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孝宗為什麼甯可矯诏,也要給嶽飛平反?原因很現實

在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的夏日,新即位的宋孝宗趙睿面臨着一個重大抉擇。他的父親、太上皇宋高宗尚在人世,而朝野上下仍籠罩在秦桧專權的陰霾之中。然而,年輕的皇帝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以宋高宗的名義釋出诏書,為蒙冤十二載的嶽飛平反。這一舉動不僅冒着觸怒太上皇的風險,更是向朝廷内外釋放出強烈的政治信号。嶽飛的平反絕非僅僅出于對忠臣的同情,背後還隐藏着宋孝宗的深遠謀劃。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位新君如此堅決地為嶽飛昭雪冤屈?這背後又蘊藏着怎樣的政治智慧?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曆史真相。

宋孝宗為什麼甯可矯诏,也要給嶽飛平反?原因很現實

亂世之秋:南宋危局與新君登基

南宋建立之初,朝廷上下彌漫着一股緊張氛圍。金兵的鐵蹄曾踏破汴京城牆,擄走了徽欽二帝。

這場浩劫讓南宋統治者始終心有餘悸,對北方金國既懼又恨。南宋偏安江南,雖然暫時避免了亡國之禍,但國力大損,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在這種局勢下,主戰派與主和派的沖突日益激化。以嶽飛為代表的主戰派主張收複中原,恢複大宋江山。而以秦桧為首的主和派則認為應當求和保國,休養生息。

兩派争執不下,朝廷内部沖突重重。宋高宗趙構在位期間,态度搖擺不定,時而支援主戰,時而傾向求和。這種反複無常的政策讓朝廷上下無所适從。

秦桧專權時期,朝廷内部的政治氛圍更是令人窒息。秦桧作為宰相,大權在握,排除異己。他不僅打壓主戰派,還借機鏟除政敵,朝中充斥着猜忌與恐懼。

嶽飛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陷害入獄的。這位抗金名将被秦桧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震驚朝野。嶽飛的冤案成為南宋政壇的一道傷疤,也成為後人評判宋高宗的重要依據。

就在這種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年輕的趙瑗被立為太子。作為宋高宗的第九子,趙瑗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才智。

他博覽群書,熟悉典章制度,對國家大事也頗有見地。在太子時期,趙瑗就對朝政頗有關注,對金國的态度也更加堅定。

1161年,金國皇帝完顔亮發動了著名的海陵南侵。這次軍事行動給南宋帶來了巨大的危機,但也暴露出金國内部的問題。當時還是太子的趙瑗,态度非常堅決,主張領兵與金軍決戰。

這種态度顯示出他與父親宋高宗的不同。高宗多年來奉行和平政策,而趙瑗則更傾向于強硬路線。這種差異為日後的政治變革埋下了伏筆。

1162年五月,宋高宗退位,趙瑗即位,是為宋孝宗。新君登基,朝野上下都在猜測他會采取什麼樣的政策。畢竟,宋高宗作為太上皇仍在世,秦桧的勢力也未完全消退。

宋孝宗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局面。他既要應對來自金國的威脅,又要平衡朝中各方勢力。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确立自己的統治權威,擺脫太上皇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宋孝宗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以宋高宗的名義釋出诏書,為嶽飛平反。這一舉動不僅是對冤案的糾正,更是宋孝宗向朝野内外釋放的一個強烈信号。

它表明了新君的政治立場,也預示着南宋政局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化。嶽飛的平反,成為了宋孝宗登基後的第一個重大政治行動,也為他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北伐強音:新君誓雪嶽飛冤屈

宋孝宗登基後的第一個重大決策,就像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在朝野上下激起了巨大的漣漪。這個決定就是為嶽飛平反。

當時的南宋朝廷,還籠罩在秦桧專權的陰影之下。嶽飛的冤案成為了一個無法回避的政治難題。

宋孝宗深知,要想樹立自己的權威,就必須拿出一些實際行動來。而平反嶽飛,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這不僅可以昭示天下他的公正之心,更能向朝野内外傳達一個明确的信号:新皇帝要改變過去的政策了。宋孝宗選擇在即位兩個月後的七月,以宋高宗的名義釋出诏書,為嶽飛平反。

這份诏書不僅追複了嶽飛的官職,還下令以禮改葬。這一舉動立刻在朝野引起了軒然大波。

支援嶽飛的人歡欣鼓舞,認為朝廷終于有了明君。而秦桧的舊部則人心惶惶,生怕新皇帝秋後算賬。

其實,宋孝宗平反嶽飛的用意遠不止于此。他是在向全天下宣告:我要北伐!要知道,在南宋的政治語境中,對嶽飛的态度就是對金國政策的風向标。

平反嶽飛,就等于否定了秦桧主導的和議政策。這一決定的背後,是宋孝宗對國家大局的深思熟慮。

在宋孝宗即位的前一年,也就是1161年,金國皇帝完顔亮發動了曆史上著名的海陵南侵。這是金國最後一次對南宋的大規模用兵。

雖然這次南侵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給南宋朝野上下都敲響了警鐘。當時還是太子的宋孝宗,就表現出了非常堅決的态度,主張領兵與金軍決戰。

這種态度與其父親宋高宗形成鮮明對比。宋高宗多年來一直奉行和平政策,而宋孝宗則更傾向于強硬路線。

海陵南侵之後,金國内部沖突激化,完顔亮被殺,國力開始衰退。宋孝宗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南宋反攻的好機會。

是以,在即位後短短一年,他就發動了著名的隆興北伐。而在北伐之前,平反嶽飛就是一個重要的鋪墊。

通過這一舉動,宋孝宗向全天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要效仿嶽飛,收複失地,重振山河。這無疑極大地鼓舞了軍心士氣。

但是,宋孝宗的這一決定也面臨着巨大的風險。要知道,當時宋高宗還健在,作為太上皇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而嶽飛案又是在宋高宗在位時發生的,平反嶽飛無異于否定宋高宗的決策。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引起太上皇的不滿。

更何況,秦桧雖然已經去世,但他生前與宋高宗關系匪淺。平反嶽飛,就是在打秦桧的臉,也可能會觸怒宋高宗。

但是,宋孝宗還是毅然決然地這麼做了。他采取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以宋高宗的名義釋出诏書。

這樣既給了宋高宗面子,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種做法,充分展現了宋孝宗的政治智慧。

宋孝宗的這一決定,不僅僅是為了平反一個忠臣,更是在向全天下宣示自己的政治立場。他要借嶽飛之名,重振國威,改變南宋偏安江南的局面。

這個決定,标志着南宋政局的一個重大轉折。它預示着,一個新的時代即将到來。

在嶽飛平反之後,宋孝宗又陸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北伐做準備。他重用主戰派官員,整頓軍隊,積蓄國力。

這些舉動都在向世人表明:南宋不再是那個隻求苟安的南宋了,一個強勢的新君正在崛起。宋孝宗平反嶽飛的舉動,成為了這個新時代的序曲。

明君政策:求賢納谏振國威

宋孝宗平反嶽飛的舉動,猶如一聲驚雷,震動了整個南宋朝野。這個決定不僅僅是為了還一位忠臣清白,更是新君登基後的一次重要政治表态。

宋孝宗為什麼甯可矯诏,也要給嶽飛平反?原因很現實

宋孝宗深谙帝王之術,他知道要真正确立自己的權威,僅僅平反嶽飛還遠遠不夠。他需要一系列的政治舉措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為未來的北伐大業做準備。

在平反嶽飛之後,宋孝宗開始着手朝廷内部的改革。他深知,要想國家強盛,必須有一批忠心耿耿、才能出衆的大臣輔佐。

是以,他大力推行求賢納谏的政策。宋孝宗下令各地舉薦人才,不拘一格選拔官員。他還經常召見下級官員,親自詢問民間疾苦。

這種做法,讓許多有才能但一直被埋沒的人才有了出頭之日。比如著名的理學家胡宏,就是在這個時期被推薦到朝廷的。

宋孝宗還特别重視言官的作用。他多次強調,言官要敢于直言進谏,不怕得罪權貴。他甚至規定,凡是言官上奏的内容,必須親自過目。

這種做法,極大地提高了言官們的地位和積極性。一時間,朝廷上下議政氛圍活躍,衆臣紛紛獻策獻計。

與此同時,宋孝宗還大力整頓吏治。他深知,要想國家強盛,必須要有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隊伍。

他多次下令嚴懲貪官污吏,并親自審理一些重大案件。有一次,他甚至連續三天不上朝,就是為了親自審理一起A錢大案。

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讓那些貪官污吏聞風喪膽。一時間,朝廷上下風氣為之一新。

在軍事方面,宋孝宗也沒有閑着。他深知,要想北伐成功,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是以,他大力整頓軍隊,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他親自視察邊防,體察軍情。還多次召見老将詢問軍事,制定作戰計劃。在他的努力下,南宋的軍隊面貌煥然一新,士氣大振。

宋孝宗還特别注重發展經濟。他深知,要想國家強盛,必須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是以,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振興經濟。

他鼓勵農業生産,減輕農民負擔。同時,他還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使得南宋的經濟蒸蒸日上。在他的治理下,南宋的經濟很快就恢複了元氣,為後來的北伐奠定了物質基礎。

在文化教育方面,宋孝宗也有獨到之處。他深知,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必須要有良好的文化傳承。

是以,他大力興辦學校,鼓勵讀書人鑽研學問。他還經常與學者讨論學問,自己也勤奮好學。在他的帶動下,南宋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文人學者。

宋孝宗的這些舉措,無一不是在為北伐做準備。他深知,要想收複失地,不能僅僅依靠一時的熱血。

必須要有強大的國力作後盾,要有優秀的人才作支撐,要有先進的文化作引導。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作他的北伐大業。

宋孝宗的這些政策,很快就收到了成效。短短幾年時間,南宋的國力就有了顯著提升。朝廷上下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百姓們也感受到了新政的好處。

這種局面,與之前秦桧當政時的沉悶壓抑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們紛紛贊頌宋孝宗是個難得的明君。

然而,宋孝宗并沒有被這些贊譽沖昏頭腦。他深知,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面。北伐金國,收複失地,才是他的最終目标。

為此,他日夜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常常徹夜不眠,思考國家大事。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地批閱奏章,處理政務。

宋孝宗的這種勤勉态度,感染了整個朝廷。大臣們也紛紛效仿,勤勉盡責。一時間,整個南宋朝廷呈現出一派積極向上的氛圍。

這種氛圍,正是宋孝宗期待已久的。他知道,隻有上下同心,才能成就大業。而這一切,都是從平反嶽飛開始的。

可以說,平反嶽飛,不僅僅是為了昭雪一個忠臣的冤屈,更是宋孝宗用來凝聚民心、振奮士氣的一步妙棋。它開啟了南宋的一個新時代,也為後來的北伐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伐啟幕:雄心壯志再興宋

宋孝宗的一系列政策,猶如一劑強心針,讓南宋朝野煥發出新的生機。這位年輕的皇帝,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和決心。

随着國力的逐漸恢複,宋孝宗終于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可以實施他心中的北伐大計了。公元1163年,也就是宋孝宗即位後的第三年,他正式下令北伐。

這個決定,猶如一聲号角,響徹整個南宋。朝野上下,無不為之振奮。多年來積壓的怒火和恥辱,終于有了宣洩的出口。

宋孝宗親自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他決定分三路進攻,以圖一舉收複中原。主力部隊由名将張浚率領,從淮西進攻。

另外兩路則分别由嶽飛的兒子嶽霖和老将王德率領,從兩翼配合主力。這個計劃,可謂周密異常。

北伐大軍出發的那天,整個臨安城都沸騰了。百姓們夾道相送,歡呼雀躍。宋孝宗親自來到城門口,為大軍送行。

他對将士們說:"諸位将士,你們肩負着振興大宋的重任。我在此祝你們旗開得勝,早日收複中原!"這番話,讓将士們熱血沸騰,個個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沖到戰場上去。

大軍開拔後,宋孝宗并沒有閑着。他每天都要召見各路探馬,了解前線戰況。有時甚至徹夜不眠,就為了等待一個重要的戰報。

他還親自組織後勤保障,確定前線物資充足。在他的努力下,後方的支援工作井井有條,為前線的勝利提供了堅強後盾。

北伐大軍一開始就勢如破竹。張浚率領的主力部隊,很快就攻克了多座重鎮。嶽霖和王德的兩路偏師,也都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

金兵節節敗退,一時間竟有些不知所措。這個局面,讓宋孝宗喜出望外。他覺得,收複中原的夢想似乎觸手可及了。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大軍準備向開封發起總攻的時候,變故突生。金國派出了他們最精銳的完顔永濟鐵騎,從側翼突襲宋軍。

這支鐵騎來勢洶洶,宋軍頓時陷入苦戰。張浚連忙調兵遣将,試圖挽回局面。但是,金兵的來勢太猛,宋軍還是被迫後退。

這個消息傳到臨安,宋孝宗大為震驚。他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讨對策。有大臣建議立即撤軍,以儲存實力。

但宋孝宗堅決反對。他說:"我們已經來到這一步,豈能半途而廢?即便暫時失利,也要繼續戰鬥!"他當即下令增派援軍,并親自給前線将士寫了一封鼓舞士氣的信。

在宋孝宗的堅持下,宋軍重整旗鼓,再次發起反擊。這一次,他們采取了更加靈活的戰術,避實就虛,專攻金軍的薄弱環節。

這種tactics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宋軍雖然沒有取得大的突破,但也穩住了陣腳,沒有讓局勢進一步惡化。

就這樣,宋金兩軍陷入了膠着狀态。雙方你來我往,打得難解難分。這場仗一直打了大半年,雙方都損失慘重。

最後,在朝中主和派的壓力下,宋孝宗不得不同意議和。雖然這次北伐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目标,但也并非一無所獲。

宋軍收複了不少失地,大大改善了南宋的戰略态勢。更重要的是,這次北伐極大地振奮了民族士氣,讓金人不敢再小觑南宋。

北伐結束後,宋孝宗并沒有氣餒。他深刻總結了這次北伐的經驗教訓,為下一次北伐做準備。他說:"這次北伐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隻要我們繼續努力,終有一天會收複中原的!"

這次北伐,成為了宋孝宗統治時期的一個重要裡程碑。它不僅改變了南宋的國際地位,也讓宋孝宗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後人評價這次北伐時說:"雖然沒有完全成功,但宋孝宗的勇氣和決心,足以讓人敬佩。他讓我們看到了,南宋并非隻能偏安一隅,而是有能力與金國抗衡的。"

這次北伐,也為後來的抗金鬥争奠定了基礎。雖然宋孝宗本人沒能看到收複中原的那一天,但他的努力并沒有白費。

在他的影響下,南宋一直保持着抗金的決心。直到幾十年後,南宋軍隊終于在崖山海戰中徹底擊敗了金國,完成了宋孝宗未竟的事業。

可以說,宋孝宗的這次北伐,雖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但它點燃了南宋人心中的希望之火,這團火一直燃燒到南宋滅亡。它是中國曆史上反抗外族入侵的重要篇章,值得後人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