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思想觀瀾|抓改革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實作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人民群衆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加強黨的上司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既有針對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舉措,取得了一系列曆史性、開創性成就,讓人民群衆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帶來的新變化,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實踐充分表明,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援,把蘊藏在基層和群衆中的創造偉力充分激發出來。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面對人民群衆新期待,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實作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務,要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

民之所需,改革所向。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一是要始終堅持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真正了解民情、掌握實情,搞清楚問題是什麼、症結在哪裡。要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經常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幹部群衆表揚和批評都要聽,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二是要堅持目标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着最突出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去改。改革越是往前推進,難度就越大;越是全面深化,攻堅克難、統籌協調的任務就越繁重。隻有把握主要沖突、主要問題、主要症結,才能明晰改革的主攻方向和思路舉措,拿出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切實提升改革的精準性、針對性、實效性。三是要堅持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更加注重系統內建,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把改革的成本降到最低,實作改革效益最大化,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人民支援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隻有充分尊重人民意願,形成廣泛共識,人民才會積極支援改革、踴躍投身改革。”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進改革的主體力量。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隻要有人民支援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回望來時路,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砥砺再出發,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戰勝前進路上諸多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要彙聚廣大人民群衆的智慧力量。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是廣大群衆團結協作的大合唱,要始終堅持頂層設計和群衆探索的有機結合,實作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奔赴。要鼓勵基層群衆大膽試驗,真正把蘊藏于人民群衆中的創造精神激發出來。改革成效要讓人民群衆評判。人民群衆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改革的參與者,他們對改革的感受最直接、觀察最具體、體會最細緻,是改革試卷的評卷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站在人民立場把握和處理好各種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準,使改革符合客觀實際、經得起群衆檢驗。

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内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面對人民群衆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們要始終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凝聚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磅礴力量。

(祝大勇 趙然 作者機關:河北農業大學)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