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架殲10同框,齊刷刷撲棱機翼,刺耳的轟鳴聲,響徹西北大地,與此同時,解放軍也釋放了一個重要信号。
不久前,解放軍公布了一則重磅消息,在一段短片中看到,至少15架殲-20隐形戰鬥機進行大象漫步展示的壯觀場面。
盡管視訊幀僅顯示出10架殲-20,但經細緻分析,畫面最左側可見一豎排的配置,最起碼揭示了15架殲-20的存在。這一展示不僅因其數量衆多而引人矚目,更因其發生在中國西北部地區,首次展現兩位數的殲-20戰機,這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通常情況下,中國傾向于在東部沿海地區部署其最先進的武器系統,作為對潛在威脅的直接回應。然而,這一次在邊遠的西部地區展示如此數量的高端戰機,表明中國戰鬥機的總量已經顯著增加,足以支援在全國範圍内的部署。
這種戰略調整不容小觑,它意味着中國正在提升其在全方向上的防禦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根據日本防衛白皮書的資料,中國的殲-20飛機數量已達到200架,但這一數字很可能基于至少一年前的情況。考慮到中國對提升其軍事裝備的強烈需求以及高效率的生産線,實際的殲-20數量無疑更加可觀。
這一點從中國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部署的第五代戰機數量可以持平這一評價中可以得到佐證。這意味着中國不僅僅滿足于與美國、日本、南韓在該地區的軍事平衡,更在積極尋求通過數量和品質的雙重優勢來确立其區域優勢。
同時,随着更先進的渦扇-15發動機開始裝備,使得殲-20達到了全面作戰能力的成熟階段,進一步證明了中國在不斷加大其先進戰鬥機生産力度。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并未停止在技術上對殲-20進行疊代更新,其明确的目标是将殲-20提升至接近第六代戰機的水準。
在此背景下,台灣方面對提升其反隐身作戰能力表現出了顯著的緊迫感。
據報道,台地方空軍計劃采購5至6架E-2D空中預警機,以強化其對隐形戰鬥機,特别是殲-20的探測與追蹤能力。E-2D搭載的AN/APY-9型雷達被認為具備探測并識别隐形目标的能力,這對于台地方空軍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戰術更新。
然而,針對隐身戰機的有效打擊并非易事。E-2D在執行任務時也會成為明顯的目标,面對解放軍複雜的防空體系,其生存能力受到質疑。
解放軍的殲-20不僅具有先進的隐身能力,還裝備了遠端精确打擊武器,足以對抗包括E-2D在内的任何空中威脅。
這表明,在目前的技術與戰術格局下,即便是采用了先進預警系統,台灣面臨的安全挑戰依然嚴峻。台灣的空中指揮和雷達能力,即使在采購E-2D後,也難以完全消弭解放軍卓越的軍力所帶來的戰略壓力。
此外,還有媒體流傳出一張圖檔,更讓人看清,島内“謀獨”分子,有多麼不自量力。
該照片展示了來自台灣地方空軍嘉義基地的兩架F-16BM戰機挂載AGM-88哈姆反輻射飛彈教練彈起飛的情景。
美國在2017年首次向台灣出售哈姆反輻射飛彈,這種飛彈能夠追蹤雷達電磁輻射并摧毀雷達設施,是美軍電子戰的重要裝備。
台灣之是以選購這種飛彈,一方面看中了它能夠被F-16戰機攜帶發射,進而覆寫大陸東南沿海的戰略目标;另一方面也期望能通過打擊對岸的雷達系統來擷取制空權。
然而,現代戰争是一場涉及各領域、多層面的綜合體系競争,單憑一兩款飛彈的優勢難以改變整體的戰場态勢。尤其是當哈姆飛彈已經服役多年,針對其的對策也早已成熟時,台灣的這一軍事政策顯得更加不切實際。
例如,面對潛在的軍事沖突,解放軍完全有能力先行摧毀台地方的防空、機場等關鍵軍事設施,使台地方武裝的反輻射飛彈發射能力付之東流。
此外,台灣目前的武器配置無法與解放軍的先進武器系統相比,特别是在隐形戰鬥機方面的差距。台灣在過去幾年間雖然頻繁通報解放軍戰機繞島巡航,但卻很少提到殲-20的出現。
這并非殲-20沒有接近台灣周邊,而是台灣的雷達系統根本無法探測到這款隐形戰鬥機。台灣地方空軍的一位退役中将曾深入分析殲-20,坦言台地方軍雷達無法捕捉到其存在,這種技術差距直接影響了台灣在制空權争奪中的競争力。
總的來說,島内“謀獨”分子的行動不僅不切實際,而且可能将台灣推向不必要的危險邊緣。為了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兩岸應緻力于通過對話與合作來解決争議,避免沖突對抗給兩岸同胞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