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建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全會關于建構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論述,為佛山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及繼續弘揚企業家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佛山八大市屬企業集團成立近兩年來,全市強化國資國企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在産業布局、結構調整、規模實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進步,但與省内先進城市相比仍有差距。目前,推動我市國資國企高品質發展,既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踐行必須堅持把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的迫切需要,更是目前我市高品質推進制造業當家的應有之義。
佛山綜合保稅區效果圖。/資料圖
面對國資國企改革的進一步全面深化,調研發現我市國資國企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如下:一是國企産業創新引導力不足,“先導性”産業的定位亟待提升。長期以來,我市大部分國資主要集中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領域,主要以單一的服務民生為主,而與廣州、深圳等城市的國資國企堅持民生保障與産業發展并重,并在新興産業和前沿領域超前布局相比,我市國資國企在新興産業的引領輻射作用和大規模資源整合協調能力偏低。二是地方公益型國有企業“自我造血”功能偏弱。受近年來國内外經濟大幅波動并疊加三年疫情防控的影響,我市各級政府财政支出壓力漸增,導緻對本地公益型國企的支援力度有所減弱。三是國資預算權經營權分離後監管再顯“多龍治水”,地方國資國企保值增值待加強。自中央全面推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制度以來,我市各級政府紛紛把地方國資納入當地财政部門全年公共預算管理,有助于财政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實作公共預算目标,但也導緻國企監管“多龍治水”的局面再次顯現,影響了我市國資的保值增值。四是存在國資監管與企業管理邊界混淆,監管架構有待進一步重塑優化。基于我市國資監管機構的工作職能,進一步明晰市國資監管與國企管理邊界,需對目前我市國資國企監管架構做系統性優化調整。
立足國資國企“分類改革、管好資本”的時代主題,進一步深化我市國資國企改革需要從以下方面發力:一是強化我市國資國企“三性”戰略定位,提升産業創新引領力。以“擇需、擇重、擇優”為原則,優化創新産業項目遴選與引進方式方法,聯合國内外一流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産業項目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的可行性研究評估,確定我市重點産業項目各項工作精準高效、合理規範。二是支援公益型國企積極探索綜合化經營模式,積極推動具有商業應用場景的公益型國企向産業投資集團轉型,搭建集公益性主業、産業投融資和資産管理營運于一體的綜合性産業投資集團架構,并積極探索拓展“上市公司+”模式。三是強化地方國資監管部門戰略布局與預算統籌,建議由市國資委建立獨立賬本,全面掌握我市經營性國有資本收支及資産負債情況,先行探索獨立于公共預算之外的國資經營預算,分層分類合理設定國資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比例,淡化處理國企與财政的資金聯系。四是健全完善“監管層—出資層—營運層”三層國資管理體系,要充分發揮佛山地方國資投資營運公司和大型産業控股集團的出資人代表作用,通過控股股東地位控制經營性實體企業董事會,嚴格按照公司章程所規定的股東權利和法定程式向企業推薦董事,參與高管人員選聘。對營利性國企高管要健全市場化選聘和市場化薪酬激勵制度,不斷提升我市國企崗位吸引力和競争力。
(文字|楊書群,作者系佛山市委黨校佛山社會經濟發展研究所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