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灤博物館
以下文章來源于唐山風物 ,作者李貴祥
唐山風物.
歲月留痕
筆者藏有一本1976年唐山震後初期的圖檔集。此圖檔集用8開圖畫紙裝訂成冊,封面正中位置用毛筆書“地震”兩個大字,下面附注“一九七六年九月廿九日攝于開灤煤礦——林西”。全集共9頁,每頁貼4寸圖檔9張,合計共有圖檔81張。
這本圖檔集是筆者多年前在尚座古玩市場購得的。賣家是一位老先生,北京人,說話京腔京韻,與我有20餘年交情。他得到有關唐山的曆史資料,都要拿到唐山來,讓我看第一眼。我得到關于北京的資料時,也盡可能轉讓給他。他說這個東西應該是北京的某家新聞機關拍攝的,是原始圖檔。
林西在唐山市東部,距離市區約35公裡,當時屬東礦區管轄。因離震中心有一段距離,破壞程度相比市區小了很多。
從圖檔可以明顯看到,那些結構好的主要工業建築,基本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如洗煤廠的皮帶走廊、林西礦的人行天橋、開灤電廠的大煙囪和涼水塔等。一般的廠房、工廠中的房間則受損嚴重。
地震的重創沒有壓垮唐山人民,從這些圖檔上可以看出,大煙囪在冒煙,火車頭也生火冒煙了,礦區的生産正逐漸恢複。
全冊81張圖檔,基本都是林西礦和開灤電廠廠區的震後情況,不見居民區圖檔。從這裡可以看出,拍攝者的關注點在開灤。
其中的一張圖檔經筆者仔細辨識,以及咨詢林西礦朋友,得知拍攝的是林西礦正(南)門。它西側的3層小樓是林西礦女職工宿舍。這張圖檔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的時代氣息。
圖檔集中,有6張圖檔特别值得關注。
圖檔顯示,七八個人在廠區轉來轉去,好像在檢查什麼、研究什麼,一個年輕人還拿着筆記本,随時準備記錄。
背着的背包以及匆忙的狀态看,他們應該是外地人。
筆者查閱《開灤史鑒》得知,1976年8月初,原煤炭部在北京的防震帳篷裡召開了恢複開灤煤礦設計會戰第一次會議,部署煤炭系統有關設計院所迅速派出設計小分隊奔赴唐山,參加開灤煤礦恢複生産設計會戰。
這些援建開灤的設計機關有:兖州煤礦設計研究院、邯鄲煤礦設計研究院、重慶煤礦設計研究院、陝西省煤礦設計研究院、遼甯省煤礦設計研究院、湖北省煤礦設計院、山西省煤礦設計院和平頂山選煤設計研究所等8家煤礦設計院所。
這些設計院所先後派來850多位設計骨幹人員,會師開灤煤礦。分别承擔了唐家莊礦、範各莊礦、馬家溝礦、荊各莊礦、唐山礦、趙各莊礦、建材廠、林西礦的工業設計以及各礦洗煤廠的設計工作。
此後,根據恢複工程需要,全國其他系統和河北省有關設計機關,也來到開灤煤礦參加恢複設計工作。
以上這些設計機關與上海市援建設計機關一起,進行了一場大陸煤炭工業建設史上,規模空前的設計大會戰。
8月下旬,原煤炭部召開第二次開灤煤礦恢複生産設計會議,提出了“調查、鑒定、規劃、設計”的援建設計工作部署。
1977年3月初,原煤炭部召開了恢複開灤煤礦設計會戰第三次會議,提出了當年6月底,完成全部援建設計任務的奮鬥目标。
由于各院所的高度重視和參戰設計人員不分晝夜的辛勤工作,到6月底,全部按要求提前或按時完成了援建設計項目,滿足了加快恢複開灤煤礦的需要。
圖檔上面的這幾位,很可能就是來唐山援建開灤煤礦恢複建設,在現場做初步設計勘查的工程設計人員。
時光荏苒,歲月流逝。
圖檔上的那些中年人應該早已離開工作崗位了。
雖然經過多方查詢,筆者至今仍不知道這本圖檔集的拍攝者是誰,也不知道圖檔中那些人來自哪裡,這對于收藏愛好者來說,多少有些遺憾。
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人民艱苦奮鬥,在地震廢墟上重建了美好家園。(文/李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