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業資料統計顯示,中國ICL(第三方醫檢)市場規模超300億,預計将維持較快增長。目前仍以普檢為主,特檢市場占比預計将不斷增加。2021年中國ICL的滲透率僅在個位數,遠低于日本的67%、德國的44%以及美國的35%。
本文試圖以兩家頭部ICL上市公司公開資訊為例,對金域醫學、迪安診斷兩家不同的經營模式作初步比較,供行家參考。
一、檢測跟着人群走,全國布局成為必選,在關鍵名額的實驗室覆寫上,金域有49家迪安43家
金域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創辦的校辦企業廣州醫學院醫學檢驗中心,2003年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成立,曆經14 年完成全國所有省區中心實驗室布局。2017年9月,金域醫學在上交所主機闆上市。
金域2023年報顯示,公司在内地及港澳地區已建立了49家醫學實驗室,并與合作夥伴共建了近 800 家實驗室, 覆寫全國 31 個省區及香港特别行政區。
金域持續建設自有冷鍊物流網絡,自建超 2400 個物流網點,服務網絡延伸至鄉鎮和社群一級,為超過23000家醫療機構提供服務,服務網絡覆寫全國90%以上人口所在區域。同時,依托數字化轉型工作,公司不斷豐富線上服務,已實作對全國超過 44 萬名醫生提供線上服務,并持續進行線上線下服務的深度整合。
迪安診斷創立于1996年,于2011年7月在深交所創業闆上市。以“讓國人平等地分享健康”為使命,公司積極布局産業生态鍊,業務涵蓋醫學診斷服務、診斷技術研發、診斷産品生産及營銷、CRO、司法鑒定、健康管理、冷鍊物流等領域。
迪安2023年報顯示,作為國内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公司在全國布局了 43 家連鎖化實驗室,服務網絡覆寫全國 90%以上人口所在區域,為超過22,000家醫療機構,提供4,000餘項醫學檢測項目。截至目前,迪安已形成 “1 家總部實驗室+4 家大區中心實驗室+38 家省市旗艦實驗室+70 家精準中心+700 家合作實驗室” 的全國多中心多層級深覆寫的 ICL 網絡布局,同時迪安在越南胡志明市籌建中國首家出海的 ICL 實驗室,邁出在全球範圍内尋找更多業務機會的第一步。
迪安産品經銷網絡在全國覆寫了16個省市,擁有分子診斷、病理診斷、質譜診斷三大自有産品線,代理産品覆寫羅氏診斷、希森美康、法國梅裡埃等國内外品牌産品超1300種,終端客戶超4000家。
作為生物醫學前置的醫學檢驗檢測服務,服務觸角與便利性至關重要。不難看出,作為ICL行業領跑者的金域與迪安,成立時間相差不大,曆經30年發展,在核心的實驗室建設上,金域以6家的優勢稍微領先。而作為“神經末梢”的終端服務,金域合作醫療機構超23000家、迪安合作醫療機構超22000家。
二、檢測供給端上,金域迪安皆有發力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篩檢,但仍結合自身優勢側重不同學科
2023年報告期内,金域累計完成新項目開發 412 項。其中 MetaCAP、遺傳病全基因組測序、過敏原組分檢測、實體瘤甲基化測序、質譜氨基酸譜等創新性項目持續引領行業技術發展。公司還整合多技術平台優勢,推出近20個多學科融合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生長發育疾病、兒童血液惡性良性腫瘤疾病、兒童神經疾病等多學科融合整體解決方案,開發出tNGS+微生物形态學、MetaCAP+病理等多技術平台聯合檢測服務,為臨床提供多技術平台整合報告。
2023年,金域醫學中心實驗室的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篩查檢測項目收檢樣本量為1000萬,達到新高;惡性良性腫瘤分子診斷項目的收檢樣本量超 14萬例,其中惡性良性腫瘤NGS檢測項目大于7萬例,在業内處于領先地位。
2023年報告期内,迪安聚焦頭部三級醫院的業務突破,做厚客戶界面。報告期,新增三級醫院客戶數238 家,三級醫院收入占比提升至32.8%;迪安特色學科産品增速顯著,感染性疾病項目同比增長142% ,神經免疫項目同比增長102%,血液病項目同比增長69%。報告期新開流式、ddPCR、NGS等164個項目,推出獨家項目髓系惡性良性腫瘤 NGS-MRD,實作與全國血液病 TOP5 醫院的合作;完善惡性良性腫瘤檢測産品線及癌種覆寫,提供檢測項目超過180項,報告期檢測量超過26萬份;覆寫了所有高發癌種、以甲基化及新型蛋白标記物檢測技術為核心的早篩産品體系,報告期為超過20萬人群提供惡性良性腫瘤早篩服務。
由上,因為雙方在年報中的側重點表述以及統計範圍與标準存在客觀差異,無法直接進行所有實際年檢測量的橫向比較。但雙方各自發揮特色檢測的意圖,仍然表露無遺,而且惡性良性腫瘤檢測及早篩服務已經成為發力重點。
三、檢測服務毛利率高于貿易,金域與迪安創始人一開始選擇的路徑就不同,後續的轉型成本很高
2023報告期,金域實作營業收入85.39億元元,同比減少44.82%,實作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43億元,同比減少86.53%。2023報告期,迪安實作營業收入134.08 億元,同比下降 33.89%;實作歸母淨利潤3.07億元,同比下降 78.56%;實作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2.95億元,同比下降81.90%。
2020-2023年四年長周期看,金域醫學營收/歸屬淨利潤分别為82.44億/15.1億、119.4億/22.2億、154.8億/27.55億、85.4億/6.434億,淨利潤率19.09%、19.79%、18.38%、7.46%;對應迪安營收/歸屬淨利潤分别為106.5億/8.029億、130.8億/11.63億、202.8億/14.34億、134.1億/3.075億,淨利潤率10.05%、11.34%、9.18%、4.34%。
不難發現,金域連續4年的淨利潤率,都較大幅度領先迪安。這其中,除了管理成本等财務因素外,還有沒有其他直接原因呢?答案隐藏在兩家公司選擇的經營模式不同,金域屬于“純服務”而迪安選擇“服務+貿易”,那麼這兩種模式的優劣又在哪裡呢?
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著名的《未選擇的路》詩曰:“我将輕聲歎息将往事回顧: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迹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021年-2023年,金域醫學檢測服務占營收比例依次為94.65%、93.88%、90.47%,服務領域毛利率依次為47.2%、42.94%、35.53%,服務業務占利潤的比例則為94.45%、93.46%、88.12%。
而對于迪安來說,其營收主要來自商業(貿易)。2021年-2023年,迪安診斷商業闆塊占主營收入比例依次為59.55%、60.32%、67.76%,商業闆塊毛利率依次為26.81%、41.95%、24.52%,商業闆塊占利潤的比例則為41.09%、68.09%、53.11%。
近三年ICL行業的檢測服務毛利率,實際上是要高于貿易的。由于金域收入基本都來自高毛利率的檢測服務,其作為上市公司整體的毛利率同期比較,也要高于迪安。2021年-2024年1季度三年一期資料看,金域(迪安)的公司毛利率分别為47.29%(38.26%)、43.13%(37.16%)、36.48%(31.29%)、32.09%(25.53%),金域公司毛利率一直壓着迪安超過5個百分點。
近三年(2021-2023)檢測服務收入分别為113億元、145.3億元、77.26億元,分别超出迪安82%、18.8%以及59%,後者想要短期追趕甚至超越,有相當的難度。
迪安難道不想多做一些毛利率高的檢測服務?這其中的成因很複雜,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曆史形成的能力積累、路徑依賴,以及轉型成本。翻看迪安當年上市招股書就會發現,其業務分為“醫學診斷服務外包”以及“體外診斷産品代理”兩個部分,後者具體内容是指其“與上海羅氏等國内外領先醫學診斷産品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由本公司在部分區域内代理銷售或租賃檢驗儀器,以及銷售試劑耗材和提供技術支援服務”。
彼時,迪安是上海羅氏在浙江地區多年的代理商,迪安下屬各實驗室在儀器和試劑方面較多地選用上海羅氏的産品。迪安IPO前一年(2010年),其代理上海羅氏(羅氏制藥)産品的收入分别達到1.3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38.97%。與此同時,2010年迪安在醫學診斷服務外包業務中,使用上海羅氏産品所産生的收入為4515萬元,占營業收入的13.16%。
迪安從上市開始,就高度依賴上海羅氏的産品和服務,來自上海羅氏的收入貢獻總營收的一半。迪安實控人陳海斌的履曆顯示,其1996年至2001年一直從事醫療器械代理業務;2001年9月創辦了迪安有限。2023年報顯示,迪安代理産品覆寫羅氏診斷、希森美康、法國梅裡埃等國内外品牌産品超1300種,終端客戶超4000家。
而金域當年招股書顯示,其12名發起人股東中的3名自然人,包括現任金域實控人梁耀銘、彼時的董事嚴婷、曾湛文,從事的是金域前身廣州醫學院科技實驗廠的管理與技術,如梁耀銘1990年至1999 年任該廠廠長,嚴婷1994 年至1999 年任該廠技術員,曾湛文1993年至2001年任該廠病理技術人員。
2017年金域IPO招股書在行業競争格局章節顯示,“目前本公司無論在營業規模、連鎖實驗室數量、服務客戶數量、市場服務網絡等各個方面均處于細分市場第一,占第三方醫學實驗室行業市場佔有率30%以上”,列示的表格顯示,金域ICL市場佔有率領先迪安4個百分點,幾乎達到第二名迪安與第三名艾迪康的合并市場佔有率(35%)。時至今日,ICL檢測服務的市場佔有率排名“濤聲依舊”,金域第一,仍是第二名迪安以及第三名艾迪康的總和。
四、未來發展都在數字化,年報中的“數字化”金域48次迪安33次,醫檢行業的基礎性價值值得深思
金域迪安兩種模式的優劣,相信不同行業的人,從不同角度有各自的看法。但就資本市場表現來看,截至2024年7月23日,金域總市值129億元(迪安76.48億元),金域股息率3.16%、派現融資比341.5%(迪安股息率0.49%、派現融資比17.25%)。對于普通投資者,市值高低以及分紅多寡,無疑是他們最好感受和區分金域與迪安内在價值的“資本溫度”。
誠然,受宏觀面、政策面、資金面、情緒面等各種因素影響,ICL行業由于衆所周知的公共衛生事件後遺症影響,包括金域與迪安在内的行業上市公司,目前都要承受應收款高企以及化解的壓力。如其他行業一樣,金域與迪安兩家公司如何因應經濟深度轉型、把握銀發經濟機遇、推進數字化轉型、保持持續健康發展,仍然是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目前醫檢服務行業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行業需要在轉型中深刻 融入“醫檢+AI”理念,通過生物技術與新一代資訊技術的融合創新,實作行業的轉型更新,提升服務體驗和生産效率,并創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金域董事長梁耀銘在2023年報緻辭中指,“我們推進數字化轉型,并以AI技術為引擎,全力建構共創共享共赢的産業生态,在數智化轉型的征途上邁出了更加堅實有力的步伐”,金域2023年報共出現48次“數字化”關鍵詞:如通過 24 小時無間斷客服、極速電子報告單等功能提升客戶線上體驗及滿意度,創新推出數字化臨床服務産品,為臨床客戶提供輔助診斷的增值服務,同時首次在數字化及病理領域參與國家标準起草工作。目前金域正在深入推進“醫檢4.0”數字化轉型戰略,已經建立了超過150人的專業數字化團隊。
目前,金域正圍繞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知識圖譜及多模态多組學等三大技術能力,重點攻關醫檢 AI 大模型建設。對内,金域大模型将充當“AI 實驗室管家”的角色,整合現有的資訊化、數字化與智能化應用,以智能體的方式革新内部服務及應用組織方式,将 AI 技術沉澱到業務流程中,實作以資料為驅動的降本增效;對外,金域大模型将充當 “AI 醫檢咨詢師”的角色,充分利用目前大語言模型的了解與對話能力,結合金域自身的醫檢專業知識積澱,為醫生及患者提供更貼心的差異化定制服務,進而提升工作效率和改善客戶體驗。
迪安董事長陳海斌在2023年報中表示,迪安已與華為雲簽署數字化診療全面合作協定,并釋出了X-MedExplorer臨床科研大資料平台,2024年期待通過“數智化”賦能,沿着“數字化組織、 數字化産品、數字化營銷和數字化傳遞”四大方向努力。迪安年報出現“數字化”關鍵詞共計33次。
科技賦能,健康至上。與其他很多行業不一樣,人類對生命科技的終極追求,“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大政方針,以及醫學檢驗在這一大政方針中的基礎性價值,才是大家要深思的。至于單個企業,則是其核心競争力的持續展現,以及對于人工智能和資料開發應用的前瞻布局。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行業老大的金域,似乎已先下一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