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品牌工廠BrandsFactory
國内的頭部AR主機廠,在今年意外地迎來了一波融資潮,且融資金額均在億級以上。
比如剛剛過去不久的7月,INMO影目科技完成了近億元的B輪融資。這輪融資,由四川發展弘芯基金、成華科創投公司及江西中寰投資集團共同參與。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20年12月的INMO影目科技,其前身是酷派AR事業部,創始人為前酷派集團穿戴事業部總經理楊龍昇。
影目科技的上一輪融資還是在2022年,由摯文集團獨家投資了近千萬美元。
與影目科技并稱為“AR四小龍”的雷鳥創新、Rokid、XREAL,也都在2024年拿到了新一輪的億級融資。
今年1月,Rokid完成近5億元的C+輪融資,這輪融資由合肥市政府整體牽頭,引入多家财務和戰略投資機構共同參與。就這筆數額來看,算得上是近年來國内AR領域單筆規模最大的戰略性融資。
Rokid的主體是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創始人祝銘明為前阿裡巴巴M工作室負責人。
同樣是在1月,XREAL宣布完成了新一輪6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币4.34億元)戰略融資,此次融資暫未披露投資方。XREAL成立于2017年,其創始人徐馳是一位很有矽谷風格的技術創業者。
今年3月,由TCL電子孵化出來的雷鳥創新,也完成了新一輪的億元級融資,由華泰紫金、燕創集團等多家機構聯合投資。
“AR四小龍”進入2024年後,集中被資本所關注,并注入新一輪的億級資金的現象,在資深業内人士看來,或許與AI眼鏡産品在2023年Q4大賣有關。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CEO李宏偉也曾公開表示,在AI的助推下,AR眼鏡将會在2025年成為一款大衆消費品,2026年全球的AR眼鏡銷量會超過1000萬台。
AI眼鏡的意外走紅
2023年9月,Meta與雷朋聯名的第二代産品Ray-Ban Meta(以下稱Meta雷朋)以299美元(約合人民币 2166 元)的起售價 ,在發售4個月後的銷量就超100萬台,并在亞馬遜上收獲 4.3/5 分的高評價。
相關機構預測,Meta雷朋的年化銷售有望超過200萬台。
而備受矚目、各項技術領先的Vision pro,首批隻賣出了20萬台。市場調研機構IDC資料預測,其今年銷量不會超過50萬台。同時,IDC資料顯示:2023年全球AR眼鏡銷量為48萬台,智能眼鏡銷量為101萬台。2024年Q1全球AR眼鏡出貨量為10萬台,智能眼鏡出貨量為26萬台。
也就是說,Meta雷朋僅一款産品,就賣出了智能眼鏡全球一年的銷量。
在業内人士看來,100萬的銷量資料,已經足以驗證産品的可行性。言外之意,在這個AI+硬體帶來的創業大年裡,以Meta雷朋這類搭載了TWS耳機和攝像頭、造型趨近于普通眼鏡的AI眼鏡,已經是一個清晰明确的賽道。
比如比爾·蓋茨,不久前就在一檔播客節目中表示,AI的普及将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和方式,而耳機和智能眼鏡将成為AI硬體的兩個重點領域。
“我猜測在300美元(約合人民币2183元)價格點上,無顯示AI技術将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産品。”前不久出席在第 51 屆 SIGGRAPH 圖形大會上的Meta 創始人兼 CEO 馬克·紮克伯格,也隐晦地肯定了Meta雷朋。
成立于2012年,在VR領域有着領先地位的,光引擎開放商Avegant(光引擎是一種微型投影儀,可以将視覺内容投射到AR眼鏡的鏡片上),也計劃與智能眼鏡制造商合作,緻力于設計盡可能小型、輕便、外觀正常的AI眼鏡。
Avegant CEO Ed Tang在接受媒體采訪稱:“在三到五年内,我認為AI眼鏡的使用者數量将達到數億,這是使用者即将采用AI驅動的最小可行性産品。當然這也可能會在明年發生,或許最終每年的銷量将達到12億部。”
硬體大廠和AR主機廠紛紛押注
基于Meta雷朋的亮眼銷售資料,海外各大頭部網際網路或硬體公司的判斷,國内硬體大廠和AR主機廠也都在紛紛押注AI眼鏡。
為Meta雷朋提供相機sensor的索尼,其相關人士告訴就品牌工廠:“這款本來是為他們定制的,産量很小,但是Meta雷朋出圈以後,今年4月份期間,幾乎國内大廠都來咨詢了。"
在過去不久的5月,位元組跳動以3-4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專注于OWS全開放穿戴式音頻産品的Oladance後。外界就猜測,在Pico上折戟的位元組跳動,會通過這次收購,結合過去眼鏡項目的技術和經驗,推出AI眼鏡産品。
原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在2022年成立的AR創業公司"Thin Red Line",則是在今年5月被爆出,正在緊急招募AI研發工程師等崗位。外界猜測,Thin Red Line會在今年9月推出一款AI眼鏡産品。
實際上,早在2023年底,國内廠商們在看到Meta雷朋的銷量資料後,就已經在開始行動了。
比如,2023年11月上線的“全天候智能眼鏡”QIDI ONE INFINITY,就是一款類Meta雷朋的AI眼鏡,普通眼鏡的造型,加上有拍攝、耳機功能外,還增設有雙目全彩顯示,并搭載了AI助手。
推出這款産品的QIDI奇點臨近,成立于2021年12月,其創始人張慧敏,曾擔任華為終端首位首席架構師、小米旗艦機總經理、黑鲨聯合創始人兼CTO。
“AR四小龍”之一的雷鳥,則在2023年底上線的RayNeo X2 Lite中,接入了自研大模型智能助手 RayNeo AI。該産品在Indiegogo衆籌期間,連續兩天位列最受歡迎的産品TOP1。
進入2024年後,不僅ChinaJoy出現了多款AI眼鏡産品的首發亮相展示,各大硬體廠商的釋出會,也有AI眼鏡的亮相。
華為算是國内最早入局智能眼鏡品類的大廠,早在2019年就聯合眼鏡潮牌 Gentle Monster 推出了智能眼鏡産品,并開始智能眼鏡的商業化之路。
在今年5月15日的夏季全場景新品釋出會上,其新一代的智能眼鏡産品——智能眼鏡2方框太陽鏡,就開始往AI眼鏡方向上看齊,不僅搭載了華為HarmonyOS4作業系統,并且接入華為盤古AI大模型,使用者可與小藝展開自然流暢的對話與智慧互動,售價2299元。
OPPO的Air Glass、小米的米家智能音頻眼鏡,還有星紀魅族的MYVU,都在今年釋出的新一輪智能産品眼鏡中,引入了AI大模型,更新了拍攝、音頻等硬體,都在向Meta雷朋看齊。
與硬體大廠更新産品不同,AR品牌李未可,在4月底直接推出了品牌的首款AI眼鏡——MetaLensChat,該産品主打AI語音互動能力,使用者可使用語音互動讓AI成為私人助理,定價699元。
李未可成立于2021年10月,由原阿裡巴巴工智能實驗室(A.I.Labs)智能終端負責人、天貓精靈硬體&産品總經理茹憶創立。李未可既是品牌名稱,也是公司所推出的虛拟形象的名稱,旨在打造中國第一個AI+AR的科技潮牌。
專注于AI+AR的還有2022年成立的緻敬未知,該品牌創始人吳德周,曾任職錘子科技COO、華為榮耀産品線負責人、位元組跳動新石實驗室總裁,是一位硬體大佬。緻敬未知在今年7月釋出的ARKnow A1,号稱是“首款深度融合AI的AR眼鏡”ARKnow A1,搭載有自研的Aladdin OS。
将出現100個智能眼鏡項目?
“這個賽道熱鬧的樣子,有點像VR在2016年的盛景。”一位XR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對此感慨到。
隻是與VR眼鏡不同的是,當下AI眼鏡更趨近普通眼鏡造型,同時大家也都在對标Meta雷朋,于是與知名眼鏡品牌的聯名或合作,也成為了一種新趨勢。
據品牌工廠統計,從2021年開始,包括華為、Rokid、雷鳥、魅族和李未可在内的品牌,都選擇了與博士眼鏡合作,合作内容多以管道居多。
而在近期,有媒體報道稱,雷朋母公司歐洲眼鏡巨頭依視路陸遜梯卡首席執行官Francesco Milleri表示,Meta可能會入股該公司。雙方正在就收購雷朋太陽鏡制造商的少數股權進行談判,并希望加緊開發智能眼鏡。
與傳統眼鏡廠商的合作與綁定,似乎也成為了智能眼鏡公司突破使用者圈層,打造更好産品形态的不二之選。據Statista,2023年全球眼鏡(不含隐形眼鏡)出貨量達10億副,眼鏡作為最便攜的可穿戴裝置、距離人眼最近的裝置,伴随AI加成,未來行業有望突破千萬級銷量。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Meta的第二代産品,選擇了雷朋最經典的款式,同時二代産品為客戶提供三種新的透明鏡框顔色,Ray-Ban Remix平台上有超過150種鏡框、鏡片組合、尺寸可供選擇。足以能滿足客戶溜街需求,不再是一款隻能在家戴的傻乎乎眼鏡。
“做眼鏡3年下來的體驗是,眼鏡和手表之類的還是很有差別。在某種程度上,你可以說一個珠寶、手表本身好看、不好看,但是眼鏡就不是它自身好不好看,而是你戴着它的時候,整體觀感如何的問題。這就讓眼鏡這個品類的個性化屬性非常強。”李未可的創始人茹憶,就在一次公開分享中提到了使用者對于眼鏡這類穿戴類産品的美感體驗。
“我覺得它定位比較休閑,是個生活單品,不是生産力工具。”有Meta雷朋使用者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了他的使用體驗。
前不久,有人判斷稱:今年下半年,将會有一百個智能眼鏡項目複活。
結合品牌工廠的盤點,以及XR從業者Thomas透露的消息:“從供應鍊方面的消息,已知已經有20多個品牌在做類似概念的産品。加上正在拿融資的團隊,估計有超過50個團隊在試圖做類似産品。”100這個數字隻少不多。
“一百多副眼鏡背後的團隊卷土重來,共識的路徑太強,出彩就難了,大機率簡單重複谷歌眼鏡的老路。”某行業人士點評稱。
據黃埔海關所屬東莞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東莞市智能眼鏡出口值達4.04億元,同比增長508.5%。
即便也存在産品笨重、電池續航、語音技術不達标等多種擔憂,但從智能頭顯到智能眼鏡,Meta雷朋所定義的AI眼鏡,更像是一個兼具智能穿戴與時尚飾品的綜合型産物,輕量化、便捷佩戴的産品形态,為智能眼鏡帶來一次消費的爆發增長。同時,AI端口在智能眼鏡上的可行性得到驗證,使用者對這類頭戴式硬體電子消費産品的接受形态得到了确認。
基于這些,Meta雷朋帶來給行業的并不是一個确定賽道,而是在智能眼鏡上的巨大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