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井下石”是從“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這句話簡化而成的。語見唐•韓愈《韓昌黎文集•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柳宗元字子厚,死于公元819年。韓愈在《墓志銘》中,贊歎柳宗元生前情願以自己被派往的柳州與劉禹錫被派往播州相對換這件事,同時對社會上的爾虞我詐現象進行了抨擊。韓愈說:“士窮方見節義。然而現在有些人,他們平時和睦相處,無不以肺腑之言相告,甚至可以涕泣誓死,使人不能不信以為真。可是一旦有了像毛發那樣的微小利害沖突,就會翻臉不認人。你掉進井裡,他不但不去拉一把,反而會向下擠你,甚至向井裡扔石頭。對于這種禽獸都做不出來的事,而自己卻自以為得計。
聽到柳宗元主動上書情願把好的地方換給劉禹錫這樣的高尚風格這種事,也就該知道什麼叫慚愧了。”這是韓愈憤世嫉俗之詞,揭露了當時仕途傾軋之事。
後以“落井下石”形容為人品質惡劣,幸災樂禍,乘人之危的醜惡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