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松蘭書社
2024-08-08 17:40釋出于江蘇文化領域創作者

崇文門變價,指的是每年内務府清理庫存時,将皇帝認為價值不大的“無用”之物,進行變價處理的一種模式。也就是将古代的文物進行變現,類似于二手物品的線下交易。
皇宮之中,帝王的手中最不缺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不僅造辦處每年都會有新品産出,而且各國的使臣、朝中的大臣也會紛紛将自己手中的寶物進獻給朝廷。這樣一來,宮中的寶物就越來越多,為了将寶物的價值發揮到極緻,那些一直不得帝王喜愛的物件,就會被換成真金白銀,充實國庫。
白套綠玻璃開光花卉紋瓶清宮造辦處玻璃廠制品圖檔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變價之地為什麼會選擇在崇文門呢?那是因為崇文門是清朝時期北京内城的九門之一,明朝時期九門也都設有征榷,是國家征收商品稅和官府專賣的場所。清朝換代後,将原九門的稅務改在了崇文門統一征收,除此之外,崇文門還兼有内務府交辦的變賣物件的職責,也就是“崇文門變價”。
如在雍正六年内務府《庫貯檔》就有這樣一則奏折:“内稱年羹堯家抄來物件寫摺奏聞。奉旨:自然銅九十斤交由養心殿造辦處有用處用,或無用,不如交崇文門監督作價。欽此。”
郭畀行書青玉荷盤詩卷鑒藏印有“年羹堯字亮工别号雙峰”圖檔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奏折中将變價之物定義為“無用”,那麼,究竟什麼樣的物件算是無用的呢?是需要進行變價的呢?
首先,是駐存時間相對久遠或者有殘損的物品,乾隆皇帝執政時期,逐漸走向盛世,國庫所藏之物也相對龐雜,每年内務府都會派專人進行篩選,篩選一批物品後,呈現給皇帝過目。
過目後,有的被重新得以重用,或觀賞或使用,有的則進行變價,變價之前還會将物品上有價值的材料取下。由于内務府的工作比較繁重,是以将清查任務定為五年一次。
綠地鳳穿牡丹紋庫金緞乾隆時期江甯織造局貢品圖檔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這裡也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細節,就是皇帝有對物品的絕對支配權,也就是說皇帝在各宮室走動時,如果看到哪個物件需要變價,可以免去清查的程式,直接下旨變價。
其次,是貢品和戰利品。來自于各國和朝中大臣進獻的貢品,如果皇帝不感興趣,會拿去變價處理。
銅鍍金經緯赤道式日晷乾隆早期來自英國的貢品圖檔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再有就是戰利品,戰勝擷取的戰利品如果不符合心意也會進行變價,如乾隆皇帝在平定大小金川之後,内務府奏請如何處理擄獲的物件時,得到的回複是部分物品變價,最後奉旨:“其金條衣服等項俱着留内,變價什物一百項,留内三十七項,其餘不堪什物六十三項着變價。”
徐揚《平定金川圖冊》之《郊勞将士》圖檔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最後,還有一部分來自于抄家所得。清朝時期抄家的事件不少,其中雍正六年就将抄撫遠大将軍年羹堯所得之物送往崇文門進行變價。
相關的官員在抄完家後,會将所抄之物彙內建冊,房産、田地、牲口等帶不走的财産,就地估價變賣;金銀珠寶、玉玩器用等則帶回宮中,交由内務府、軍機處以及崇文門。
綜上,“崇文門變價”是清代内務府相對比較繁瑣的經濟活動之一。将陳年舊物、戰利品、抄家之物等變成銀兩充盈國庫,不僅解決了價值較低的物品占用庫房的境況,同時也增強了财力,更是讓部分宮中的物件流入了民間,增漲了百姓的見識,可謂一舉多得。
備注:本文内容以官方資料為基礎,在細節創作上适當地發揮了一些聯想和創造。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私信聯系【松蘭書社】國小士說明,萬分感謝。轉載文章需經【松蘭書社】授權。
檢視原圖 36K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 -
崇文門變價:清代皇帝也搞二手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