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李行
夏日的烏魯木齊市水磨河濱河景觀帶樹木蔥茏,一片綠色中,清澈的河水蜿蜒而下。河邊輕風拂面,帶來絲絲涼意,讓人流連忘返,沉醉其中。
水磨河全長27.2千米,作為烏魯木齊市唯一的四季常流河,全年不息的潺潺流水,不僅為這座缺水的城市提供了生态水脈,更為其增添了一絲靈氣。
2024年,水磨河入選自治區首批“美麗新疆·生态環境保護典型案例”。
景觀怡人遊人樂之
7月20日11時,陽光正好。退休職工李鳳霞約上老姐妹李文英,頭戴遮陽帽,身背水壺,來到不遠處的水磨河濱河景觀帶沿河路段遊玩。
河岸邊設有木棧道、健身步道、涼亭、健身器材,兩姐妹邁着閑适的步子,一邊聊着家常,一邊享受着上午的陽光。走累了,便坐在陰涼處的椅子上休息片刻。
蜿蜒流淌的水磨河,伴随着李鳳霞走過了大半輩子,她見證了家門口這條河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河水清清的,我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挽起褲腿下水撈狗魚;後來水渾濁了,成了臭水溝,沒人下河,魚也不見了。這幾年,經過治理河水又清了。如今,河水越來越清、環境越來越美、日子越過越好啦!”李鳳霞說。
水磨河景觀改造工程是烏魯木齊市近年來打造青山綠水、生态宜居城市的生動案例。
從2012年起,按照“水進城、地變綠”工作部署,烏魯木齊市持續從生态環境改造、提升景觀效果入手,積極推進水磨河流域生态環境治理,先後啟動4期景觀改造工程,實作河流全流域污水“零排放”。
7月20日,水磨河周邊居民帶着孩子在岸邊玩耍。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李行攝
如今,提升改造後的水磨河流域,形成了自然與城市共生、曆史與文化交融、綠色與健康引領的城市濱水公共綠色空間。南起北山大橋,北至喀什東路以北與米東區交界處的水磨河(水磨溝區段)景觀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13公裡綠色慢行系統,形成了“一河、五區、二十四景”的景觀風貌,其中由南向北的5段分别為水墨印象、山水碧灣、富力商街、振安花溪、金秋向暖,每段各有特色。
“在河道兩岸的慢行系統裡,建有各種服務驿站。”水磨溝區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磨河流域景觀帶建設時,植入了黨群服務驿站、群衆健身活動場、文化書屋等為民、便民公共設施,全方位為市民、遊客服務。
水磨河附近小區居民曹寶文每天吃完晚飯,會到河邊慢行步道散步。“以前河道狹窄、雜草叢生,還不時有人往河裡扔垃圾、倒污水。現在,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季季都美。”曹寶文感慨道。
除了水磨溝區段,烏魯木齊市還着力打造以水磨河、老龍河兩岸為核心的水龍灣兩岸,以“一脈、四區、多中心”的區域功能結構,建設綠色濱水生态帶、人文水岸經濟灣、現代詩意栖居地。
河水清清飛鳥愛之
7月20日,适逢周末,家住天山區的李新昌随朋友一起到濱河景觀帶遊玩。讓他驚奇的是,許久沒來,這裡居然大變樣了。“好幾年前來過一次,雜草叢生,到處是牲畜糞便,印象非常不好。”這次來,水磨河河水清澈,兩岸樹木蔥茏、花團錦簇,水面上随處可見野鴨遊弋,着實令他感到驚豔。
的确,今天的水磨河變了。
7月20日,野鴨在水磨河裡栖息。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李行 攝
從“治一段”到“治全域”,從“單兵突進”到整體推動,全方位治理帶來全方面改善。随着烏市、水磨溝區兩級政府持續推進“遷、納、改、管”4項舉措,水磨河流域生态環境治理成效明顯,水磨河水質明顯改善。
改造後的水磨河河面拓寬12米至80米,水域面積由不到100畝增加至200畝左右,沿岸增添綠地1168畝。資料顯示,水磨河流域(水磨溝區段)3個斷面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Ⅲ類及以上标準,其中水磨河搪瓷廠泉斷面可達到或優于Ⅱ類标準,河底四季都有水生植物生長,魚蝦成群,七紡橋斷面、聯豐橋斷面水質監測結果穩定保持或好于Ⅲ類水質,可滿足下遊農業灌溉用水及一般景觀要求。
“越來越多的野鴨在水磨河栖息,說明這裡食物充足、水質及環境得到改善,為它們的生存創造了條件。”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鳥類專家馬鳴介紹,野生鳥類對環境變化十分敏感,充當着自然環境的訓示物種。越來越多的鳥類到訪,足以說明烏魯木齊河湖水質及環境的明顯改善。
以水磨河為中心,沿河景觀帶吸引着成群候鳥在此安家。
水磨河常年流水,冬季也不結冰,成了野鴨等鳥類的最佳越冬地。如今,水磨河已經成為鳥兒與沿河居民的共同家園。
建立機制共同護之
7月24日上午,像往常一樣,水磨溝街道溫泉北社群巡河員夏強來到水磨河邊,清理垃圾、檢查河道的同時,巡查是否有人越過栅欄到河邊戲水。
7月24日,烏市水磨溝區水磨溝街道溫泉北社群巡河員夏強在水磨河河道邊巡河,将河道中的垃圾打撈出來。 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李行攝
“撈垃圾、查污水,從水到岸,任何角落都不放過。”檢視河道是否存在排污、傾倒垃圾情況,檢查河道是否淤堵……巡河結束後,夏強打開手機上的“河長通”APP,上傳當天的巡河情況。
夏強所負責的水磨河段,南起沿河路支巷,北至溫泉北社群紫美雅和小區,全長2.2公裡。自從參加工作,夏強就在水磨河邊生活,見證了這裡的變化——清理整治亂占、亂采、亂堆、亂建,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打造濱河景觀帶,水磨河慢慢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随着全面深入推行河湖長制,烏魯木齊全面建立起市、區(縣)、管委會(鄉鎮、街道)、社群(村)四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
“水磨溝區建立了三級河長制,區級河長8人、街道級河長23人、社群(村)級河長31人,負責水磨河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以及水環境治理等。”水磨溝區河湖管理中心主任崔景林介紹,其中,區級每月巡查一次,街道級每月巡查2次,社群(村)級每周巡查2次。巡河發現垃圾、漂浮物等,會直接通知社群環衛人員清理,發現違建、亂采、亂占等對河道影響大的情況,會逐級上報,協調有關職能部門處理。
水磨河上遊還設立了24小時實時監測水質的監測站,時刻對水質進行監測,一旦某處水質出現變化,會立即顯示報警。
維護河道的環境整潔,更是沿河社群居民、機關的共同責任。“今年上半年,水磨溝區多次開展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建設部門、街道出動挖掘機、運輸機械拖車,社群幹部、巡河員與志願者一道,共同清理河道垃圾。”崔景林說。
在水磨河邊長大的安國慶,看到河邊有垃圾,會自發撿起。“家門口有這麼好的環境,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