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雄黃
【拼音名】Xiónɡ Huánɡ
【英文名】REALGAR
【别名】明雄黃、黃金石、石黃
【來源】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采挖後,除去雜質。或由低品位礦石浮選生産的精礦粉。
【形态】單斜晶系。晶體柱狀,晶面上有縱行條紋,大多成緻密塊狀或粒狀集合體。顔色為橘紅色,少數為暗紅色。條痕淡橘紅色。晶面具金剛光澤,斷面呈樹脂光澤。半透明。解理較完全。斷口貝殼狀。硬度1.5~2.0。比重3.4~3.6。性脆。受光的作用,久則變為談橘紅色粉末。産于低溫熱液礦脈内,溫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常與雄黃、輝銻礦等共生。
【分布】産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等地。
【性狀】為不規則的坎狀,大小不一。全體呈深紅色或橘紅色,表面常覆有橙黃色粉末。體重,質松易碎,斷面粗糙,紅色,明亮。微有特異的臭氣。其中顔色鮮豔、半透明、有光澤者習稱"明雄"、"雄精"或"腰黃"。以色紅、塊大、質松、無石性者為佳。不溶于水及鹽酸;可溶于硝酸,溶液成黃色;溶于氫氧化鈉溶液中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紅紫色液體,并生黃白色煙,有強烈的蒜臭氣;冷卻後熔融物凝成紅紫色固體,質純者凝成橘紅色固體。雌黃與雄黃的性狀比較相似,但雌黃為黃色,雄黃則呈紅色或橘紅色,可以差別。
【炮制】碾成極細粉。殘水飛,晾幹。《綱目》:"(雄黃)用米醋入蘿蔔汁煮幹用良。"
【性味】辛苦,溫,有毒。
①《本經》:"味苦,平寒。"
②《别錄》:"甘,大溫,有毒。"
③《藥性論》:"味辛。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微毒。"
【歸經】入心、肝、胃經。
①《綱目》:"入肝經氣分。"
②《本草經疏》:"入足陽明經。"
③《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
【功效】燥濕,祛風,殺蟲,解毒。治疥癬,秃瘡,癰疽,走馬牙疳,纏腰蛇丹,破傷風,蛇蟲蟹傷,腋臭,臁瘡,哮喘,喉痹,驚痫,痔瘘。
①《本經》:"主寒熱,鼠瘘,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②《别錄》:"療疥蟲,匿瘡,目痛,鼻中息肉及絕筋破骨。百節中大風,積聚,癖氣,中惡腹痛,殺諸蛇虺毒,解藜蘆毒。"
③《日華子本草》:"治疥癬,風邪,癫痫,岚瘴,一切蛇蟲犬獸咬傷。"
④王好古:"搜肝氣,瀉肝風,消涎積。"
⑤《綱目》:"治瘧疾寒熱,伏暑洩痢,酒飲成癖,驚痫,頭風眩暈,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
⑥《本草正》:"治癰疽腐肉,并鼠痿,疽、痔等毒。" (雄黃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外用:研末撒、調敷或燒煙熏。内服:入丸、散,1~4分。
【注意】陰虧血虛及孕婦忌服。《本草通玄》:"血虛大忌用之。"
【附方】①治瘑疥:雄黃一兩,黃連二兩,松脂三兩,發灰如彈丸。四物熔豬膏與松脂合,熱搗,以薄瘡上。(《補缺肘後方》)
②治癬:雄黃粉,大酢和。先以新布拭之,令癬傷,敷之。(《千金翼方》)
③治遍身蟲疥蟲癬:雄黃、蛇床子各等分,俱研細,水銀減半。以豬油和搗勻,入水銀再研,以不見星為度。早晚以湯洗淨,搽藥。(《姜月峰家傳方》)
④治白秃頭瘡:雄黃、豬膽汁。和敷之。(《聖濟總錄》)
⑤治癰疽壞爛及諸瘡發毒:雄黃五錢,滑石倍用。上為末,洗後摻瘡上,外用綿子覆寫相護。凡洗後破爛者,用此貼之。(《世醫得效方》生肉神異膏)
⑥治對口疼痛:雄黃一錢,吳茱萸一兩。為末,香油熬熟調搽。(《經驗廣集》雄吳散)
⑦治疔腫:針刺四邊及中心,塗雄黃末。(《千金方》)
⑧治走馬牙府,臭爛出血:雄黃豆大七粒。每粒以淮棗去核包之,鐵線串于燈上燒化為末。每以少許摻之,去涎,以愈為度。(《全幼心鑒》)
⑨治蛇纏瘡:雄黃為末,醋調徐,仍用酒服。凡為蛇傷及蜂虿、蜈蚣、毒蟲、颠犬所傷,皆可用。(《世醫得效方》)
⑩治破傷風:雄黃一錢,防風二錢,草烏一錢。上為細末,每服-字,溫酒調下。裡和至愈可服,裡不和不可服。(《素同病機保命集》發表雄黃散)
【論述】①《綱目》:"雄黃,乃治瘡殺毒要藥也,而入肝經氣分,故肝風,肝氣,驚痫,痰涎頭痛眩暈,暑瘧洩痢,積聚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為水。而方士乃煉治服餌,神異其說,被其毒者多矣。"
②《本草經疏》:"雄黃,味苦平,氣寒有毒,《别錄》加甘、大溫,甄權言辛、大毒,察其功用,應是辛苦溫之藥,而甘則非也。其主寒熱,鼠瘘,惡瘡,疽痔,死肌,疥蟲,匿瘡諸證,皆濕熱留滞肌肉所緻,久則浸淫而生蟲,此藥苦辛,能燥濕殺蟲,故為瘡家要藥。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氣結也,癖氣者,大腸積滞也,筋骨斷絕者,氣血不續也,辛能散結滞,溫能通行氣血,辛溫相合而殺蟲,故能搜剔百節中大風積聚也。雄黃性熱有毒,外用亦見其所長,内服難免其無害,凡在服餌,中病乃已,毋盡劑也。"
以上内容摘自網絡,謹對原作者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