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書籍被列為禁書,比如屢禁不止的《金瓶詞話》,又比如傳聞被詛咒的《魯班書》,但這些書籍,在《商君書》面前都不值一提,因為它們最多隻是有某些不宜傳閱的内容,而《商君書》卻影響了中國曆史兩千年之久,甚至可以說,直到現在,《商君書》仍在影響我們每一個人。
《商君書》是戰國時期法家學派的代表之作,它的作者是幫助秦國推行變法的商鞅。
《商君書》記載的,就是商鞅變法的理論和具體實施的過程,看起來隻是一本講如何治理國家的學術著作,但當你真正讀過之後,就會感到後背發涼、不寒而栗,因為《商君書》,正是封建統治下國人“奴性”的始作俑者。
這本書的基礎理論,就是“人性本惡”,認為治理國家應該“以惡治善”,他将國家與百姓,視為對立沖突的關系。按照《商君書》的理論,如果老百姓過得好,國家就會虛弱,是以,《商君書》的治國政策就是“強國弱民”,也就是說,君主要想建立強國,就要盡可能削弱百姓,這樣國家才容易治理,君王的地位,也才能長久穩固。
按照這樣的理論,商鞅創造了五種馭民之術,用來實作對百姓的控制。首先是怎樣“愚民”。所謂的愚,就是愚昧,讓老百姓變成不會獨立思考,隻會乖乖聽從指令的工具人,在精神和思想層面控制百姓,老百姓隻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為君王創造财富,第二是舍命維護君王,除此之外,既不要思考人生,也不要懷疑為什麼有尊卑貴賤。
總之就一句話:不管執政者發出什麼樣的指令,百姓隻要盲從即可。為了讓他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秦國一方面禁止任何人議論朝政,另一方面将禮樂詩書全部禁掉,不讓他們接觸新的知識和思想,幾十年之後,老百姓自然就會變成愚昧無知隻會盲從的工具人。
馭民之術的第二條,是“弱民”,也就是削弱百姓的力量,讓他們失去威脅,沒有反抗能力。具體方法,就是用邪惡狠毒的人來管理善良的人,同時嚴格限制百姓擁有農具之外的金屬制品,禁止民間習武,以此來降低全民的武力值。
第三是“疲民”,讓百姓不斷為了生存而奔波勞累,通過繁重的徭役,來榨幹人民的體力和精力,在這種高強度的生存環境下,老百姓疲弱不堪,也就不會有心思和力氣來對抗朝廷。
第四是“辱民”。采用最嚴酷的刑罰,讓老百姓互相監視,一旦發現有人破壞規矩,就實行連坐,告發有獎,包庇重罰,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就連最親的親人之間也經常互相告發,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再也無法抱團形成力量,一個透明的社會逐漸形成。
從此以後,老百姓隻要見到當官的人,就瑟瑟發抖,不由自主就想跪下,自尊和骨氣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膽怯和懦弱的“奴性”,而這種奴性,在封建社會一直延續了兩千年之久。
第五是“貧民”。朝廷通過各種苛捐雜稅橫征暴斂,讓老百姓永遠活在最低生存标準,相當于吃又吃不飽,餓又餓不死的狀态,在這種狀态之下,人會很沒有安全感,隻能依附于統治者才能渾渾噩噩地勉強活下去。
商鞅的這套馭民之術,的确推動了秦國的發展,沒有商鞅變法,也就沒有後來的滅六國統天下,但商鞅本人也在這套馭民術的體系之下自食其果,最終被處以車裂示衆。
商鞅的理想,或許是想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國,但是當我們回顧曆史,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有尊嚴和獨立思想的“強國”,一個将老百姓視為蝼蟻和工具的“強國”,注定隻會走向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