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牛油果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韭菜
AI的終點,是商業化落地,即應用。
去年,蘋果推出Vision Pro頭顯。性能确實不錯,但價格也确實貴,導緻市場反響不及預期。最近,市場消息稱:蘋果将推出平價版Vision Pro(價格減少一半),而且還将對标Meta的Ray-Ban Meta智能眼鏡,推出自己的AR眼鏡。
雖尚未在境内銷售,但網際網路已經讓我們見識到了Ray-Ban Meta的強大。一副眼鏡,集眼鏡、照相機和藍牙耳機于一身,價格約為3000+。相較而言,實用且親民。是以,市場對蘋果的AR眼鏡,十分期待。
受此影響,A股市場出現了暴漲。其中,博士眼鏡(300622)市值一路暴漲,超過了34.6億元(自7月中旬起算)。
來源:東方财富官網,博士眼鏡(截至2024年8月21日)
然而實則,隻是純沾光,虛火一場。
一、線下疲軟,線上後勁不足
博士眼鏡,顧名思義,就是一家主營眼鏡零售的企業。此處明确一下,隻銷售不研發。不同于普通産品,眼鏡銷售,需先驗光,再進行配鏡。是以,傳統的眼鏡店,均是線下門店。
當然,博士眼鏡也不例外。
資料來看:2023年,博士眼鏡線下收入占比為84.36%,線上占比為15.64%。
來源:同花順iFinD—營業收入
但随着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的購買習慣,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如何跟上時代的腳步,成為眼鏡行業的一大難題。
目前來看,“線上驗光”技術上,尚且無法實作;“線上和線下關聯”成為行業的主要選擇,即:線上引流,線下驗光和銷售。
2023年,面對直播行業的快速發展,博士眼鏡開始上線抖音本地生活。恰逢行業風口,博士眼鏡嘗到了行業的紅利。2023年年報顯示:全年前端GMV為11,134.77萬元,累計轉化門店核銷收入為7,415.70萬元。在此拉動下,2023年線上營收實作了45%的增長。
來源:博士眼鏡2023年年報
然而,随着行業需求疲軟,同行企業開始競争分流,紅利開始逐漸消失。2024年一季度,公司營收同比降低約4.47%。據公司披露,除了消費疲軟,營收降低的另一原因就是,抖音本地生活紅利消失影響。可見,競争之下,博士的競争力後勁不太足。
二、暴利背後,銷售費用居高不下
此外,對于眼鏡這個行業,大家肯定都有共識——水很深。
到底有多深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會更具象。
商場裡,一副眼鏡,少說上千。但相同的産品,北京潘家園眼鏡城,可能二三百拿下。此外,眼鏡界還有這麼一句話“20元的鏡架,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
從博士眼鏡曆年資料來看,毛利率幾乎均超60%。僅從毛利率來看,賣眼鏡确實是個賺錢的生意。
來源:同花順iFinD—銷售毛利率
但綜合淨利率來看,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2024年一季度,博士眼鏡毛利率約為58.96%,而扣除各項費用後的淨利率,卻隻剩8.5%。其中,最大的費用支出,就是銷售費用。
有多大呢?2024年一季度,營收總額為2.959億元,銷售費用就高達1.17億元,占比高達39.69%。
其實,這是整個眼鏡行業,普遍面臨的困境。
不同于其他産品,每一家眼鏡店,都需要配備專門的裝置,專業的銷售人員和驗光師;此外,為了客流量,還需要選址在繁華商圈,房租成本自然較高。此外,市場消息顯示:每家店隻能輻射周邊3-5公裡,中國人眼鏡的更換周期大約為兩年一次。由此來看,機關收入費用占比自然很高。
三、智能眼鏡,前途未蔔
再來說說,此次大火的智能眼鏡業務。
首先,雖然眼鏡業務市場廣闊,但智能眼鏡的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無論是技術的成熟度還是成本的控制,都有待提高。傳統與技術的結合,能否帶來市場的替換浪潮,還是未知。
其次,即使能夠帶來商業化落地,博士的價值貢獻也有限。市場資訊顯示:公司确實在智能眼鏡行業有所布局,也已與雷鳥創新和魅族等多家智能眼鏡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但合作的模式為,博士為其提供驗配服務,并不涉及研發。可見,于博士眼鏡而言,隻是新瓶裝老酒,換湯不換藥罷了。
來源:公司公告(2024年8月15日)
當下的經濟環境下,隻靠品牌自身沒有技術,業績恐怕很難有所突破。沾熱點隻能一時爽,卻不能一直爽。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