落,我很想問問在座的有幾個知道有這麼個電影?
最後,明明有上述那麼多市場調研不利條件下,居然還用好幾億拍攝。這失敗在我看來,我是在上映前就有所感覺的,《異人之下》我看過,我倒覺得電影整體品質還是合格的,但在漫改裡面也算不上上乘,風格玩得實在太玩了。
但我不是粉絲;電影也是因為導演才注意到的,因為就我這種略微了解原著的都提不起什麼興趣去關注,你指望那些還不如我的人給這電影有多少好的關注度?
和《九龍城寨》相比,《異人之下》為何會“慘敗”
現在網絡輿論真的不能看,何況烏爾善本人言論立場有很大的争議,粉絲更是非常的極端,戴一頂立場的帽子判死刑批倒批臭已經成為了常态,真沒有人關心電影。
好比這電影很多方面是戴帽子的批判,比如人選問題,和劇版相比誰更好見仁見智的事情,也沒有想象那麼多什麼黑幕。比如胡先煦的電影除了公開海選的《異人之下》外,其它都是新導演或者口碑較差的導演拍的,這正說明他資源不行。
那種小投資的片子每年都拍幾百部,絕大部分根本無人注意,為什麼他隻主演了三部就有人注意?他主演的三部文藝片都進了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也是證明(其中兩部是新人導演,一部是之前口碑很差的導演),說到底有資本願意扶他試試主演商業電影。
這對于中國電影來講本質上是好事,畢竟願意扶持新人,對于年輕演員來說,業内的頂級資源就是跟着票房大咖們蹭,比如蹭沈騰的易烊千玺和範丞丞。其次就是跟着大導們蹭,比如蹭陳思成的劉昊然,蹭張藝謀的劉耀文,蹭魏書鈞的王鶴棣。
接下來就是跟着班底蹭,比如蹭《萬裡歸途》的王俊凱,最新的《刺猬》等等。
而新導演、小導演的電影拍的非商業片,明明就是業内最差的資源。有心走流量路的演員絕對不會選擇拍這種片子,因為拍這種電影既不能賺錢,也不能賺流量,也去不了歐洲三大。隻有不走流量路、有藝術追求的年輕演員,才會選擇這條路。
其它類似問題更多了,這電影最大問題是漫改角色動作神态服飾等等會誇張,沒看過動漫的人會感覺尬和不知所謂,這是天然的排斥性等于一碗飯已經扔了一半了。 然後片子閱聽人是動漫的粉絲群體,還把高人氣角色給胡亂改編,等于把碗裡另一半飯扔了。
從《異人之下》看得出來導演想玩點新套路,這無可厚非,周星馳改編的西遊記和孫悟空形象現在還大受好評,就是你導演有這個能力嗎?像《一人之下》原作是漫畫,其内容在不同的媒介表現形式上有會不太一樣。
就算是動畫大概隻拍出了漫畫七八成的感覺,但它的形式又有其他優勢。
比如作品内容以及其精神核心相呼應,真人版改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過于追求形似。平面的漫畫世界和現實世界本來不相通。有些誇張表情、搞笑的動作,它在二次元中就十分貼切,但如果完全複刻到真人就會讓觀衆感覺用力過猛,或者是尴尬。真人的優勢就在于能夠通過面部表情,呈現更加細膩有層次的情緒變化。
電影《異人之下》後面的那個ai畫風既沒有漫畫的輕松诙諧,又喪失了真人的情感流露,進而讓人感到不真實、僵硬和塑膠感。
大家可以再對比今年品質,口碑和票房都成功的《九龍城寨》,這是香港漫改真人電影,漫畫我沒有看過,但介紹它本身是類似《龍虎門》這樣的誇張功夫片,而在兩部香港真人漫改電影上面。
香港動作設計世界第一,這不用多講,《龍虎門》動作設計也是頂尖,但它為啥口碑沒有《九龍城寨》好,你稍稍對比就會發現一件非常明顯的事情。
《龍虎門》在世界觀改編上面非常的浮(可能也和漫畫相關),劇情更是簡單又粗糙,說難聽點就是有點爛了。但《九龍城寨》故事劇情雖然老套,角色塑造和核心也是老套的香港電影的兄弟情義,但是它像電影裡用大力搭建的九龍城寨一樣,落地,是很實的。
說到底,《九龍城寨》隻是借漫畫拍了一部香港九龍城寨史(和《追龍》枭雄片是一樣的),隻是它動作設計表現上面比較猛,但這隻是表現形式,而不是核心啊,對吧。
《異人之下》撲街了?這和《封神2》有什麼關系
最後,一切以劇情為導向的文娛作品,劇本的好壞都決定性影響作品,及未來的價值和地位。
這次《異人之下》失敗了,最可惜的還是内地首個大投資真人漫改電影失敗了,資本就是這樣,它不會反思自己如何如何,隻會覺得市場不歡迎真人漫改什麼的,這撲的可能不止《異人之下》一個IP,可能會影響很多動漫IP。
之前華語地區真人漫改電影以香港電影為主,什麼《風雲》《中華英雄》《龍虎門》到《九龍城寨》。内地投資并且成功的真人漫改電影,我覺得最可惜的就是翻拍日本IP的《動物世界》,這個電影應該是華語真人漫改電影的教科書了。
目前來看,内地隻有這個電影改對了。漫改最核心的要點就是套皮,核心千萬不能動,一動就就完蛋。但是很多漫改甚至小說改編的第一件事就是動核心,而且是自鳴得意的那種改法,這隻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真的沒看懂,沒有這個能力,失敗就是失敗了。
最後,《異人之下》失敗了,希望不要影響《封神2》,畢竟兩者沒什麼關系。
希望這電影順利早點上映吧,畢竟現在是一個有言論争議,網友就會瘋狂戴帽子要作品、創作者、甚至整個圈子被封殺去死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