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和珅是清朝乾隆時期最著名的權臣,以其貪腐行為和巨額财富聞名于世。
然而曆史上的和珅并非什麼錢都收,他有三種銀子絕不會貪:赈災之财、科舉舞弊之财和辦事人的錢。
這樣的選擇展示他在複雜權力鬥争中的智慧和圓滑,也是和珅能在官場上混迹那麼久的原因,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三不貪”都是什麼?
權傾朝野,斂财無度
乾隆執政中後期,和珅的官運亨通迅速被提拔為戶部侍郎、工部侍郎,乾隆四十三年更是被任命為首輔大臣,成為乾隆皇帝最信任的寵臣之一。
權力的巅峰時期,和珅幾乎掌控清廷的所有重要事務,權勢之大無與倫比。有一句話叫做“屁股決定腦袋”,意思就是說一個人的地位,決定一個人的欲望。
和珅也不能免俗,随着權力的增加而貪婪之心愈發膨脹,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收受賄賂、斂取巨額财富。
根據相關的曆史資料記載,和珅的斂财手段可謂無所不及,從官員的晉升到商業的交易,從稅收的管理到工程的承包,都是牟取金錢的管道。
有了錢就要提高生活,和珅的府邸金碧輝煌庭院深深,處處彰顯着奢華與富貴,現如今的恭王府就是當年和珅的府邸。他的家中還收藏無數珍寶,金銀珠寶堆積如山,令人歎為觀止。
有一次和珅的府邸舉辦盛大宴會,邀請衆多達官貴人前來觀賞,他在宴會上盡顯奢華,不僅美酒佳肴琳琅滿目,連餐具都是用黃金制成,賓客無不為之驚歎。
多年後乾隆皇帝駕崩、嘉慶帝即位,嘉慶帝對和珅的貪腐行為早有不滿,礙于乾隆在世時對和珅的寵信無法動手,如今自己的老爹已經去世無人能夠阻攔。
嘉慶帝立即采取行動,以A錢腐敗、謀逆等罪名将和珅逮捕,并迅速抄家賜死,結束其風光一時的生涯。
和珅被捕的那一天風雲突變,府邸被大批士兵包圍,官員們蜂擁而至開始清點他的财物。據清點的結果顯示,其财産相當于清政府15年的收入,可見其A錢有多麼厲害。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和珅貪腐成性,但他卻有着自己的貪腐底線,即“三不貪”的原則,那麼這三不貪都是什麼呢?
第一絕不貪赈災之财
作為清朝最有權勢的官員之一,和珅掌控着大量的财政資金,其中就包括每年用于救濟災區的赈災款。
正所謂“雁過拔毛”,很多朝代的官員都會對赈災款下手,以至于到災區老百姓手裡的錢糧根本就沒多少。
然而和珅卻不這樣做,赈災款是用于救濟受災百姓的救命錢,對災區百姓來說這筆錢不僅僅是錢财,更是他們的生存希望。
倘若這些救命錢被A錢,災區百姓将會陷入更深的絕望,生活也會更加困苦不堪,百姓若是活不下去必然會引發社會動蕩和抗議,進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穩定。
如此一來就會引起上層的重視和重新調查,他曾見過許多因A錢赈災款而被懲處的官員,明白這樣的行為無異于自掘墳墓。
和珅的确很貪婪,清政府每年撥下的救災款都會經過和珅的手,但從不動這筆錢,在這方面卻選擇保持清廉,因為明白A錢赈災款的後果不堪設想。
他不僅貪這筆錢,還堅決維護赈災款的合理使用,比如乾隆五十一年甘肅發生特大幹旱、民不聊生,乾隆皇帝派和珅前往赈災,大災之年必然會有一些貪官。
和珅抵達甘肅後,發現朝廷撥付的300萬兩赈災銀兩并未全部到位,立即展開調查并嚴懲一批A錢赈災款的官員。
除此之外,為確定赈災款項落實到位,和珅還通過各種手段籌集資金,動用自己的關系網從各級衙門“捐”50萬兩白銀用于赈災。
事後親自監督赈災款的發放,確定每一分銀兩都用在災民身上。
赈災期間他還親自巡視災區,了解災民的需求和困難,督促官員們加快赈災物資的分發,確定每一戶災民都能得到及時的救助。
在他的努力下,災區的情況逐漸好轉,百姓的生活逐漸恢複正常。
第二絕不貪科舉舞弊之财。
自隋唐以來,科舉考試就是古代中國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主考官一職極具“油水”。和珅深受乾隆寵愛,曾多次出任科舉殿試的主考官,若是他想A錢必然能撈不少。
然而,他卻從未在此過程中徇私舞弊,而不貪科舉舞弊之财的原因大緻有兩個。
首先科舉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管道,朝廷對科舉的公正性極為重視,任何舞弊行為都可能引發嚴重後果。
其次和珅本人對科舉心存敬畏,他曾參加科舉卻名落孫山,深知科舉對寒門子弟的重要性。
在每次科舉考試中,都會嚴格按照規定進行考核不徇私情,親自監考確定考試的公正性,杜絕任何舞弊行為。
他主持的科舉考試中,許多寒門子弟憑借自己的才學脫穎而出,獲得仕途的機會,和珅的這種公正态度,赢得士林的尊重,維護科舉制度的公平性。
隋唐、宋明時期的科舉考試都是為國選拔人才,可清朝後期的科舉似乎變了味道,影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岚》中,就曾提到清朝時期科舉制度的根本意義。
對于天下學子而言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創舉,但這個東西發展到清朝時期就變了味道,根本目的并不是為國取才、不是化育天下,而是所謂的“牢籠志士”。
意思就是說皇帝施恩于天下士子,讓天下人有一個向上攀爬的通道,同時也能夠使得階級沖突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洩,如此一來整個社會就會得到穩定。
讀書人一輩子都被禁锢在文化中,就不會想着造反,大清朝的統治就會穩定。由此觀之,科舉是穩定朝綱的一種制度,和珅怎麼敢在這裡面A錢,給自己找不痛快。
第三絕不貪辦事人的錢
有一句話叫做“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說白了自己辛苦辦事,即使事情沒有辦成也需要一些辛苦錢。
和珅處事圓滑深谙權術之道,當有人拿錢求他辦事時,如果對所求之事沒有把握絕不會收這筆錢。更為難得的是,如果收錢卻最終未能辦成事,也會将錢如數退還。
一次有人送來一大筆錢财,請和珅幫助解決一樁複雜的案件,仔細查閱案情後發現其中涉及到朝廷高層的利益,自己難以把握,之後果斷退回這一筆錢并誠懇地告訴對方無法幫忙。
事情沒有辦成不重要,重要的是和珅沒有給自己樹立政敵,以後見面依然還是朋友,這種“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的心态,使得他的權勢更加穩固,在複雜的權力鬥争中遊刃有餘。
和珅的A錢行為曾引起朝廷内外的不滿,很多人都說他深得乾隆皇帝的寵信,是以才沒人敢輕易揭發其罪行,事實卻是和珅能夠給這些人帶來好處、便利,他們又怎麼可能會舉報呢!
一個人的性格與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和珅之是以會如此圓滑,與之成長環境離不開。
和珅原名善保,1750年出生于滿洲正紅旗一個貧寒家庭,父親早逝家境困窘,卻憑借過人的聰明才智和勤奮努力,從小就展現出不凡的才能。
他讀書刻苦,立志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改變家族的命運,生活艱難卻并未放棄學習,每天在簡陋的書房裡刻苦攻讀,埋頭在厚厚的經史子集和詩詞歌賦中。
随着時間的推移,和珅的聰明才智逐漸顯現出來,不僅在漢文化的經典著作中表現出色,還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這樣的語言天賦在當時的滿洲貴族中非常少見。
在鹹安宮的求學過程中,靠着這一優勢脫穎而出,成為老師們特别器重的學生。和珅也曾參加科舉考試,希望通過這一途徑實作個人理想,卻未能在科舉中取得功名。
這一挫折讓和珅感到異常失落,但他并未是以放棄,意識到仕途的道路并非隻有科舉一條,需要尋找其他途徑來實作自己的抱負,命運在18歲時發生重大轉折。
他迎娶了直隸總督馮英廉的孫女,這場婚姻不僅為他提供家庭的溫暖,也打開了仕途的大門。憑借嶽父家的關系,和珅被推薦為粘杆處侍衛,進入清朝皇帝的近衛隊。
初入官場便顯得才華橫溢,加之精通滿漢兩種語言,很快便得到上司乾隆的賞識。1769年,和珅被任命為乾隆皇帝的近侍,不久又因出色的才幹和聰明機智得到提拔。
乾隆三十八年,和珅被提拔為内閣學士,開始在清廷中的快速崛起之路。
他從一個小人物慢慢崛起,自然有一套自己的權術之道,懂得如何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慢慢成為老闆身前的大紅人。
總的來說和珅的确是一個大貪官,但從上述的介紹不難看出,他在貪腐之路上保持的某種底線,正是這種底線使得乾隆皇帝沒有痛下殺手。
當然,A錢畢竟是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嘉慶帝即位迅速将其逮捕并賜死,和珅最有依然是一個悲劇的結局。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資料:集才華與貪婪于一身的和坤 - 中國知網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