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胖”其實是一種病 滬上這一門診讓患者很享“瘦”

年僅40歲的李女士(化名)自生産過後體重一直控制不佳,面臨 “行動不便”“身材焦慮”“自卑抑郁”等困擾。過度肥胖對李女士全各髒器産生了很大影響,在公司體檢中被打上高脂血症、脂肪肝、肝功能異常、貧血、代謝綜合征的标簽。

為了解決肥胖難題,李女士嘗試節食、運動、減肥藥品、中藥、針灸、拔罐等多種減重方式,但均不見起效。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女士看到了華東醫院顧岩教授團隊在短視訊平台上的減重手術科普片,于是來院尋求幫助。

在複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的肥胖減重多學科診療門診,顧岩主任考慮到李女士機關工作繁忙,無法抽出長時間住院,便安排進行日間減重手術。在門診完成各項術前檢查,經多學科評估後,進行健康教育,同時處理合并的代謝紊亂,改善髒器功能,住院當天立即進行手術。術中,麻醉等各項操作遵循“快速康複外科”理念,真正做到“無管化”,即不留置胃管、引流管、導尿管,術後幾乎沒有疼痛感。手術當日,李女士就能下床活動,第二天便順利出院了。

“胖”其實是一種病 滬上這一門診讓患者很享“瘦”

肥胖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是一種慢性病,是一種可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量脂肪累積,受遺傳和環境多因素作用而導緻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肥胖會引起糖尿病、心髒病、高血壓風險、睡眠呼吸暫停風險、骨關節炎風險、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降低患者預期壽命等。全球平均每五個成年人中,至少有兩人遭受超重或肥胖困擾,這個比例在大陸成年人中更高。

與此同時,青少年、老年人的超重肥胖問題也日趨嚴重,影響着“一老一小”的健康。在顧岩教授的患者中,最小的患者年僅14周歲。顧岩教授說,現在,14到65周歲的患者都可以通過減重手術治療肥胖及糖尿病等代謝紊亂,這并不是什麼新生事物。據介紹,減重手術在國内已經開展了20多年,以華東醫院為例,去年接受減重手術的胖友達到400餘人。減重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早已得到充分驗證。

“胖”其實是一種病 滬上這一門診讓患者很享“瘦”

哪些人适合減重手術?顧岩說,BMI(身體品質指數)是衡量是否肥胖及其程度的标準,對于BMI≥37.5kg/m2,建議積極手術;32.5kg/m2≤BMI<37.5 kg/m2者,推薦進行手術。如有糖尿病等并發症的,體重指數大于27.5就可以進行減重手術。在顧岩教授的門診中,也有不少明明不符合減重手術條件卻非要手術的“愛美人士”。有的女孩BMI不到24,甚至沒有達到肥胖的标準,就希望通過手術達到“更瘦一步”的效果,“希望大家理性看待減肥手術,更要樹立健康的審美觀。”顧岩表示。

在華東醫院,減肥多學科診療門診同樣備受歡迎,該門診以内科調節内分泌,調節營養結構,針灸方式治療肥胖。減肥多學科診療門診由内分泌科鹿斌主任、營養科吳江主任、針灸科楊晖副主任等權威專家等共同坐診,旨在通過全方位、多元度的評估與幹預,為每一位尋求減重的患者量身定制個性化減肥方案。

“胖”其實是一種病 滬上這一門診讓患者很享“瘦”

“減肥多學科診療門診倡導的是轉變生活方式,而非極端節食或者盲目運動。”吳江主任說,“肥胖除了在生理上引起各類疾病,在心理上也容易誘發焦慮、抑郁等問題。有的人嘗試節食、減肥藥品多種方式,但均不見起效,有的短期似乎出現了‘曙光’,但很快就會打回原形,甚至很多人出現了‘越減越肥’的情況,最後不得不放棄。是以,通過正确的方式減重才是解決之道。”

據吳江介紹,肥胖或超重患者,首先應實行合理的配食,保證食物多樣性,葷素瓜果均衡搭配,同時開展合理的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研究顯示睡眠不足6小時的人群比正常的6-8小時人群患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的患病率高41%。“減重有很多小技巧,有的人體重長得快就因為吃飯速度快,我們會建議他們使用非慣用手來吃飯;我們也會建議大家設立小目标,在完成後給自己一個獎勵,這樣不斷累積,就會将好的生活習慣持續下去。”

華東醫院内分泌科鹿斌主任告訴記者,内分泌平衡與否直接關系到減肥的難易程度。内分泌失調,如胰島素抵抗、高皮質醇血症或甲狀腺功能減退,都會成為減肥路上的“絆腳石”。通過調整飲食、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時接受醫療幹預以恢複内分泌平衡,才能有效促進減肥程序。

鹿斌說:“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整和優化,可以實作健康減重,同時維護内分泌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科學減肥後,血糖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是以大家一定要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視長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