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考錄取出現新變化,如何找準聯考選科組合“最優解”?

“‘物化’雙選考生赢麻了,‘政史地’考生太難了”“‘物化’雙選一段線輕松讀大學,‘政史地’500分隻能讀民辦大學院校……”山東聯考集中錄取工作已完成,根據錄取結果來看,今年普通類正常批大學層次院校專業錄取發生較大變化:新聯考以來,大學層次專業投檔線出現新低,“物化”考生成績低于一段線20分仍然可以讀大學;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偏文考生投檔線有較大幅度提高,偏理考生與偏文考生錄取時呈現出較大差異。

業内專家分析,選考“文科”考生過多而計劃數未明顯增加,“僧多粥少”助推了文科類專業投檔線上漲。這也給了未來參加聯考的學生一些啟示,在選考科目時不能隻看哪一科為自己賦分更高,還要關注興趣愛好如何與高校的志願填報要求相結合,要緊跟國家政策方向做好職業規劃。

“物化”捆綁靴子落地,一段線下20分仍可讀大學

“沒有想到今年‘物化’捆綁政策的‘威力’這麼大,以前‘政史地’組合考500分左右,基本上可以讀一所公辦大學院校,今年能考取一所民辦大學院校就很不容易了。”小劉是一名“政史地”組合考生,聯考考了503分,已确定被一所民辦學校錄取。對于這樣的結果,她有些難以接受,正在考慮是否要複讀。事實也确實如小劉所說,今年普通類正常批第1次志願投檔完成後,不少500分左右的“政史地”組合考生就在網絡評論中留言,表示“自己不幸滑檔”。

在普通類正常批第1次投檔時,“不限”選科要求的大學專業投檔最低分為466分,是青島電影學院的電影學專業,比一段線高出22分;限選“物化”的專業投檔最低分是444分(即一段線),涉及到200餘個專業,其中不乏聊城大學的生物科學專業(師範類) ,臨沂大學的生物技術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等公辦高校大學專業。普通類正常批第2次投檔時,限選“物化”的專業投檔最低分出現了新聯考以來的“新低”,投檔分最低的是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424分,比一段線低了20分。

“不限”選科要求的專業和限選“物化”的專業錄取時,在分數方面表現出了很大的差異。“物化”捆綁的考生吃到了政策的紅利,以相對較低的分數考取了大學院校;“非物化”考生則有些困難,尤其是490分-510分左右的考生“高不成、低不就”,很難讀公辦大學,去讀民辦大學卻又多少有些不甘心。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今年有相當一部分500分左右的考生選擇了複讀。在考生選考科目不作出大規模調整的情況下,明年“非物化”考生考取大學院校專業的難度不會比今年低。

山東普通類一段線是按照普通類大學招生計劃數的1:1.2劃定,本身就有相當一部分的線上考生注定不能讀大學。有分析認為,今年的情況相對特殊,線上不能讀大學的考生大約6萬人,其中多數是“非物化”考生。

“非物化”生源多不限選計劃少,催高“文科”分數線

“物化”捆綁的政策源于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大學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簡稱“指引”)。該指引最大的變化是将以往選科中的“或”調整為了“和”,高校各專業可以根據實際,對考生報考提出“1科、2科、3科或不提”4類要求。實際上就是文科類專業基本不做選科要求,“理工農醫”等理科類專業基本均要求限選“物化”。同年,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公布了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專業(專業類)選考科目要求,“物化”捆綁成為2024年絕大部分高校“理工農醫”類專業的硬性要求。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限選“物化”或者限選“物化生”的專業招生計劃超過了15.2萬個,非“物化雙選”的專業招生計劃僅有9.5萬餘個,這其中“純文科”考生可報考的計劃僅有7.7萬餘個。根據山東今年的錄取情況,考生已基本被劃分為了兩類,一類就是選考了“物化”的考生,一類就是非“物化雙選”的考生。

“往年,理工農醫類專業的有效生源是單科選考了實體或化學,或者‘物化’雙選的考生。今年的有效生源幾乎都是‘物化’雙選的考生,單選了實體或者化學的考生已被排除在外,他們在專業選擇方面與普通的文科生并無太大差異,隻能與全文考生争奪本就稀缺的文科計劃。這就導緻理科類專業有效生源變少了,而文科類專業的生源則變多了,在招生計劃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理工農醫類專業錄取線必然下降,文科類專業錄取線必然上漲。”業内人士表示。如中國海洋大學2023年計算機類專業僅限選實體,考生用實體搭配兩門擅長的學科,哪怕是兩門純文學科,也可以報考該專業。今年該專業限選“物化”,單科選考了實體的考生就已沒有了報考的機會,隻能參加9.5萬餘個非“物化雙選”專業計劃的競争,競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新聯考以來,存在部分考生“逃避理科”的現象,選考“文科”考生比例偏高,導緻文科類專業競争更為激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選考“文科”考生比例偏高有多個方面的原因,部分學校、學生過于注重分數、過于功利性,認為文科專業容易學、賦分高,是導緻選考“文科”比例過高的主要原因。此外,一些學校、學生和家長仍然以文理科分科思維對待新聯考改革,選實體被認為是理科生,選曆史被認為是文科生,有的學校還按文理科分科思路組織選科、教學,也是導緻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部分學校從現有師資出發組織學生選科,而不是根據學生選科需求配備教師。開設理科課程,需要更大的辦學投入,是以有的普通高中更願意多一些學生選文科科目。也就是說,高中的辦學條件也制約了學生的選擇。

緊跟國家政策方向,注重興趣愛好做好職業規劃

聯考不是一項孤立的考試,它是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之間的橋梁,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向下,它幾乎決定着高中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的發展格局,長期以來發揮着指揮棒的作用;向上,它影響着高校的人才培養,一定程度上決定着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品質等。新聯考的初衷是在引導學生學好每門課程的同時充分發展其個性潛能和學科特長,給高中學生發展學科興趣特長的機會。實際執行過程中,部分學校、學生過于追求分數,而忽視了未來的選擇與發展。如過去幾年,一些理工類專業錄取了部分選考“兩文一理”的考生,學生自身學習有困難,高校的正常教學也遇到了很大的困擾。

指引可以說是對以往政策的完善,今年指引正式落地實施後,其指揮棒的作用将會愈加凸顯,未來的錄取情況也将逐漸趨于平穩。“目前來看,最難受的是明年參加聯考的學生,他們在選科方面幾乎沒有了修正的餘地。但如果不修正,明年文科類考生的競争依然會很激烈。”業内人士表示。

如何真正貫徹好新聯考改革的精神,發揮好其選才、育才的作用?在熊丙奇看來,這絕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事情,而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加強教育投入,保障好充足的物力和人力,為基礎教育轉變教育理念做好支撐。“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内,大陸還将繼續對高校的專業優化調整,新設一批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專業,以提高專業與社會發展的比對度,更好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教育段學校要深化對新聯考精神的認識,充分保障學生的選科自主權,比對社會需求引導學生科學合理選科,這是解決問題的路徑。”

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學生的選科。基礎教育段學校仍然要繼續完善、加強職業生涯教育體系,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效果,提升學生職業規劃的能力,更好幫助學生規劃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國家大政方針蘊含着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考生還應将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發展與國家發展、政策方向、社會需求等結合起來,長遠謀劃,找準未來發展的方向。

對于馬上進入高二的學生,此時應慎重選科。在具體選科時,高校專業的具體選科要求、錄取資料等也值得考生細細研究。如“物化+1科”選科組合可以覆寫超90%以上的專業,學習成績中遊偏上、邏輯思維能力強、未來計劃報考理工類專業的學生可以重點考慮該組合。而非“物化”選科的組合專業覆寫率基本都在50%左右,專業覆寫率最低的為“生化地”組合,專業覆寫率在45%左右。

同時,學生選科還要結合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來分析,如果考生想報考臨床醫學等專業,則最好将組合确定為“物化生”;如考生想報考軍事、公安類院校,則選科中最好有“物化”組合或“政治”,這樣可以相對全面地覆寫相關院校的理科類專業或者文科類專業。此外,考生還要考慮相關專業的招生計劃,每年文科類專業招生計劃會明顯少于理科類招生計劃。

來源: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