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與國慶黃金周、“五一”黃金周和春節,是全年電影票房的重要節點,備受關注。一轉眼,2024年的暑假已經過半。過去1個多月上映的電影,觀衆的追捧程度不及預期。《解密》《默殺》《抓娃娃》《雲邊有個小賣部》以及幾部國外影片,雖有一定的讨論度,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爆款。
《默殺》與《抓娃娃》都關注時下熱度很高的孩子心理健康問題。《抓娃娃》則将現實中父母以愛之名、操控子女人生的行為,以及全景式監控與綁架式教育,加以幽默化的方式呈現。這是繼《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之後,“西虹市宇宙”系列的第三部,還曾因為導演陸川在微網誌上釋出“低質強堿性搞笑片”的批評引發讨論。
截至8月3日,2024年暑期檔票房突破80億人民币。這一數字與2023年的暑期檔票房206.19億元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今年暑期檔整體疲乏,始終差了那麼口氣。是以,8月份的票房成績,對暑期檔總票房,顯得尤為重要。
8月份新上映的電影中,《逆行人生》算是關注度最高的其中一部了。昔日的喜劇一哥徐峥,繼《我不是藥神》後回歸暑期檔,被視為2024年暑期檔的一劑“強心針”。
《逆行人生》劇照
《逆行人生》刻畫的依然是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某大廠管理人員高志壘中年失業,面臨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家裡有嬌妻的人生困境,不得已選擇了送外賣這個行當來讨生活。影片将中年人的生活困境和社會底層的人生百态,通過幽默诙諧的方式加以表達。影片崇尚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讓觀衆多了一些歡樂和希望,也讓影片與市場接受度更近。不難預測,《逆行人生》将是這個暑期檔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但是離徐峥幾年前的《我不是藥神》帶來的思想觸動,也始終差點意思——商業不經典,感動不回味。
2023年輝煌 2024年回調 中國電影工業虛心向世界學習
去年的暑期檔佳作不斷。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激起國人對大唐盛世的緬懷,《封神》第一部開啟了“造星模式”,《孤注一擲》将緬北電詐的真實故事搬上熒幕,《八角籠中》主打奮鬥拼搏,《學爸》關注不同家庭教育的抉擇。觀影人次超5億、票房超206億元,2023年暑期檔獲贊“史上最強暑期檔”。透過去年火熱的電影市場,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電影觀衆高漲的消費熱情,更是中國電影本土創作力量的成長和日益崛起的中國電影工業。
2023年的輝煌,2024年的回調,暫時的低迷否定不了這些年中國電影業取得的成績。
拿今年暑期檔的《解密》來舉例。這部由陳思誠指導,劉昊然主演,陳道明、吳彥祖和俞飛鴻出演的紅色題材電影,加入了許多新技術、新的電影叙事風格。比如如何演繹數學家的心理活動,導演采取了“釋夢”與“數學”的雙重主題,頗有好萊塢電影《盜夢空間》《模仿遊戲》的風格,與觀衆所熟知的懸疑影片叙事邏輯有很大出入。在一部分觀衆無法接受之餘,我們又是否能給敢于突破舒适圈的新銳導演一些創作空間?
10年前,作為“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的5位中國導演,陳思誠等人在《阿甘正傳》主演“阿甘”坐過的長凳上一字排開,并膝而坐,像極了渴望知識的國小生。這些已經超齡的“國小生”們,眼神充滿對中國電影未來的憧憬,也有着向電影強國虛心求教的虔誠。
(右二者為陳思誠)
今年5月在深圳舉辦的2024年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電影業高品質發展”分論壇上,陳思誠回想起當年赴美學習的點滴說:“這趟赴美之旅,我深受啟發”。除了收獲啟發,當年青年導演們赴美學習,恐怕也被激發出了更高的志向:拍出像《阿甘正傳》這樣偉大的作品,并追上美國電影工業的步伐。
《解密》或許離偉大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無法否定陳思誠大膽創新的決心。陳思誠近年作品不斷,其他幾位赴美“留學”的新銳導演也是在作品創作中投入許多精力。
5位導演中,最年長的甯浩成名較早,《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無人區》《心花路放》都是觀衆耳熟能詳的作品。郭帆的《流浪地球》系列承載了中國幾代航天人的探索夢。肖央則在多部叫好又叫座的電影中有過精彩的演出。可以說這些“70後”“80初”的電影人,是現階段中國電影的中堅力量。每年的暑期檔,或多或少都有他們的貢獻。
電影人的夢想與國家的戰略規劃
電影人有電影人的夢想,國家在電影産業發展也有戰略性的規劃和冷靜思考。
2021年,國家電影局釋出《“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明确了将努力實作每年重點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過億元國産影片達到50部左右。到2025年,銀幕總數超過10萬塊,2035年大陸将建成電影強國。
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直言,中國電影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即使電影市場的票房達到了1000億,也不能說明我們就是電影強國了。“中國電影企業都還很弱小,相比最高時市值超過3500億美元的迪士尼和2800億的網飛(Netflix),我們還是電影的‘國小生’,我們需要電影高品質企業,需要我們持續推進電影的市場化、産業化、數字化改革來縮短距離”。
暑期檔便是中國電影與世界接軌的又一探索。“暑期檔”一詞來源于美國,此前在國内一直被認為是票房淡季。自《十面埋伏》在2004年一舉拿下1.5億票房開始,這個近三個月的電影檔期才逐漸受到重視。2009年夏天,内地電影市場第一次有了暑期檔,在13周的時間中,創造了16.5億的票房。2010年暑期檔有将近60部電影紮堆上映,票房超20億。
近10年來,暑期檔一直為中國電影的票房貢獻巨大。從2014年的《分手大師》斬獲6.63億票房開始,《捉妖記》《盜墓筆記》《戰狼2》《我不是藥神》《哪吒之魔童降世》《八佰》《中國醫生》《獨行月球》《孤注一擲》是近10年的暑期檔票房冠軍。其中,《孤注一擲》更是以35.25億的成績,成為暑期檔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同年的《消失的她》成績也相差無幾,2023年暑期檔雙爆款橫空出世。
票房好就夠了嗎?中國電影還缺了些什麼?
當然,衡量一部電影是否偉大不是光看票房。評價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電影市場是否良性發展,也不是光看上座率。
相信在不少影迷心目中,1980、1990年代的國産電影作品可以謂之經典。《霸王别姬》對時代的寫照和人物命運的刻畫,讓這部作品常年排在國内最佳影片名單前列。
30年後,國産電影側重國内票房,離國際市場愈發遙遠。十幾年前,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才區區十幾億元,如今早已經幾百億元的規模。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影市場,但是真正能夠在心理上打動觀衆,在國際市場獲得認可的作品并不多。
我們将視線放遠一點,鄰國南韓近年在電影制作上大放異彩。曾經的“電影小國”到問鼎奧斯卡和國際三大電影節,南韓電影工業逐漸從模仿和學習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并借助國際化趨勢在世界影壇占據一席之地。如果說10年前對南韓電影的認知停留在“還算好看的商業片”以及金基德等個性導演的話,那2019年的《寄生蟲》拿下戛納和奧斯卡獎項之後,就再也沒人質疑其藝術水準和工業體系了。如今,南韓電影已然成為“韓流”的一張名片。
南韓電影《寄生蟲》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回到文章開頭,導演陸川發文批評《抓娃娃》是“低質強堿性搞笑片”,這種對喜劇式獨幕喜劇電影的評價遭到一些輿論的抵制。姑且不論陸川的總結是否客觀理性,但是我們這幾年的電影真的一點瑕疵都沒有了嗎?我們的作品是否容不下任何反對意見?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拍好中國電影同樣也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一種途徑,這與中國電影工業的自我反思和成長并不相違背。相反,在電影工業發展中不斷學習和自我調整,中國故事才能在國際舞台上講得更加響亮,中國電影才能在全球市場上獲得更廣泛認可。
作者丨楊穎,深圳衛視直新聞進階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