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開發建設初期老照片。
陸向導(右)和父親陸書民(左)、爺爺陸詩然在一起。 圖檔由受訪者和七星農場提供
□本報記者 姜斌 劉暢 崔立東
接連幾個陰雨天後,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七星農業示範區氣溫降到了34℃左右。7月的一天,早上5點半,陸向導走過田埂時便已腦門帶汗,曬得黝黑的他俯身蹲下,摸着麥稻輪作示範區内的水稻秧苗觀察。“水稻到了分蘖盛期,長勢良好。”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1988年出生的陸向導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是個“名人兒”,年紀輕輕已是第三管理區農機副主任。
2023年3月,他被調配到小崗村七星農業示範區,向周圍地區輸出北大荒先進的種植模式。當年秋收,他負責的示範區水稻畝産比周邊種植戶平均畝産多15%。實實在在的豐産,讓當地的農戶對“北大荒”三個字豎起了大拇指。
望着眼前微微搖曳的碧綠稻苗,陸向導不禁想起家鄉,想起七星農場稻浪滾滾的“萬畝大地号”,在那片遼闊的稻田裡,有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25日下午來到七星農場“萬畝大地号”了解糧食生産和收獲情況。當時,陸向導駕駛着他的“谷神”收割機,進行水稻收割作業示範。
“那情景,每次想起都激動得不行!”陸向導回憶說,“總書記心系北大荒,關心農場職工,讓我們感到種地打糧是件特别光榮的事兒!”
栉風沐雨 “他”是北大荒第一批拓荒者
北大荒的黑土地,浸潤着幾代拓荒者的熱血和汗水。陸向導是“墾三代”,刻在黑土地上的拓荒史詩,留下了陸向導一家三代的足迹。
1957年,陸向導的爺爺陸詩然響應号召,作為支邊青年從山東梁山來到七星農場。
拓荒者的腳步,撼醒了荒原。
兒時,陸向導常聽爺爺講起北大荒的過去:“最開始,正經的路沒有一條,當時的勘測隊在這一片兒定了三個高點,整個七星農場就是圍繞這三個高點逐漸開發連成了一片。”
零下幾十攝氏度,開發建設北大荒的第一代墾荒人住在用木樁和草席搭起來的半地下的馬架子裡。
陸向導說:“爺爺給我講,當時屋裡南北炕中間得支一個大油桶,這一宿就得有人不睡,不斷地往裡放木頭柈子燒火,不然蓋着大厚被子,呼出的全是白哈氣,眼毛都上霜。就這樣,還隻是勉強凍不壞人。”
種地,最初就是靠人拉犁,慢慢有了農業機械,也是好幾個連隊共用一台。條件艱苦,大家卻團結一心。短短幾十年,七星農場就從荒蕪走向繁榮、從貧瘠走向興旺。
像陸詩然一樣,14萬複轉官兵、20萬支邊青年、54萬城市青年、10萬大中專畢業生和地方幹部組成的近百萬墾荒大軍先後奔赴北大荒。一代又一代人,将這片亘古荒原變成大陸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産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創造了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奇迹。
今年94歲的陸詩然患有肺氣腫,總喘、說話慢,但心裡還是惦記着種植的事兒。今年6月初,陸詩然給在小崗村的孫子打電話。
電話裡,爺爺問陸向導:“小崗的麥子是不是要收割了?”
陸向導很吃驚:“爺,你咋知道?!”
老人慢悠悠地說:“我看電視山東收麥子了,離你那也就400多公裡,用不了五天,你那就得開始收了。”
陸向導笑着告訴記者:“他還問多少錢一斤,問得可細了。”
《北大荒人的歌》有這麼一句歌詞:“你的果實裡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裡有我的血液。”這是一代代北大荒人艱苦奮鬥的真實寫照。
無悔傳承 農機是“他”一輩子驕傲的話題
陸詩然對土地,對種地的熱愛也傳承給了兒子陸書民。
作為“墾二代”,1977年18歲的陸書民成了七星農場的一名農機手。從此“農機”成為陸書民一輩子驕傲的話題。
近日,記者來到七星農場陸書民的家中,陸向導的照片擺在最顯眼的沙發上方位置。陸書民雖不苟言笑,但一提到農機,嘴角難掩笑意,說話的聲音都變高了。在他的講述中,一家三代的故事更完整地呈現出來。
“當時播種全靠瞪眼看,每隔100米插一個小紅旗打點,隻有開得直溜、技術高的才能當上播種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北大荒有了半機械化作業。陸書民成了北大荒農機手中的一員。
陸向導的媽媽武秀榮回憶:“當時的農機手都是半個修理工,自己的車都得自己修,他一天出去回來,鞋、褲子、上衣、帽子、手套上全是黑機油,造得油漬麻花……”
“當時農機總出故障,在地裡壞了就得在地裡修,家裡壞了就在家裡修,一旦農機有故障了,活兒就得耽誤着。”陸書民說,“哪像現在,修農機的店鋪有三條街,讓你随便挑、随便選。”語氣裡是掩飾不住的羨慕。他讓記者看看他的一個手指,“你看,這個手指回不了彎,就是修農機時斷了,虧得手術及時才接上的。”
1994年,陸書民購買了一台當時農場最先進的拖拉機,後來承包了農場的土地,又陸續購買了插秧機、收割機等機械,直到退休都在從事農機作業。
陸向導說:“我爸别的事兒都說得少,但是聊起農機就一下子來了精神,問我新出了什麼機型,都是多大馬力的,有說不完的話。一輩子和農機打交道,他對農業機械化生産的重要性感觸很深。”
陸向導回憶說:“2002年,建三江的一場大雪,讓很多農戶顆粒無收。我爸常常念叨,要是當時有現在的機械力量就好了。”
新時代農人 “他”見證科技為農業插上翅膀
從人扛牛拉“六隻腳”,到“四隻腳”的拖拉機,再到不用下田的“沒有腳”的無人化智能操作,新時代的“種田人”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
對于“85後”的陸向導來說,在拖拉機上爬上爬下,在駕駛艙裡鑽進鑽出,院子裡的各式農機具就是他童年的樂園。嘴裡“突突突”地模拟農機的聲音,坐在駕駛室假裝開車,朋友在下面大喊:“倒!倒!前進!前進!”是他和小玩伴最喜愛的遊戲。
從小聽着北大荒的故事長大,陸向導大學也選擇了學農。
“受到家人影響,也是爺爺、爸爸的期望,我從小也對種地的事兒感興趣。”他自信地說,“當時我就覺得自己有優勢,至少我認識的農機多。”
2008年底,從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畢業後,陸向導選擇回到這片熱土,成為一名北大荒新兵。當時,他最先幹的工作就是七星農場的農機技術員。
從農機技術員到農機副隊長,到管理區農業副主任、農機副主任……陸向導趕上了北大荒農業機械化向智能化轉型的幾年。
從大馬力拖拉機、收割機到帶有側深施肥技術的插秧機,旱田拖拉機的馬力也逐漸增高,200、300、400馬力的拖拉機陸續出現,直到具有智能駕駛功能的拖拉機開始使用。
陸向導感慨地說:“這些年,大家越來越看重機械,場部裡的農機具已經更新換代好幾茬兒了。”
農機檢修、維護、保養、推廣……在擔任農機副主任期間,陸向導的手機從早上開始就響個不停,每一項工作他都耐心、細緻地交代。“現在全部機械化,工作更得認真,哪一項出問題都不行。”陸向導指了指遠處的收割機說,高科技給現代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我們現在用的都是無人機、側深施肥插秧機、衛星平地機等最先進的農業機械,隻要連上衛星信号,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陸向導說,閑暇時候,他也給爺爺、爸爸講北大荒如今的“新鮮事”。
“我告訴爺爺,如今的北大荒,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已經達到99.7%以上,農業技術水準日新月異。”
和爸爸聊天,陸書民一直對帶有北鬥導航的無人駕駛插秧機非常感興趣,“我開一輩子農機,都沒你這導航開得直溜。而且無人駕駛還省人工,要不咱家也換一台。” 陸向導笑着調侃:“爸,買回來你能操作不,現在開農機可是都用平闆和手機操作。”父親的回答也很堅定:“我不會用,但也想學學。”
三代人鑄造北大荒燦若星河的開發建設史
“繼承下去吧,我們後代的子孫!這是一筆永恒的财産——
千秋萬古長新;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郭小川在著名詩作《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這樣寫道。
也有人說,北大荒的曆史變遷,就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寫着閃光的詩句,這部史詩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萬萬的墾荒人。
陸向導一家三代正是千千萬萬墾荒人中的一員。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把莽莽荒原建成了“中華大糧倉”,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集團糧食産量連續13年超過400億斤,2023年北大荒糧食産量達455.89億斤,糧食生産實作“二十連豐”。
目前,北大荒集團每年糧食調出量穩定在400億斤以上,約占黑龍江省調出量的60%,糧食商品率95%以上,可以滿足1.6億城鄉居民一年的口糧供應。
77年滄桑巨變,不變的是墾荒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據統計,自1947年開發建設以來,北大荒集團已累計生産糧食10478億斤,累計為國家供應商品糧8978億斤,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2年以來,北大荒集團在農業機械化、智能化、資訊化等方面快速發展。如今,“5G+北鬥導航”讓北大荒人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農業生産越來越具有“科技範兒”。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99.7%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7%。
生産方式的改變讓新農人看着資料、坐在屋裡能種地,在良種、良方、良技的加持下,土地增産,農戶增收……
如今的北大荒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農墾三代人對北大荒的摯愛,如同一團火焰淬出最忠貞不渝的底色。
“現在我覺得‘種好地,多打糧,打好糧’就是我的人生目标。特别是見過總書記之後,心裡特别踏實,那種驕傲和成就感支撐着我的每一天。”在采訪結束的時候,陸向導感慨地說:“中國糧食、中國飯碗!每一個北大荒人都在為端牢這‘中國飯碗’而努力。”
在北大荒博物館裡有一面高8米、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巨型浮雕牆,叫《北大荒人頌》,镌刻着北大荒墾荒者的故事。荒原為紙、熱血作墨,人類墾荒史上恢弘壯麗的畫卷跨越時空鋪陳開來。
新的故事未完待續,新時代的北大荒人成為了執筆者。“中國大糧倉”的驕傲正在續寫。
記者手記
走進陸詩然的家中,他正在卧室休息,年過九旬的他顯然已經不友善接受采訪了。兒子陸書民性格内斂,在他的回憶中陸家三代的故事慢慢回放。家裡沙發上顯眼處,擺放着第三代陸向導的照片。
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到2024年,70多年的北大荒開發建設史,也在陸家父子的娓娓道來中呈現出來,陸家三代人的命運和北大荒恢弘壯闊的現代農業發展程序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采訪中,陸書民和陸向導的語氣中既有對蒼茫荒原開拓艱辛的無限感慨,也有對北大荒變成壯美良田的無比自豪。
作為支邊青年,陸詩然初到七星農場時,農場僅有鮮見的東方紅拖拉機。為國家戰略而生的北大荒,當時由支邊青年和轉業複員軍人、城市知識青年以及大專院校畢業生組成墾荒大軍,彙成磅礴的力量,為征服荒原的一切困難做出無限的努力。陸書民的生活則和農機結下了不解之緣,農耕之變,也讓陸書民看到了時代的變遷。而陸向導,則見證了北大荒智慧農業的飛躍發展,物聯網、大資料這些高科技正把農業生産從土地這個平面轉向立體空間。
北大荒,已經成為大陸農業現代化生産力的代表。
拓荒者的犁铧,在蒼茫的荒原面前顯得渺小,但就是從“北大荒第一犁”開始,北大荒人已經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這片荒原。
在北大荒博物館裡,有一面由100塊銅闆組成的“北大荒故人牆”,牆上镂刻着1萬多名逝者的名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燦若星辰的建設者們,每一個人都是北大荒這部厚重的奮鬥史的生動縮影。
一種精神、一種信仰,讓北大荒這塊黑土地迸發出生機與活力,無論何時,每當《北大荒人的歌》旋律響起,他們總是會熱淚盈眶。
7月的北大荒,風吹稻浪米香漸濃。陸向導,開始期待着金秋的又一個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