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源遠流長的女兒節

源遠流長的女兒節

彩船巡遊。廣元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仁 攝

1

唐朝時期的利州古城西岸,嘉陵江水準緩幽深,被稱為江潭,傳說江潭水中生長着一條烏龍,又叫黑龍潭。黑龍潭碧波粼粼,深不可測。相傳,唐朝武則天之母楊氏在此遇烏龍感孕,懷胎十月,生下千秋女皇武則天。

武德末年,武則天的父親武仕彟臨危受命,帶着家人和親信,越秦嶺,踏蜀棧,一路風雨兼程,來到了位于嘉陵江畔的治所利州都督府。

武仕彟到利州上任不久,重拳出擊,利州局勢很快得到治理,老百姓基本可以安居樂業了,朝廷也十分放心。

利州城外嘉陵江西岸,有一座古寺,錯落有緻,香煙缭繞,梵語陣陣。貞觀元年春暖花開時節,武則天之母楊氏随同夫君,一起坐船渡江到對岸古寺敬香禮佛,求菩薩保佑。

寺内的摩崖造像堪稱藝術史上的瑰寶。開鑿始于北魏盛于唐,主要有中心柱窟、五佛窟、大佛窟等,其中尤以大佛造像最為恢宏精美。這些石窟規模宏大,工藝精湛,乃大陸唐初佛教石刻造像的藝術精品。

楊氏去古寺見佛就拜,異常興奮,忘記了上階下坎的辛勞。回到船艙,楊夫人倒在榻上就進入夢鄉,感覺自己好似進入水晶宮一般,滿眼金碧輝煌和珠寶玉翠,她興高采烈地在水晶宮中漫遊。

當官船行至黑龍潭時,一團雲霧罩着江面,天地立刻昏暗,随着一道閃電劃破天空,江中突然躍起一條烏龍,撲進官船,将夢鄉裡的楊氏一下驚醒。烏龍進船,楊氏駭倒在船艙,不省人事。稍過片刻,烏龍沖出官船,縱身騰空,在官船上空盤旋一圈後搖頭擺尾地向西山上飛去,同時,一隻鳳凰也伴着彩霞飛來在官船上空翺翔長鳴,飛向東山。

衆人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惟有同船的相士袁天罡仰天驚呼:“龍鳳呈祥,此地必出貴人。”

武都督見夫人昏睡在船艙,急忙叫随從人員快速駕船,将夫人送回府上。回到都督府,楊氏便卧床不起。一月有餘,醫生再次診視,方知有孕。從此,金輪轉世、烏龍感孕的傳說便不胫而走。

2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正月二十三日,楊氏生下一個女孩,她就是後來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兩歲時,袁天罡再次到利州都督府上,武都督請他給孩子看相。當時武則天身穿男孩服裝,袁天罡端詳一會兒後驚歎道:“伏羲之相,貴人之極。”袁天罡斷言:“若是女,當為天下主。”

這話很快在利州傳開,武都督也非常高興,于是就把藏龍的西山、隐鳳的東山喚名為烏龍山和鳳凰山。

烏龍山蜿蜒起伏,山頂有兩三個土石包,整個山形好似一個巨大的龍頭。鳳凰山更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山頂處恰像鳳凰頭。這是自然鍛造出的地貌美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

從此,人們便把黑龍潭視為神潭,把利州視為靈地。每年農曆正月二十三,當地的男男女女便備辦香燭供品,成群結隊到嘉陵江上祭祀黑龍潭,感謝上天。“烏龍感孕”的傳說,為武則天的出生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武則天從小生得“方額廣頤”“龍睛鳳頸”,是一個絕色佳人。她長大成人,曆經了一段艱辛後,代唐而主天下,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成為大周朝的“金輪聖神皇帝”。

當皇帝之後,武則天更加重視任用人才。她首創殿試與武舉制度,完善和發展了科舉制,湧現出一批“文似仁傑、武類休武”的能臣幹将。她大力發展生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長足的發展。武則天稱帝15年間,疆域遼闊,帝國強盛。

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還大力提高婦女地位。當上皇後以後,親自主持“先蠶”禮,以大唐“第一夫人”的身份祭祀先蠶。同時,她還鼓勵天下婦女養蠶織布,承擔發展經濟的重任。

武則天的一生可謂傳奇多彩。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她嶄露頭角,以驚世之才将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宋慶齡評價她,“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郭沫若評價她“治宏貞觀,政啟開元”。

在她執政時期,唐朝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強大的國力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她向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發出挑戰,突破制度界限與敢為人先的精神,具有跨越時代的意義。她開設女科考,女人也可以做官等舉措,深受婦女們尤其是利州婦女的擁戴。

源遠流長的女兒節

文藝表演。廣元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仁 攝

3

武則天出生于利州,史書都有記載。《九域志》:“武士彟為利州都督,生後曌於其地。”《方輿勝覽》:“其地皇澤寺有武後真容殿。”《老學庵筆記》:“利州武後畫像,其長七尺。”《蜀志》:“則天父士彟泊舟江潭,後母感龍交娠後。”

晚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著名詩人李商隐随柳中郢赴梓州作幕府時,沿古蜀道經過利州城,想起武則天出生在這裡,專門遊覽了利州江潭和皇澤寺,作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利州江潭作》:

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桡。

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

河伯軒窗通貝阙,水宮惟箔卷冰绡。

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雕。

李商隐詩多無題,這首詩不但有題,而且特意加上注,這是提醒讀者:看好了,我是讴歌武則天,她是“神劍”,是“龍”!

李商隐自注“利州江潭”為“感孕金輪所”。這是因為不少史書都記載武則天曾将自己冊封為“金輪聖神皇帝”的曆史,“感孕金輪”,就是指武則天是感天而孕,“利州江潭”就是楊氏妊娠武則天的地方。

1954年7月修建寶成鐵路時,在廣元縣(今利州區)皇澤寺挖出一塊石碑,是後蜀孟昶廣政二十二年(公元959年)的一通碑,上刻《利州都督府皇澤寺唐則天皇後武氏新廟記》。碑文共29行,每行存26至27字。文中凡遇天後或後字必擡頭頂格,遇敬語則空三格,全文對武則天備至尊崇。

碑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貞觀時,父士彟為都督,于是(州,始生)後焉。”括号中的三字是因碑文殘缺,由當代文豪、考古學家郭沫若補上去的。可以肯定地說,武則天的确出生于利州,是貞觀年間所生。

“神劍飛來”,暗用幹将、莫邪兩柄神劍在延平津化作了兩條龍相會合之事,含意是武母江潭所遇到的烏龍與延平津的兩條龍一樣,都是上天派來的神。“不易銷”即:天之所命,必然無法避開和消除。全句的意思是:武則天要做皇帝,是上天安排的,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同時,李商隐也是警告那些腐儒們,武則天一生的政績是不容抹殺的,“你們想‘銷’是妄想!”

“碧潭珍重駐蘭桡”,“碧潭”即江潭,意思是武士彟夫婦的船正好停在二龍騰飛會聚的江潭中。

三四句是說兩條自銜明珠好像燈籠一樣的巨龍,飛快移動相戲時鼓起波紋如散錦一般,這是詠武則天的母親當時所見。這裡的“明月”,其實是武則天的代稱。“燈”是她用的官吏。三四句更深沉的意思是說武則天明斷,會用人,不好的就更換。“雲”也是指官吏,她靠他們“散錦遙”,把優良的政治散播宏遠。

五六句是說她看見後受了感觸,好像看到了龍宮的一切。喻武則天的政典,她的“貝”“绡”是非常豐富的。用李賀的“紅绡一匹染早霞”來解釋,說這些寶貝是書、文章、文獻皆可,用我們的行話來翻譯,可稱為武則天的曆史檔案。

最後兩句是指皇澤寺荒廢,無人整修祠廟,是以有“蕙葉雕”之感。當時利州的确修建了皇澤寺則天皇後廟,獨此一家。家鄉父老不忘她的恩澤,建了這座皇澤寺。“他時燕脯無人寄”,李商隐明寫皇澤寺荒廢,暗指晚唐時期,武則天的那套“路線”已經斷了線。“雨滿空城蕙葉雕(同凋)”晚唐已經風雨飄搖,民生凋蔽,武則天的香草“蕙葉”已經凋零了。充分顯示了李商隐對武則天治國的評價很高,惋惜她的治國方略沒有繼續得以施行。

4

李商隐名高詩妙,江潭從此得名為“利州江潭”,又名“感孕金輪所”,俗稱“黑龍潭”。

武則天登基後,取“皇恩浩蕩,澤及梓裡”之意,将坐落于烏龍山東麓峭壁上的烏奴寺更名為“皇澤寺”,并進行了擴建。如今的皇澤寺,是中國唯一的武則天祀廟,寺内儲存着開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軀摩崖造像及曆代碑刻,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觀賞和研究價值,被譽為中華傳統文化瑰寶。

皇澤寺摩崖造像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皇澤寺是文化部2004年命名的全國首批文化産業示範基地,2006年命名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皇澤寺成就了武則天的千年守望,寺前有嘉陵江水環繞流淌,寺後是翠柏秀竹遮天蔽日,寺内置晨鐘暮鼓缭繞梵音。

唐時的利州,人們就對武則天非常崇敬。為紀念在此誕生的這位傑出女性,當地群眾将碧波蕩漾的江潭稱為“感孕金輪所”。每年在武則天生日這天,都将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千百年來流傳了一個民間習俗,“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利州還有民間傳說“江潭感孕”,李商隐經過利州寫詩後自注江潭乃“金輪感孕所”,這些都是武則天生于利州的重要證據。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零四唐紀二十《則天順聖皇後上之下》載:“太後享萬象神宮,赦天下。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為臘月,夏正月為一月。”

武則天在永昌元年(690)十一月以帝王的身份君臨天下,實行“武周革命”。大周王朝至此伊始,“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改十一月為正月,武則天的生日原本該是十一月二十三,使用大周曆法那就成了正月二十三。利州的父老鄉親自然就将“正月二十三”這天作為武則天的會期來開展紀念活動。這也由此說明早在武周時期利州百姓就開始舉辦則天會期,就開始紀念這位傑出的女性了。

後來中宗複唐,曆法回歸正朔,日子又改了回來,隻是民間的習俗已經養成,利州地區紀念武則天會期的日子也就沒有随曆法而更改,于是千百年來約定俗成,“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就把武則天的生日定在了正月二十三日。

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并在嘉陵江上劃鳳舟。婦女們穿戴一新互相邀約沿河灣暢遊,以讨吉祥,這一活動直至民國後期。新中國成立後,此活動曾一度中斷。

1988年,市政府決定恢複這一民間節日,定名為“女兒節”,将節期定在每年公曆的9月1日。每到這一天,全城婦女身着豔麗服裝傾城而出,彙集于嘉陵江兩岸。

“婦女遊河灣”是古利州獨具魅力的民俗活動。随着時間推移,“遊河灣”逐漸演變為“鳳舟賽”,成為廣元女性水上的一項體育競技項目。

5

如今,女皇故裡已成為廣元和利州的代名詞。

“廣元女兒節”作為一個新型的節日,傳承了利州婦女遊河灣的民俗,普通群眾積極參與,已成為廣元市一張城市名片。婦女遊河灣是廣元最具魅力的一項民俗文化活動。

1988年9月1日廣元首屆“女兒節”,利州江潭上布滿了彩船,皇澤寺前人海如潮,嘉陵江兩岸萬餘人歡聲笑語,廣元女兒身着節日盛裝,載歌載舞歡慶自己的節日。這獨特的民間盛會引起了全國各地客商的濃厚興趣。因這獨一無二的遊河灣,“廣元女兒節”在全國衆多的文化節日中脫穎而出,天下盡知。

利州婦女遊河灣自唐朝始,現成為廣元特色,是其他地方沒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後來舉辦的幾屆“女兒節”中,遊河灣成了“女兒節”主打項目。

1991年“女兒節”遊河灣特别壯觀。那天,龍鳳二舟各牽引10餘艘彩船在嘉陵江上逶迤而行,彩船上有身着民族盛裝的歌舞群衆,還有龍燈獅舞、采蓮船在舟上助興。江面上歌聲不斷,兩岸笑語連天。可謂氣勢恢宏,流光溢彩,美不勝收,傾倒八方遊客。

鳳舟賽活動女性色彩十分鮮明,彰顯了從唐朝起世世代代利州婦女對武則天的擁戴和崇敬之情。鳳舟蘊涵着中國特有的鳳文化,充分展現出廣元女兒健康向上、和諧文明、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提升了廣元城市形象,擴大了廣元對外影響力,以女兒節活動為平台,促進了廣元商貿流通和經濟發展。

來源 看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