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說石印“精圖本”小說

說說石印“精圖本”小說

點石齋石印本《三國演義》繡像

對于小說繡像,我和很多人一樣,從孩提時開始,便存着一份特别的親切。那些活色生香的人物,于紙卷間撲剌剌走來,讓人不能不有着格外的興趣。拿張白紙蒙在繡像上,于影影綽綽間,用筆勾勒出圖像的線條;或是調好彩色塗料,将繡像塗成花花綠綠,這是兒時極喜幹的事情。多情的寶哥哥,多愁的林妹妹,或是誤入白虎堂的林沖,倒拔垂楊柳的魯智深,一直以來那根深蒂固的人物形象,多半便來自于兒時看到的小說繡像。

說說石印“精圖本”小說

這些繡像,幾乎清一色附在各種石印本小說卷首。單從對普通讀者的影響來說,石印本小說繡像相較于明清時的傳統木刻版畫,顯然要大得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多如牛毛的石印本小說裡,繡像大多粗制濫造,真正稱得上是“精圖本”的,鳳毛麟角。

廣百宋齋印行的一些小說,當之無愧地屬于“精圖本”。如《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書,卷首無不附有大量形神畢肖的人物繡像,另逐回附有繪制精美的插圖,令人賞心悅目,不忍釋卷。其中像廣百宋齋石印本《圖像三國志演義》,人物繡像達九十四幅。而書中的二百四十幅插圖,猶如連環畫卷,為我們描繪了全書那些驚心動魄的故事場景。

說說石印“精圖本”小說

點石齋印行的精圖本小說,以《東周列國志》最享盛名。這部石印本卷首人物繡像二十四葉四十八幅,每回亦有精圖一葉兩幅,計二百一十六幅。因其“圖說精美,墨色顯明,為海内君子所許,不胫而走”,遂至“有射利之徒,見利忘義,即用原書照印,以圖魚目混珠”。此外,點石齋印行的《三國演義》《鏡花緣》等小說,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圖本”。

黃裳先生曾這樣回憶自己童年讀書的經曆:“冒險取來父親藏着的《紅樓夢》《聊齋志異》,偷看前面的插圖。這都是老同文的石印本,繪圖印刷都相當精工。故事看不懂,但寶哥哥、林妹妹卻立即從這些‘繡像’上認識了。”這裡提到的“老同文”,指的是同文書局。當年同文書局翻印過很多古典名著,所附繡像都十分精美。如同文書局印行的《水浒傳》,卷首人物繡像多有借鑒明代陳老蓮《水浒葉子》的地方,線條細膩而生動。人物繡像上的贊語,更是多取自前代木刻小說,使得文化内涵得以大大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阿英先生曾編定《清末石印精圖小說戲曲目》,其中錄有諸多石印小說中的“精圖版本”,如賞奇齋印行的《隋唐演義》,廣百宋齋印行的《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紅樓夢》等。這是一份有關石印本“精圖小說”的專目。這份書目中的不少石印本小說,目前已頗難尋得。寒齋藏有幾部,刊刻很精,繡像煞是精美。

就寒齋所藏來看,如求不負齋印行的《紅樓夢》、珍藝書局印行的《說嶽全傳》、蜚英館印行的《兒女英雄傳》、十萬卷樓印行的《孫龐演義》等,所附繡像均可圈可點。這些石印“精圖本”小說,依然繼承着傳統版畫的餘緒,采取逐人逐圖,每回一圖或是雙圖的傳統繡像版式。大多在版面設計上頗具匠心,特别是大量花紋邊框的運用,成為一大特色。

近年來,石印本的價值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特别是石印小說裡的“精圖本”,在拍賣會上,往往能拍到數千乃至上萬元的價格。如點石齋印行的《鏡花緣》,在2010年秋的一場拍賣會上,拍出4200元的價格;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有正書局石印本《紅樓夢》,在2008年的一次拍賣會上,從起拍價500元,一直飙升至9350元成交。像廣百宋齋《西遊記》、同文書局《三國演義》等,全套時價都在一兩萬元左右。那些卷首附有繡像的石印本,一時間成為不少藏家熱衷收藏的珍品。

“精圖本”在石印本小說中所占比例并不太高。翻閱石印本,最常見的人物繡像是“群像型”,即在一面版頁上,繪有多個人物繡像,往往少則兩三人,多則七八人。采用“群像型”的方式來繪制人物繡像,一方面可以節約紙張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畫匠的創作,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創作上的“偷工減料”,緻使臉譜化傾向越來越嚴重。此外,這些坊間劣本的插圖多采用“上下層”版式,即在一幅圖畫裡繪有兩個章節的内容,上下以細線或是雲紋隔開。這些石印本小說插圖的藝術成就,較之為數不多的“精圖本”,自是有上下床之别。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