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S7自去年11月底上市,曾因“産能問題”傳遞寥寥。而後新款于今年4月“重裝上市”,調整了價格配置,并且号稱解決了“産能問題”。剛上市時的表現也不錯,4月、5月的銷量都超過了5000輛。然而好景不長,智界S7 6月的銷量出現腰斬,滑落到了2306輛。對于智界S7的表現,甚至連餘承東也罕見地在直播中承認:賣得并不好。這說明智界S7真的是銷量遇阻了,而不能再歸咎于産能或其他因素。
作為反差極大的對比,同為鴻蒙智行下的“界字輩”,問界在6月份月銷達到了43146輛,零頭都比智界高。問界旗下賣得最少的問界M5,銷量也達到6796輛,是智界S7的近3倍。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坊間的觀點與分析:都不是主要原因
關于這個問題,坊間已有多種解讀。例如餘總自己就說,是營銷沒做好,品牌沒做起來。也有說法,認為是銷售管道的問題,總代理中郵可能有變化,甚至可能改直銷為經銷商模式,奇瑞的經銷商可能參與銷售等等。還有“挖得更深”的,認為奇瑞比賽力斯強反而成了罪魁禍首。即由于當初賽力斯的弱勢,是以從産品開發到品牌營銷再到終端銷售,全部交給華為。是以讓問界成了“純純的華為車”。而奇瑞因為不可能像賽力斯那樣“躺平”,各種“積極參與”反而形成某種掣肘,影響了智界的表現。
真的是這樣嗎?例如營銷。誠然,智界誕生晚于問界,知名度上肯定要打一些折扣。但以華為的影響力和餘承東的營銷能力,這個差别即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舉個反例:比智界更晚誕生、還沒有車型上市的享界,目前獲得的盲訂訂單量已相當于智界S7 6月銷量的二十多倍。享界的知名度,不至于比智界還高吧?
至于銷售,内部紛争或許真有,但直銷模式在問界做得那麼成功,怎麼可能到了智界就冰火兩重天呢?真有紛争,恐怕也是因為“賣不好”而引發的。
至于說因為奇瑞強影響了華為的發揮,那更是有點捕風捉影了。例如有說法認為奇瑞将産能優先給了自己的“親兒子”,進而讓智界S7遲遲無法傳遞。真的嗎?去看看奇瑞的純電“親兒子”,這一級别的有銷量四位數的嗎?奇瑞的純電産能,難道隻規劃了(一個月)幾百輛嗎?
退一步講,以上這些原因或許存在,但應該都不是主要原因。那麼主要原因到底在哪兒呢?
智界S7隻有純電,是很重要卻被忽略的原因
鴻蒙智行賣得風生水起,問界銷量節節攀升直至月銷過4萬輛,但有一點很多人忽略了: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增程的銷量。如果說,智界S7是截止目前賣得最好的鴻蒙智行純電車型,你可能覺得“毀三觀”,但很可能這就是事實——問界M7是沒有純電版的,問界M9動辄月銷1.6萬輛+,但6月份的純電銷量也隻不過1860輛(雖然從價格看這個資料已經很了不起)。
純電和增程雖然都劃歸到“新能源”,它們也都注重智駕、智能化等等,但卻是完全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甚至有個現象:但凡擅長增程或插混的廠商,純電、尤其是中高端純電的表現往往都并不亮眼。
最典型如理想。它雄心勃勃推出的首款純電車MEGA已經成為很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即便強如比亞迪,目前算得上熱銷的中高端純電車型也隻有漢一款,并且月銷已經難以破萬。沒錯,那些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比亞迪高端,從仰望到方程豹,哪怕到騰勢D9,都沒有純電或純電版銷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從這個角度看,至少說明不能以問界賣得好智界賣得差就覺得不正常、不合理。
智界S7直面“紅海市場”是更直接的原因
一直以來,純電市場都處在“跑馬圈地”的階段,是以很少呈現出像燃油車市場那樣有着多款車輛産品力雷同、互相針鋒相對的紅海市場。然而智界S7所面對的市場是個例外。
或許是 “都在針對Modle3”吧,不知從何時起,衆多國内廠商開始“不約而同地”開發“中型/中大型純電轎車”這個細分品類。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想通過更大的尺寸、更好的配備來對Model 3形成“降維打擊”。
我們可以簡單來列舉一下。“老一輩兒”的小鵬P7、比亞迪漢、極狐阿爾法S之類就不說了。“新一輩兒”的,除了智界S7以外,最熱門的自然是小米SU7。然後呢?還有極氪007、智己L6、吉利銀河E8、星途星紀元ES、昊鉑GT、紅旗EH7。如果再擴充一下,略微往上的還有阿維塔12、極氪001,往下的則還有哪吒S、零跑C01等等。這還不包括各種打骨折的合資純電,如奔馳EQE、寶馬i3等等,也不包括那些正在預熱、即将上市、吊人胃口的“期貨車型”,例如領克Z10等等。
說了這麼多,仍可能還有遺漏的,比如東風奕派的eπ007、一汽大衆的ID.7 VIZZION……是不是有種“不盤不知道,一盤吓一跳”的感覺?
靈魂拷問:為什麼賣不過小米?
以上的理由恐怕仍難以服衆。很簡單:都是初來乍到,人家小米之前連車都沒造過,卻能一炮而紅,華為的首款中大型純電轎車為何不能一炮而紅?如果智界S7能賣到小米SU7一半的水準,今天的這個話題恐怕也不複存在了。
這是頗有點華為都想搞清楚的“靈魂拷問”了。我們當然也不可能給出足以讓任何人信服的标準答案,隻能嘗試着做一點淺嘗辄止的分析。
最直覺的當然是營銷。真的是一山更有一山高。華為的營銷讓人歎為觀止,但小米的營銷更是讓人五體投地。别的不說,從“官宣造車的吊胃口”,到上市前的“價格預期管理”,再到上市後的“低價入市”、“饑餓營銷”、“權益波動”,小米可謂做到極緻,幾乎沒有一個環節拉胯。反觀智己S7:上市後不能傳遞,半年後被動調整産品和價格,産品政策又不夠拳拳到肉,整場比拼下來可謂高下立現。
從産品看,很難說小米SU7比智界S7強,但它處處切準目标群體的痛點。從“保時米”的設計、年輕運動的定位到三電的各種“刷名額”,再疊加“小米生态”的賦能,很容易引發共鳴。當然還有最關鍵的:配置價格确實卷得像是“賠本賺吆喝”。
例如小米SU7賣得最好的頂配版,不僅價格比智界S7的頂配版低5萬,而且加速更快、續航更長,而且各種新潮配置隻多不少。
對此或許你認為:5萬連20%不到,華為手機相比小米手機的溢價何止20%?的确。但一來,手機與車無法完全類比。二來即便是手機,華為擅長的還是高端機,即MATE 60的使用者肯定不會因為圖便宜去考慮小米14。但中端機呢?結果恐怕就不一樣了吧?智界S7、小米SU7對于華為、小米,就相當于中端機,目标群體對成本效益是很看重的。真正到了高端,華為的威力才顯現出來:令問界M9賣得讓人瞠目結舌,享界S9俘獲超預期的訂單量。
結論
基于以上的分析,智界S7的成績不好确實是有客觀原因的——它一出生就面對的是一個競争最殘酷的市場。然而這并不代表智界S7獲得這樣的成績就理所當然。作為鴻蒙智行的一份子,這個結果無論如何仍是難以讓人滿意的。
還是那句“誅心”的話:小米能做到,華為憑什麼不能?隻是要改變這些,單靠調整銷售管道恐怕遠遠不夠,加大營銷力度也絕非治本之道。或許隻有進一步調整産品政策,更精準地契合目标群體的需求,當然還有更高的成本效益——唯有如此,才能破局。
當然,或許智界的團隊已經在琢磨這事兒了。隻是這種調整是放在推出新款智界S7上,還是放在即将上市的智界R7上,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