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老娘與海”這一精神獎項,我願意為本屆奧運會所有勇敢的女運動員提名。在殘酷的體育場上,她們的野心、強大、堅守、搏鬥一覽無遺,屬于女性競技的夢于觀衆眼前成真。
▲ 講述第一位遊泳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運動員故事的《Young Woman and the Sea》,曾被網友譯為“老娘與海”,直指女性面對自然競技的無畏精神。左圖/微網誌@羅蘭加洛斯-法網,右圖/微網誌@央視體育
25歲拿下女子雙人跳闆冠軍的陳藝文,用了16年時間才走上奧運頒獎台。她9歲開始練跳水,對比五六歲就已經開始接觸跳水的女孩來說,已經晚了太多。
她沒有退縮、猶豫。這條路,她在挑戰自己的極緻,也是用自己的經曆書寫另一種“大器晚成”的故事。
▲ 微網誌@央視新聞
她愛玩膠片機,自學英文,在跳水這項體育賽事外,文藝得不像話。在她身上,你會發現藝術與競技原來是可以相融的。這位剪着“男孩氣”十足的短發、在體育場上與對手硬氣較勁的女孩,未必成為不了“柔軟的跳水皇後”。
▲ 陳藝文生活照,圖/陳藝文微網誌、INS賬号@cyw615
這屆巴黎奧運會,迷人的女性真的有太多了。
“騎單車會飛”的鄧雅文為中國奪得女子自由式小輪車項目首枚金牌,女子橄榄球隊爆冷進入六強,夢想成真的甜也罷,未盡如人意的憾也好,她們尖叫、流淚、擁抱,已經讓觀衆為之心髒狂跳。
▲ 左鄧雅文在自由式小輪車比賽,圖/奧運會直播;右女子六人橄榄球比賽,圖/微網誌@央視體育
過去,東亞女孩總是很少願意袒露自己的野心,她們對某種欲望的表達,時常會為她們招來非議。然而如今,女選手們所展示的張揚和“殺氣”,顯然已經成為了人們嘉獎她們的理由。
面對曾打敗自己六次的“大魔王”、波蘭名将斯瓦泰克,21歲的網球選手鄭欽文沒有退縮。她憑借驚人的耐心與毅力,半決賽時在高溫戶外與勁敵鏖戰3小時,終于成功逆風翻盤,再沖進總決賽摘下金牌,诠釋了什麼叫振奮人心的比賽。而在此之前,人們難以想象,東亞女性能在奧運網球比賽中奪冠。
▲ 鄭欽文打敗斯瓦泰克赢得比賽,圖/奧運會直播
國外媒體說鄭欽文做到了幾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他們驚訝,僅僅兩個月前,還頻頻在澳網、法網失利的網球手,為什麼能打敗世界第一?但如果回顧她的成長,他們會發現,野心的種子其實早已埋下。
與李娜相比,鄭欽文的成長環境完全不同。她不像全紅婵、孫穎莎、李夢等一批“體制内運動員”,培養費用全權由國家出資。鄭欽文一直是家庭式培養,早年的訓練、生活、比賽費用,基本靠自費。
職業網球是非常燒錢的項目,這項體育的頂尖選手,幾乎都在國外,這也意味着,為了讓鄭欽文适應國際比賽,獲得更多高含金量的比賽經曆,練習更頂尖的技術,這個家庭時常要面對“生存”和“進步”的困擾;一方面要聘請更高水準的教練團隊、後勤保障團隊,另一方面則是随之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
▲ 鄭欽文進行居家訓練,圖/微網誌@鄭欽文
面對這樣的壓力,哪怕中産家庭都很難堅持下來。然而為了女兒的未來,又或者是為了“奪金的野心”,她的父母幾乎義無反顧地付出。母親陪着她全球飛比賽,最困難的時候,她的父親一度賣掉了自己的房産。
這樣的艱苦與刻骨,成為了鄭欽文意志力的地基。她的教練曾說,鄭欽文試過一年不喝飲料、20歲前沒塗過指甲油,一年有360天吃雞胸肉和西蘭花。有一次教練想給她買根冰棍,鄭欽文忍了忍,還是沒要。這麼多年以來,她和父母幾乎沒有一起過年、過節,一家人最常見面的地方就是機場,擁抱一下,就要啟程去往下一個比賽。
▲陳欽文提到父親曾賣房供自己訓練,圖/微網誌@界外編輯部
鄭欽文一直都敢言、敢想,決賽前她就說:“我真的很想為中國赢一塊金牌。”從小,她的教練們都從她身上看到了一種銳利的鋒芒。
如果說《泳者之心》裡“不想輸”的特魯迪遊泳橫渡英吉利海峽,讓女性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那麼鄭欽文則是用絕處逢生,诠釋了她自己的“老娘與海”。一個東亞女孩在網球界的不被看好,一個家庭半輩子的努力,讓她不想輸。
她經常素面朝天面對鏡頭,讓觀衆熱愛贊歎像她這般“原生态”的女性。球場上的她不需要化妝,也不需要遮陽,畢竟,她的野心與熱血就已經是最好的裝飾。
▲賽後,有人談及鄭欽文曾經的“Queen Wen”綽号,問她覺得自己現在有沒有成為球場上真正的Queen了,她說:“我真的覺得自己實至名歸。”圖/奧運會直播
另一個征服巴黎的女孩,當屬15歲涼山姑娘楊思琪。作為這屆巴黎奧運會唯一出塞的中國沖浪隊選手,她講述的“老娘與海”的故事,關于勇氣,也關于基層女性的向上搏擊。
沖浪是一項非常危險的極限運動,它需要極其成熟的技術經驗,才能確定安全。許多頂尖選手從孩童時期,就已經擁有大量接觸海洋的機會。而楊思琪,出生于四川涼山州。她所在的會理市益門鎮直到2020年11月才正式脫貧,那裡也沒有海。9歲前,她不曾遇見蔚藍,有人告訴她海水是鹹的,她不信。直到開始接觸大海,也許她才發現這是一個從未想象過的世界。
由于起步晚,訓練條件不足,加上沖浪引入中國的時間很短,在資格賽中脫穎而出有機會參加奧運的楊思琪,曾經被視為“弱勢選手”,畢竟她從未經曆過大溪地的巨浪,也沒有成熟的經驗。
▲ IC photo
然而她不僅表現出了絕對的英勇,也驚豔了國内外觀衆。8月2日,在第三輪比賽中,楊思琪對戰世界冠軍Caroline Marks,雖最終不敵對手,止步女子沖浪16強,但觀看比賽的國外體育評論員毫不吝啬地稱贊她為“絕對的戰士”。
面對大溪地洶湧的浪,以及海下鋒利的礁石,她率先跳入大海。為了争取沖更大的浪,更好的分數,她一次次被浪花拍下,又一次次朝着更大的海浪遊去。在第二輪女子沖浪比賽中,她就是憑借着這種一往無前的姿态,成功翻盤。
▲ 奧運會直播
這個戴着紅色頭盔的小姑娘,何止在“抓浪”呢?她也是在緊緊抓住人生的機會。沒有人喜歡輸,但面對沖浪訓練條件更好,經驗也更豐富的世界冠軍們,她能做的就是“抓”,抓住改變,抓住分數。從大山姑娘到奧運賽手,她在征服巨浪,也在反轉過去。
正如在電影《靈魂沖浪人》中,被鲨魚咬掉一隻手臂的職業沖浪女選手Bethany,曾如此回應家人對她重返大海的擔憂,她說:“我不需要容易,我需要可能性”。
▲ 電影《靈魂沖浪人》
00後姑娘在奮戰,這屆“高齡”女子運動員,同樣拓寬了不少人的想象。在過去,人們可以想象50+歲的女人在舞台上表演,但幾乎很少人會發出疑問:為什麼她們不打上競技場?
61歲的倪夏蓮和58歲的曾志英,這次真的打上來了。其實奧運比賽從來沒有限制運動員的年齡,但是考慮到身體力量與耐力的消退,高齡運動員奪金的優勢已經大大降低,于是,有太多高齡運動員都或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了退役——甚至提前到30歲以前。
▲ 微網誌@央視體育
而這次在巴黎,女乒項目最年長的兩位女性,向觀衆展示了“寶刀未老”的魄力。她們不求勝利,隻求站上奧運舞台,酣暢淋漓地打一場。對于熱愛體育的女人來說,年齡真的不是問題。
代表智利參賽的乒乓球手曾志英今年58歲,她曾經放下球拍許久。1983年,16歲的她被選入中國國家隊。然而,1986年奧運會引入了新的“雙色規則”,即球拍的兩面必須是不同的顔色,不能都是黑色的。這一消息如同傾盆雨。要知道,早期中國球拍的正反面基本為黑色,黑色的長膠、防弧膠猶如魔法,能迷惑對手,讓對方難以判斷球的旋轉和力量。
▲ 奧運會直播
這一改,對曾志英的打法影響很大,短期内她很難适應,那時,她參加全國比賽都是一輸再輸,快把信心都打沒了。後來,她轉型當教練,又受邀去智利教學生打乒乓球,還曾當過生意人。
曾志英重新拾起運動員身份,是在相夫教子多年後,她發現兒子有嚴重的“電子遊戲瘾”。于是,她重新拿起球拍教孩子打球,希望能通過體育運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這麼一打,讓她想起了自己40年前的奧運夢。她開始嘗試鍛煉身體、報名參加奧運。
她很早就被淘汰,然而她早就表示,即使這趟奧運之旅隻是昙花一現,但成為奧運選手,已經是對40年前夢想最好的回應,而這是比取得獎牌更重要的意義。打球久了,50歲的身體肌肉會痛,但她的精神氣、她的技術、她的熱愛,沒有丢。
25歲,40歲,61歲,女人在哪個階段都“正當時”。而競技體育中,有關野心與力量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單薄的、隻有一種叙事的曆史。她們或許破除了偏見,或許證明了自己的努力,無關身份、種族、年齡。
無論哪一版的“老娘與海”,她們真的都在說,姑娘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