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家戴維森,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從亞馬遜流域帶回兩隻猴子,一胖一瘦,并進行飼養。
一年後,強壯的猴子日漸羸弱,瘦弱的猴子卻愈發強壯。
為了找出原因,戴維森親自前往亞馬遜,進行觀察。
結果發現,強壯的猴子受人尊敬,前呼後擁,被帶回來後無法接受現狀,進而煩躁不安,越發消瘦。
而瘦弱的猴子本就是個小透明,在新環境裡,它也同樣保持沉默,心情平和,反而适應良好。
這個實驗證明:在遭遇變故時,保持内心平靜,更有助于适應環境,良好生存。
正如《靜下來,一切都會好》中所說:“隻要我們學會靜下來,送自己一顆安靜的心,幸福就會與我們共鳴,和我們一起扭轉人生。”
保持内心的平靜,不随意被外在環境影響,才可靜中思變,掙脫困局。
不是世界太喧嚣,而是内心太吵
弘一法師曾說:“其實擾亂自己的,并不是紛擾的世界,而是自己不靜的心。”
一個心不靜的人,做事會流于表面,隻盯着自己的目标,而忽略當下的體驗。
在《靜下來,一切都會好》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想學劍法,就找到最著名的大師,拜師學藝。
大師很是慷慨,教授了他一套劍法,并叮囑他潛心修煉。
有一天,年輕人問大師:“我現在這樣練習,多長時間能夠成功?”
大師說“大約三個月。”
年輕人又問:“如果我晚上不睡覺,繼續練習,需要多長時間呢?”
大師說:“需要三年。”
年輕人很是吃驚,又問:“如果我日夜不停,用所有時間都想着練習,要多久能夠完成呢?”
大師回答:“三十年。”
年輕人不解,為什麼自己越刻苦,反而離成功越來越遠呢?
大師為此作出了解釋:“你是越來越刻苦,可你的心也越來越浮躁,急于求成,心亂如麻。
心境不穩,又如何能在短期内,練成需要在靜心狀态下修煉的劍法呢?”
做成一件事,不隻是要花費時間,還要保持專注,一心一意,心無旁骛。
心若不靜,就無法深入其中,做到心領神會,内化于心。
生活中也是如此,保持心情的平靜,才能感受到已經擁有的美好。
正如平凡的日子裡一日三餐,兒女嬉戲,心不靜的人隻會哀歎生活無聊,缺乏趣味性。
可一旦真的失去時,才會幡然悔悟,原來那平淡的日子裡,竟溢滿幸福。
眼睛向上看,盯着自己欲望的人,是無法體會到幸福的,隻有讓心慢下來,才能感覺當下。
現在的人節奏太快,來不及體會生活的點滴,就被一筆帶過。
放慢腳步,讓心靜下來,慢慢感受身邊的一切,方能回歸平靜,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持續成事的前提,是心靜的平穩
《道德經》有言:“濁而靜之徐清,安以重之徐生。”
一潭渾濁的水,不停晃蕩,隻會越來越渾。如果把它靜置在桌上,它就會慢慢沉澱,清濁分明。
人也是如此,心情安定,方能萬事皆成,保持心靜平穩,才能想出對策,從困境中掙脫。
有着500年曆史的瑞士手表,始終占據行業鳌頭,而它的制勝法寶,就是“自由輕松的心情”。
這是法寶,也是創始者塔·布克創造的奇迹。
塔·布克曾有一段監獄往事。
當年,塔·布克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被安排,做一份制作鐘表的工作。
一開始,他很努力,可令人遺憾的是,他始終制造不出誤差低于1/100秒的精确度。
而這種精确度,在他入獄之前是可以做到的。
後來,他越獄逃往瑞士日内瓦,又做出了誤差低于1/100秒的精确鐘表。
相同的人,相同的手藝,卻并沒有相同的結果。
對此,塔·布克進行了深刻反思,最終,它把它歸因于制作鐘表的心情:
如果一個鐘表匠的心情,處于不滿和憤怒的情緒當中,他是無法圓滿完成,鐘表所需的1200道精密工序的;
如果一個鐘表匠的心情,處于對抗和憎恨的情緒當中,他是無法精确磨锉出,鐘表所需的254個局部零件的。
這是塔·布克作出的心情推論,也是他對後人的告誡。
古人曾說:“凡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人在心情平靜的狀态下,很容易産生愉悅的情緒,而精神愉悅了,才能享受做事的樂趣,迸發出靈感。
正如《靜下來,一切都會好》的作者陶尚芸所言:“做事的效率與心情成正比,心情處理不好,做事的效率也會大打折扣。”
心情愉悅了,才會樂在其中,達到平時難以觸及的高度。
做事之前先靜心,隻有保持心情的穩定,才能凝神聚氣,發揮出自己最佳的水準。
遇事先修心,心靜才能平和應對
《誡子書》有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無論生活還是事業,我們都需要靜下自己的心,讓心靈駐足于甯靜的一角,反思過去,規劃未來。
以下三點,希望可在如何靜心上,為你帶來一絲啟發。
1、放慢生活節奏,減去心靈包袱
凡事不可急于求成,一味地追求速度,隻會流于表面功夫,草草了事。
長此以往,技能無法提升,反而浪費了更多的心力和時間,背離初衷,得不償失。
在忙碌的間隙,放慢呼吸,感受一下身體,眺望窗外,看一看風景。
哪怕是走兩步,伸展一下身體,也能讓匆忙的心靈停頓,有片刻的安甯。
有時候,慢就是快,看似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實際上是戒除了浮躁,夯實了基礎,積蓄了騰飛的能量。
2、削減奢侈欲望,減去多餘部分
有人曾向雕塑大師羅丹詢問:“如何做出成功的雕塑作品?”
大師回答說:“減去多餘部分。”
人生也是如此,聰明的人都懂得為自己的生活做減法。
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沒有删減,一味往自己身上增加負擔,就如同鳥兒的翅膀被綁上黃金,難以高飛。
人生就如同釀酒,隻有取其最重要的東西,味道才會随着歲月的增長,而變得香醇。
審視自己,在做的事情哪些與目标無關,就果斷去除,把精力都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學會減去無關的欲望,堅守最初的本心,人生才會更有意義。
3、遇事不鑽牛角尖,學會順其自然
俗語常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為人處世,如果太過較真,就會進入死胡同,盯着缺點不放手,為自己徒增煩惱。
有時候,生活就是說不清、道不明,沒有絕對的真理。
在遇到難以解決的事情時,不妨寬松一點,讓它随着時間的流逝慢慢淡化。
比如别人不相信你,沒必要為了證明自己清白,就做出違背本心的事情。
正确的做法是随他去,隻管做好自己的事,其他的,時間自然會給出答案。
▼
有位哲學家說:“在人生的旅途上,别忘了駐足片刻,欣賞路邊綻放的玫瑰。”
生活就像彩虹,總有無數多彩而又絢麗的風光。
讓前進的腳步慢下來,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才能有機會和餘力,去欣賞路邊的風景。
人到中年,靜下來,一切都會好。
希望你我,都能在繁雜的日子裡,有一顆甯靜的心,即使忙碌,也仍從容。
作者 | 詩漫·離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