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汝城縣走進洪澇重災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會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鄧生祥 胡芷榕 陳安 郴州報道

7月31日,群山環抱的汝城縣南洞鄉山聯村,村邊淇江濁流激蕩奔湧,村内巷道泥水污迹尚存,見證着這裡剛曆經過洪水的洗劫。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黃細紅高舉着喇叭,領着圍在周遭的人員走村串巷,扯着嘶啞嗓門大聲做講解,試圖和盤托出該村抗洪避險的經驗做法。

汝城縣走進洪澇重災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會

汝城縣南洞鄉山聯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黃細紅介紹避災轉移情況。

當天,汝城縣組織14個鄉鎮主要負責人以及山洪災害危險區巡查責任人130餘人走進山聯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學習,通過實地檢視、經驗介紹和召開學習交流會,幫助參與人員提升應急抗災實戰水準能力。

“實戰現場是最好的教學點,高風險點是最鮮活的樣本點。”汝城縣分管農林水的副縣長黃柱興認為,山聯村作為重點山洪災害危險區,面對嚴峻汛情、嚴重洪澇,通過實施緊急轉移實作無人傷亡,裡面藏着不少可學習借鑒的“實招硬招”。“我們第一時間組織到此開展活動,就是為了及時總結典型經驗做法,進而推廣應用到各地,為今後繼續打赢防汛抗災之戰提升整體作戰力。”

汝城縣走進洪澇重災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會

活動現場。

地處偏遠山區的汝城縣南洞鄉,境内群山連綿、河流密布,由千山萬壑之水彙內建的淇江貫穿全境,位于淇江岸邊的山聯村松頭片區域,被列為全縣重點山洪災害危險區。汝城這樣的危險區共有80個。

受3号台風“格美”影響,汝城縣從7月26日傍晚開始,遭遇持續不斷的強降雨,多地出現水淹村莊、設施損毀、群衆被困等洪澇災害,尤其是南洞鄉降雨量突破曆史記錄,出現百年罕見之汛情。

汝城縣走進洪澇重災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會

檢視轉移路線。

從7月26日開始,按照縣鄉防汛指令和應急預案,黃細紅帶領村裡黨員幹部,不舍晝夜堅守崗位,認真做好資訊預警、防汛動員、值班值守、觀測汛情、監測水位等工作。到27日淩晨三點,淇江水位持續猛漲、洪水外溢,松頭片等地積水達到10厘米高時,黃細紅通過防汛工作群緊急通知各組組長、黨員按照應急處置責任區劃分,就近組織居住土坯房或低窪處的村民緊急轉移至避險安置點。通過頂風冒雨搶時作戰,全村共緊急轉移157人。

轉移完畢,天色漸亮。站在高處俯瞰,隻見松頭片被洪水汪洋包圍,已與外界“失聯”,通訊、電力設施被摧毀,不少土坯房轟然坍塌,到處一片狼藉。通過與樓房參照比對,黃細紅判定村莊積水普遍超過2米高,最深達到4米多,這讓她心有餘悸又倍感慶幸,“好在盡早緊急轉移好了村民,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汝城縣走進洪澇重災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會

現場檢視。

災情就是指令,險情就是戰場。為迎戰應對台風“格美”,汝城縣充分做好會商研判、安排部署,及時啟動更新應急響應,黨政主要上司第一時間靠前指揮,縣級上司下沉一線到駐點聯系鄉鎮協調指導防汛救災,縣應急指揮中心啟動聯合值班,14個鄉鎮廣大黨員做好24小時值班值守、巡邏巡查......一場全力以赴抗災避險大轉移在全縣迅速鋪開。

與時間賽跑、與洪水抗争。在受災嚴重的南洞、暖水、盧陽等鄉鎮,廣大黨員幹部連夜開展“敲門行動”,頂風冒雨挨家挨戶敲門喊叫,奮力喚醒沉睡中的人們,緊急開展應急避險轉移。

他們不僅使用皮艇将被困人員悉數載運出來,也深入狹窄巷道肩扛背馱着老弱病殘群體,冒雨蹚水轉出,實作早轉快轉、應轉盡轉。全縣累計緊急避險轉移3581人,緊急轉移安置2688人,未出現人員傷亡事故。

汝城縣走進洪澇重災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會

活動現場。

洪水退去,正值上下同心有力有序推動災後恢複重建之際,為及時總結實戰經驗、提升作戰能力,汝城縣組織80位山洪地質災害風險區負責人等,走進山聯依托鮮活現場開展交流學習。

“實踐出真知,戰場就是課堂。”緊随其後的座談交流會上,黃柱興融合現場情況,從關鍵工作、關鍵時刻、關鍵村、關鍵人等方面闡述了活動目的意義,錨定胸中有數、肩上有責、手上有招、訓練有素、心中有民等關鍵點,促進提升活動效果,也從排查巡查動起來、訓練演練抓起來、網格隊伍建起來、應急轉移快起來、值班值守強起來、恢複重建實起來等方面,對做好今後工作作出針對性具體指導部署。

汝城縣走進洪澇重災村開展山洪地質災害避險轉移現場交流會

集中教育訓練指導。

學用結合,學以緻用。身臨其境、融情融景的現場活動,讓參與人員深受啟發、收獲滿滿。

“災害無情、不由人定;心中有招,遇事不慌。”土橋鎮南樓村黨支部書記肖小豔覺得,通過現場觀摩教學,學會了許多應急方法,“譬如碰到這種暴雨時,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及時做好彙報,盡早盡快組織隊伍轉移群衆,確定群衆的生命财産安全。”

山大溝深的馬橋鎮梓洞村,也遭受了不小的洪澇災害,該村黨支部書記宋勇波仍堅持從災後恢複工作中抽身參加活動。“山聯村面對非常嚴重的山洪災害,實作無人傷亡,經驗做法值得借鑒學習。”宋勇波頗有感觸地說。

“精通過看最真實直覺的現場、聽最原汁原味的講述,學最可感可信的經驗,讓大家真切感到風險就在身邊、榜樣也在身邊,進而深受啟發,由此提高認識、提足幹勁、提升能力。”黃柱興表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