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步島為何沒成為“金門第二”,師長留有後手、敢于負責是關鍵。1949年11月3日,舟山前線桃花島蛭子港邊的山嘴上,一個年輕人正凝視着遠處的登步島。他是解放軍第61師師長胡炜,年僅30歲。夜幕籠罩下,海面上船隻來往穿梭,載着即将發起登陸作戰的官兵。胡炜神色凝重,心中思緒萬千 - 這場戰鬥将如何發展?能否順利完成任務?
【第61師的坎坷之路】
想當年,第61師可是戰功赫赫。解放杭州、紹興、溪口,樣樣都幹得漂亮。可誰知道,後來就跟皮球似的,被上級踢來踢去。一會兒歸這個軍,一會兒又歸那個軍,害得大家暈頭轉向。
這麼折騰,哪還有時間好好準備渡海作戰?再說了,從北方來的戰士,哪見過這麼大的海?就算見過黃河,那也跟這汪洋大海沒法比啊。可上級就是不管這些,一個勁兒催着趕緊打。
【蔣介石的海島棋局】
老蔣。這老狐狸可精明着,早就想好了退路。上海一丢,他就溜到溪口老家躲着。等解放軍追到浙江,他又趕緊跑到舟山群島。
他打的什麼主意?不就是靠着這些海島,再加上幾條破船爛飛機,想跟解放軍耗着嘛。可不是嘛,甯象戰役打完,解放軍沒抓住多少俘虜,原來都讓老蔣給提前轉移了。
【倉促上陣的登步島之戰】
,61師接到打登步島的指令時,都傻眼了。這哪是打仗啊,簡直就是趕鴨子上架!船不夠,人不熟,敵情也不清楚,哪有這麼打仗的?
胡炜師長心裡也沒底,可上級一個勁兒催,他也隻好硬着頭皮上。好在這小夥子腦子轉得快,趕緊組織大夥兒突擊訓練。什麼遊泳啊,劃船啊,通通抓緊學。就這麼着,好歹也有了點樣子。
【驚心動魄的登陸之夜】
11月3日晚上,登陸部隊終于出發了。100多條小船,滿載着1000多名戰士,搖搖晃晃地向登步島駛去。
誰知道剛到岸邊,敵人就發現了。嘩啦啦的子彈打得水面全是水花,吓得不少戰士直哆嗦。更倒黴的是,風向突然變了,船都被吹得東倒西歪。
這下可好,第一批登陸的才1000多人,後面的援兵根本過不來。這1000多人可就懸了,孤軍奮戰,能撐多久?
【血戰登步島】
登陸部隊也是夠拼的。就這麼點人,愣是打下了島上好幾個山頭。可敵人也不是吃素的,很快就反應過來了。
第二天一大早,敵人的援兵就來了。不光有步兵,還有飛機大炮。天上地下一頓猛轟,把登陸部隊打得東躲西藏。
可咱們的戰士也不是好欺負的。沒吃沒喝不說,還沒有工事,就是靠着石頭和敵人屍體堆起來的掩體,硬是頂住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有個叫魏國民的指導員,更是了不起。他的營隻剩47個人了,可愣是帶着這47個人,死死守住了陣地。敵人的屍體在陣地前堆成了小山,可就是沖不過來。
【絕處逢生的撤退】
到了11月5日,形勢已經很危急了。敵人的援兵越來越多,而我們這邊卻越打越少。再這麼打下去,怕是要全軍覆沒啊。
胡炜師長可不是個輕言放棄的人。可這會兒,他也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 撤退。
這個決定可不容易。撤退容易被說成逃兵,可要是不撤,這些戰士就真要全交代在這兒了。胡炜一咬牙,決定為戰士們負起這個責任。
撤退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敵人就在眼皮子底下,稍有動靜就會被發現。胡炜想了個辦法,讓一些勇敢的戰士留下來佯攻,掩護大部隊撤退。
就這樣,在夜色的掩護下,登陸部隊開始悄悄往回撤。敵人還以為解放軍又要發起進攻,吓得龜縮在工事裡不敢動彈。等他們反應過來時,解放軍主力已經安全撤回桃花島了。
登步島之戰,說白了就是一場倉促應戰。上級不了解實際情況,一味催促;前線指揮員雖有顧慮,卻不得不硬着頭皮上。結果可想而知,吃了不小的虧。
但是,這場戰鬥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它給了國民黨軍一個大大的驚吓,讓他們意識到解放軍已經具備了渡海作戰的能力。這直接影響了後來海南島和舟山群島的解放。
最關鍵的是,胡炜師長在最危急的時候,做出了正确的決定。他甯可背上"敗将"的罵名,也要把戰士們安全帶回來。這種擔當,才是一個真正優秀指揮官應有的品質。
曆史總是在跌宕起伏中前進的。登步島之戰雖然沒有取得預期的勝利,卻為後來的勝利積累了經驗。它告訴我們,打仗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蠻幹。隻有充分準備,審時度勢,才能赢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