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榴蓮産業研讨會把脈“榴蓮熱”——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鄧衛哲
遊客在海南優旗三亞基地體驗采摘“樹上熟”榴蓮。
近日,中國—東盟榴蓮産業研讨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來自國内外榴蓮産業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及政府相關部門代表600多人,共同交流探讨全球榴蓮産業發展趨勢、技術創新及市場機遇,推動榴蓮産業高品質發展。
2019年,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早年引種的44株榴蓮樹少量開花結果,引起了國内外榴蓮從業者的高度重視,也開啟了國内可以種植榴蓮的嶄新一頁,此後國産榴蓮成為海南最熱的農業投資方向之一。
大陸是全球榴蓮第一消費大國。資料顯示,2023年鮮榴蓮進口量為142.6萬噸,同比增幅超七成,占世界榴蓮貿易的91%,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從全球來看,最喜歡吃榴蓮的是華人,以華人為主的經濟體,哪裡經濟好,榴蓮在哪裡就賣得好。
正因為大陸巨大的榴蓮消費需求,此次中國—東盟榴蓮産業研讨會吸引了近百名東南亞榴蓮主産國的從業者齊聚三亞,除了了解中國榴蓮商業化栽培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與中國的消費者和經銷商一起研判中國榴蓮消費趨勢。
合作共赢助推産業更新
文記榴蓮創始人,在東南亞做了12年榴蓮跨國貿易的文超,見證了東南亞各國榴蓮産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研讨會上,文超稱,大陸榴蓮進口量快速增長的同時,進口單價也在穩定增長,這就證明國内榴蓮市場的需求還有很大空間。同時,國内消費者對榴蓮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元化,海南“樹上熟”榴蓮鮮果的進入,必将助推榴蓮銷售品質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的榴蓮種植面積和産量都在快速上漲,預計五六年後,大陸每年的榴蓮進口量能夠達到500萬噸。”文超做了一組國内主要進口水果的資料對比分析,目前大陸每年進口藍莓6萬噸、車厘子34.7萬噸、陽光玫瑰葡萄120萬噸、榴蓮142萬噸、沃柑750萬噸。“随着進口數量的不斷上漲,榴蓮的銷售價格下行是必然趨勢,市場需求總有飽和的一天。”文超說。
榴蓮生産銷售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産品銷售需要長途運輸,榴蓮又是後熟型水果,對溫度敏感,果大且不規則,這些因素都對榴蓮采購及銷售的品控要求特别高,很難做到标準化、資料化的品控,更多時候靠的是經驗,這些都需要國内外同行不斷交流提高。
馬來西亞榴蓮經銷商邱銘州介紹,随着今年馬來西亞榴蓮鮮果獲批出口中國,會讓更多中國消費者和種植商體驗到原産地樹熟榴蓮的品質,也将帶動海南榴蓮種植和品控水準的提升。
泰中農業貿易協會秘書長杜利亞薩蒂恩表示,東盟作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合作夥伴,将會有更多東南亞國家的榴蓮鮮果獲得輸華準入,中國榴蓮市場的競争會越來越激烈,高品質要求是必然趨勢,對物流配送和保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中國更加多元化和高品質的榴蓮市場需求,将倒逼東南亞各國不斷提高榴蓮種植和采後處理水準。
衆人拾柴火焰高,産業發展需要科技支援、聯盟聯結。本次研讨會期間,正式成立了中國—東盟榴蓮科技創新聯盟,擔任該聯盟主席的海南省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劉作凱認為,聯盟的成立将推動中國—東盟區域榴蓮科研、技術和産業應用一體化,更有益于海南榴蓮全産業鍊式發展。
國産榴蓮從0到1
榴蓮是典型的熱帶經濟作物,對種植地的選擇尤為嚴苛,緯度、日照、溫度、濕度、降水黃金标準值缺一不可。海南省榴蓮協會會長、海南省優旗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優旗”)總經理杜百忠告訴記者,海南優旗作為國産榴蓮的主要拓荒者,先後在海南三亞、樂東黎族自治縣、保亭種植榴蓮1.3萬餘畝,經過5年不懈努力,2023年成功産果60噸,今年産量穩定增長,預計超過200噸,标志着國産榴蓮商業化栽培的成功。
目前,海南全省榴蓮種植面積約4萬畝,三亞、保亭、樂東等地“樹上熟”榴蓮陸續上市,熱度持續不減、供不應求。7月19日,海南首家國産榴蓮品牌旗艦店在三亞開業,這也意味着國産榴蓮正式從田間地頭走進千家萬戶。
“榴蓮‘嬌生慣養’,需要萬全準備才敢探路種植。”杜百忠直言,國産榴蓮成功實作商業化栽培來之不易,個中艱辛一言難盡。海南優旗是全國唯一一家擁有進出口榴蓮種苗資質的機關,在引進國外優質種質資源的同時,充分利用國内科研機構多年來的種業創新成果,建構自己的品種選育和種苗擴繁體系。
國内榴蓮種植氣候條件與東南亞榴蓮主産國存在差距,隻能通過科學精細管理彌補短闆。目前,海南各大榴蓮種植基地基本都是通過建立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系統,采用有機生态種植,配合适當密集種植、矮化管理、樹邊支架等措施降低台風風險。
相比“路上熟”的進口榴蓮,海南榴蓮得益于産地、銷地統一的區位優勢,可以做到“樹上熟”,甜度更高、香味濃郁、口感更軟糯。杜百忠稱,随着産量的增長,企業正在積極部署産業上下遊,包括榴蓮專賣店、景區、電商、同城等管道,以及國産榴蓮園觀光品嘗等農旅融合産品,讓三亞榴蓮成為全新的海南農旅名片。
面對進口榴蓮的絕對數量優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周兆禧認為,國産榴蓮追求質優比量多更重要,消費熱潮下要避免盲目擴張,不能照搬國外技術和發展模式,要堅持品質優先。
“國産榴蓮商業化栽培從0到1,是世界榴蓮版圖的擴大,具有标志性意義,苗已長成樹,樹已長成林。”文超認為,國内外榴蓮從業者對于産量快速上漲的擔憂也沒必要太過糾結,隻要各大産區加強交流合作,提高花期管理水準,做好相對錯峰上市,榴蓮産業必定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熱潮之下需冷思
“這幾年手機裡咨詢榴蓮種植的好友就加了2000多個,國産榴蓮的熱度一直很高。”在海南從事榴蓮全産業技術服務的青島星光嘉禾供應鍊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鑫宇直言,榴蓮種植之是以關注度如此之高,主要還是因為榴蓮的銷售價格一直保持高位,根據品種不同,每斤售價在幾十元到兩三百元之間,隻要能夠保證産量,投資回報相當豐厚。
“熱潮之下需冷思。”王鑫宇提醒到,高額的收益預期讓很多人想投身榴蓮産業,但榴蓮種植對氣候條件、資金投入、種植管理技術等要求都高,社會力量投資入場一定要謹慎,其中任何一環出現差錯都會損失慘重。
在具體投資方面,王鑫宇說:“榴蓮從種植到首次挂果一般需要5年以上,進入豐産期則需更長時間。想要入行榴蓮産業,一般租地50畝起,每畝一次性轉讓費就要3萬元,從整地到結果5年的管理費用還要2萬元,一畝地投入5萬元,50畝就是250萬元,資金需求量非常大。”
從氣候條件方面看,海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黃正恩介紹,榴蓮是典型的熱帶作物,對環境條件要求高,中國适宜種植的區域不多,海南又是台風相對高發的地區,種植風險較大。中國的土地、勞動力成本較東盟高,榴蓮種植成本高。雲南、廣東、廣西等熱區有企業開始試種,但還沒開始挂果。
為了降低榴蓮種植風險,日前,海南首單榴蓮樹種植保險在三亞落地,三亞市農業農村局攜手人保财險三亞市分公司為榴蓮種植過程中因暴雨、風災、旱災等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所遭受的損失提供有效保障。凡是在三亞地區定植滿2年及以上的榴蓮樹均可參加投保,投保人自繳比例為40%,财政補貼比例為60%,希望能夠為榴蓮産業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兜底保障。
“作為全球榴蓮主産區,東南亞各國土地、勞動力成本低,種植曆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技術沉澱充足,市場優勢明顯。”黃正恩認為,通過對資源、市場、機會的綜合分析,海南探路榴蓮産業不應隻局限于榴蓮種植,可以充分利用國際自貿港政策和南繁矽谷建設優勢,加大國際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全球榴蓮商貿中心、科創中心、知識産權交易中心、國際旅遊消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