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位小說家殺了李逵三次,後兩次殺李逵,為什麼不讓他穿衣服?

梁山一百單八将,最可惡的就是僞君子宋江和真小人李逵。宋江和李逵都以黑臉出現,倒是不用刻意抹黑,但是宋江那黑厮,有時候還要學白臉曹操,做事的時候還知道用冠冕堂皇來掩蓋卑鄙龌龊,而李逵則是一副“我是惡人我怕誰”的嘴臉,一直以殺戮無辜為樂。

李逵屠戮已經歸順梁山的扈家莊,不管是不是宋江授意,李逵都是過足了瘾:“我砍得手順,望扈家莊趕去,隻可惜走了扈成那厮。他家莊上,被我殺得一個也沒了。雖然沒了功勞,也吃我殺得快活。”

李逵是唯一以殺人為樂的“梁山好漢”,不管是雙槍将董平,還是矮腳虎王英,跟李逵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隻有“巫師”出身的金聖歎對李逵贊不絕口:“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無一個入得他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語。”

三位小說家殺了李逵三次,後兩次殺李逵,為什麼不讓他穿衣服?

金聖歎确實是巫師出身,這一點毋庸置疑:此人在明朝崇祯年間就以擅長“扶乩降靈”著稱,他自稱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轉世化身,還說自己已經收了三十多個已死女子為冥間弟子,連“嫌水涼”的錢謙益也被他忽悠瘸了——如果金聖歎生在近現代,估計也能把很多電影明星和富商大賈忽悠懵圈,因為“扶乩”可比“空盆變蛇”的“技術含量”高多了。

金聖歎和錢謙益一樣,都是吃過明朝皇糧(金聖歎是明朝秀才,免除賦稅,不用服勞役且每月有廪米和廪饩銀‌,)又給清朝皇帝磕頭的“兩朝名士”。金聖歎評論水浒傳的時候,不管李逵做下什麼喪盡天良之事,他都大聲喝彩,這是“懷才不遇”者常見的嘴臉,就是總要跟公衆良俗唱反調。

随着閱讀水浒原著且肯獨立思考的人越來越多,金聖歎那套把戲已經不靈了,即使是在明朝和清朝,小說家們也不是很喜歡李逵,包括施耐庵在内,三位小說家最後都把李逵“殺”了——三位小說家讓李逵死了三次,是因為他們都知道,像李逵這樣無惡不作的兇神惡煞,惡貫滿盈的窮兇極惡之徒,是不可以善終的。

三位小說家殺了李逵三次,後兩次殺李逵,為什麼不讓他穿衣服?

施耐庵借宋江之手殺掉了李逵,實際是為扈家莊老弱婦孺和滄州府那個四歲孩童報仇,宋佳毒殺李逵的理由也很搞笑——怕他再次造反,“壞了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

寫反詩的宋江說自己忠于朝廷,就像華山二老前胸後背的标志一樣可笑,宋江說李逵會再次造反,當然更是借口:征方臘一戰,梁山好漢折損大半,真正手握兵權的呼延灼、朱仝等人絕不會聽李逵,李逵想造反也沒能力,更沒膽量。

事實上李逵并不想死,施耐庵用春秋筆法,暗示了李逵的貪生怕死:“李逵見說,淚下。便覺道身體有些沉重。當時灑淚,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潤州,果然藥發身死。”

李逵不與宋江一起在楚州等死,回到潤州去幹什麼?李逵光棍兒一個,根本就沒有後事需要料理,是以他回到自己的軍營,隻能是尋醫問藥,看看能否苟延殘喘。

李逵在《水浒傳》中死得不甘,在《蕩寇志》和《殘水浒》中,就死得比較搞笑,大家看起來一定會很解恨。

三位小說家殺了李逵三次,後兩次殺李逵,為什麼不讓他穿衣服?

小說家塑造人物,并給人物結局,是一定要照顧大多數讀者情感的,即使是反水浒的《蕩寇志》,也不敢抹黑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的英雄好漢,比如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就是俞萬春萬萬不敢抹黑的——抹黑魯智深武松,他的書就賣不出去了。

俞萬春不敢惹魯智深武松,但是“殺”李逵卻毫無心理負擔,他殺李逵,簡直就是虐殺:先是被召忻(召家村團練,鑒湖東浦普天歡喜真人降生,十八散仙中排行第四)一镗割開左腕挑斷手筋,然後被唐猛(雷部三十六将之一,據說是天婁雷府五方蠻雷将軍降生)掐住後脖子按倒,“軍士們蜂擁而前,把李逵同野豬也似捆綁牢緊,擡了去了。”

俞萬春說李逵像野豬,還真沒說屈了他,因為在施耐庵筆下,李逵也是野豬,而且比野豬還醜:“黑熊般一身粗肉,鐵牛似遍體頑皮。交加一字赤黃眉,雙眼赤絲亂系。怒發渾如鐵刷,猙獰好似狻猊。天蓬惡煞下雲梯。”

三位小說家殺了李逵三次,後兩次殺李逵,為什麼不讓他穿衣服?

施耐庵沒好意思說,但大家都看得清楚,李逵長得像豬八戒,而俞萬春筆下的豬李逵,是被片成了肉片——被押赴京城,在衆目睽睽之下褪了衣服千刀萬剮了。

俞萬春讓李逵死的時候沒穿衣服,寫《殘水浒》的程善之也不客氣,同樣把李逵光着“殺”了,而且是被梁山長得最好看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射殺的:“這黑厮獨自一個在水邊洗澡,是小妹暗中一手弩,直貫其心,随取首級,裹回山寨。”

李逵戰場厮殺的時候尚且不穿衣服,難得洗一回澡,當然也不會穿,幸好扈三娘隻在意他的大腦袋,才沒有讓李逵轉世也隻能當劉瑾魏忠賢,于是宋江看到了讓他心驚肉跳的東西:“扈三娘輕輕将包袱解開,一顆頭發蓬松齒牙暴露的怪頭顱,石灰淹着,還不曾壞,誰說不是黑旋風呢!”

三位小說家殺了李逵三次,後兩次殺李逵,為什麼不讓他穿衣服?

李逵被施耐庵“殺”了一次,又被俞萬春“殺”了一次,清朝沒有了,程善之還是不依不饒地把李逵“殺”了,這就叫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李逵被小說家“殺”了三次,說明他确實不受人待見,隻有金聖歎那樣得順治皇帝一句誇獎就感動得痛哭流涕望北磕頭的“兩朝名士”,才會覺得李逵是“梁山第一好漢”。

我們細看水浒原著就會發現,李逵并非無業遊民,而是有公職和工資的公門中人,宋朝的“牢子”就是獄卒,他跟鐵叫子樂和是同行,“兩院押牢節級”戴宗是他的上司,李逵作為戴宗的打手,不但有工資可拿,還有“常例錢鈔”可取,他混成那副模樣,完全是好吃懶做。

三位小說家殺了李逵三次,後兩次殺李逵,為什麼不讓他穿衣服?

當然,說李逵一無是處也不客觀,起碼在宋江和金聖歎眼裡,李逵很有用也很好用,在任何時期,李逵那類人都不會絕迹,就像某些“名媛”幻想穿越到七八十年前“邂逅軍少”一樣,也有一些人想跟李逵“做兄弟”,卻沒想過自己穿越到宋朝,一睜開眼睛,看到的卻是李逵劈下來的闆斧,或者被胸口噴冷水醒來,看見醉醺醺的矮腳虎王英拿着剔骨尖刀獰笑着走過來。

古代部分文人講究“語不驚人死不休”,但是小說家們都知道,如果不讓壞人受到應有的懲罰,那稿酬是很燙手甚至折壽的。現在的人不迷信,是以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寫,把李逵吹捧成“梁山第一好漢”的自然不會少,但是讀者諸君細看水浒原著後肯定自有高見:在您看來,李逵應該算梁山第幾惡人?三位小說家賜予李逵的三種死法,哪一種更大快人心?如果您也寫一部水浒傳,會讓李逵怎麼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