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今年4月蔡強正式辭别太保壽險後,時隔三個月,這家老牌壽險公司的新任總經理已經落定。
7月25日,太保壽險釋出公告稱,經第七屆董事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臨時)審議通過,并于2024年7月18日經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核準,李勁松任本公司總經理。同時,潘豔紅不再擔任本公司臨時負責人。
與此同時,太保壽險還釋出公告稱,監管已核準李勁松擔任本公司董事的任職資格,蔡強不再擔任本公司董事職務。今年以來,張衛東、吳俊豪先後不再擔任本公司董事職務。
作為一名太保“老将”,李勁松已在太保服務20餘年,一路見證了太保的成長。在升任太保壽險總經理之前,李勁松為太保壽險副總經理,如今,“轉正”之後,李勁松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下一步,李勁松将如何繼續推行“長航行動”?未來的太保壽險又會有哪些變化?
“老将”升職
談及李勁松,太保壽險内部人士對其的評價就是綜合能力強。
資料顯示,1969年出生的李勁松可以說是一名地道地道的“太保人”,2002年李勁松就加入中國太保,從基層做起,涉及的崗位包括财務、銀保、團政、市場、營運及分支機構負責人、壽險總公司業務負責人等多方面。他曾先後擔任太保壽險四川分公司總經理,太保壽險總公司銀行保險部總經理,太保壽險總公司總經理助理,太保集團公司市場副總監、戰略客戶部總經理等職務。
在李勁松擔任太保壽險四川分公司總經理時,他曾帶領太保壽險四川分公司實作快速發展,有資料顯示,短短三年内,他就将太保壽險四川分公司的個險業務排名從系統内的第26位提升至前10位。
2020年12月,經監管準許,李勁松升任太保壽險副總經理一職。期間,李勁松分管銀保管道和團政管道,尤其是銀保管道,在此期間獲得了快速發展。
資料顯示,2023年太保壽險銀保管道實作規模保費380.69億元,同比增長12.5%,其中,期交新保規模保費90.24億元,同比增長170.2%,銀保管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增長115.6%。而在2021年時,太保壽險銀保管道保費規模為74.57億元。
李勁松此次升任太保壽險總經理已在預料之中。據悉,7月4日,在太保壽險和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底氣》舉行的釋出會暨點映場上,李勁松就以太保壽險拟任總經理的身份出席了活動。如今,升職落地,李勁松成為太保壽險第六任總經理。
深化“長航”
李勁松上任後,行業最關心的當屬太保壽險“長航行動”将如何推行。
據悉,2023年6月30日,“長航行動”一期收官,二期工程于7月1日正式啟動,上任後的李勁松勢必繼續縱深推進太保壽險“長航”轉型計劃。此前,李勁松也親曆了太保壽險的這一重要戰略,并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與推動者。
回看太保壽險“長航”三年,太保壽險發生了巨大變化。從發展模式來看,實作了由人海戰術模式轉為優增優育模式;由内勤推動模式轉為外勤自主經營模式;由産說會的銷售轉為“一對一”的銷售;由手工化經營進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數字化經營。
尤其是在人力隊伍方面,太保壽險通過深化落地“三化五最”職業營銷轉型,建構個人業務“芯”模式,向人才驅動、長期牽引、客戶經營轉型更新。截至2023年底,太保壽險保險營銷員月人均首年規模保費1.28萬元,同比大幅提升了51.8%;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規模保費4.35萬元,同比增長26.6%。
太保壽險“長航行動”的另一個亮點就是銀保的發展。據了解,太保壽險在“長航行動”推出的時候,第二個戰略方向和政策就是多元化管道,其中的第二支柱就是銀保管道,未來,太保壽險不單純隻是個險,而是個險、銀保雙支柱或者說“兩條腿跑步”。
銀保管道是李勁松熟悉的“賽道”,或許未來還将是太保壽險更大的發力點。
直面銀保
當下銀保管道正在經曆“報行合一”的政策影響,未來發展會有壓力和挑戰。
單從太保壽險看,資料顯示,2024年一季度,太保壽險銀保管道規模保費收入123.79億元,其中新保規模保費87.18億元,同比下降21.8%。
不過,這是行業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7月18日招商銀行舉辦的“共建能力·共創價值·共赢未來——2024财富合作夥伴論壇”上,李勁松表示,銀保合作目前存在四大問題:
銀保合作配合度非常高,但融合度還不夠,雙方的合作僅在淺層次的一些實體反應,很難契合到銀行的一些場景。
合作當中更多的是多品類、少整合,場景比較單一。目前銀保市場上大類産品幾乎每家銀行跟保險公司的合作産品,可能都是十多種以上,大類産品的分布,像壽險、養老險等産品,種類非常多,保障産品也不少,但是産品的聚焦度幾乎達到了98%、99%的水準。
重加法輕乘法,每一家保險公司和銀行合作,可能多家公司都是選多家銀行合作,但這麼多合作夥伴之間沒有産生乘數效應,隻有簡單的疊加效應,導緻銀行一旦業務節奏發生調整切換以後,銀保的生産效能或大幅度下降,可能影響到業務的平穩發展和過渡。
跟銀行合作中,保險公司往往隻關注跟零售條線的合作,而忽視了跟對公業務發展的合作。
李勁松認為,從目前銀保雙方的合作來看,還有非常多可增長、可拓展的空間。他對未來的銀保發展也有很多設想,例如,立足客戶需求,從簡單風險向組合風險邁進;從碎片化的産品向客戶全生命周期推進;從顯性需求向潛在需求邁進;從“人”“家”需求向“企”“社”需求邁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