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成績公布後,一件讓考生和家長“揪心”的事情就是聯考志願填報,選擇合适的專業和學校不僅能提高被錄取的機率,更直接關系考生未來的學習和職業方向。
随着高校招生錄取工作陸續啟動,一些不法分子開始蠢蠢欲動,将“黑手”伸向考試招生領域,利用考生和家長的急切心理,通過編造不實資訊、虛假誇大宣傳、制造報考焦慮等方式,實施各類詐騙。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長應從正規管道了解、确認考試招生政策和資訊,切勿輕信各種團夥和個人的蠱惑,以免上當受騙,遭受損失。
漫畫:李曉軍
“内部名額”不可信
“我有學校的内部名額,保準孩子能夠錄取。”“憑我在這所學校的關系,分數差點都能進。”……每到高校招生季,這樣的“能人”都會“及時”出現在考生家長身邊,宣稱自己有能力可以輕松幫助考生進入心儀的學校。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人民法院審結一起詐騙案件。2023年5月,趙某某因體考成績比某大學的分數線低0.5分,未被該校錄取。經曹某某介紹,趙某某認識被告人彭某某,彭某某表示可以幫其辦理該學校的入學名額,并承諾辦不了入學就退還所有費用。2023年5月至7月,彭某某通過編造各種請客送禮、購買入學名額等謊言,先後從趙某某處騙得40600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彭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财物40600元,數額較大,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确實、充分,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最終依法判處被告人彭某某有期徒刑二年三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币四萬元。
這樣的詐騙案件并不鮮見,教育部近期也公布了兩起類似典型案例。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高校招生錄取期間,一些不法分子聲稱有内部特殊管道、掌握内部招生名額,或者能夠通過“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名義“降分錄取”考生,有的甚至還僞造公文印章,冒充招生部門從業人員,以達到騙取錢财的目的。
實際上,高校招生錄取有嚴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計劃由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統一向社會公布,未經有關省(區、市)公布的招生計劃一律不得安排招生。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計劃,須通過公開征集志願錄取,聯考錄取過程中不存在所謂的“内部名額”,考生及家長要高度警惕此類“花錢能買大學名額”的詐騙資訊。
招生騙局花樣多
相較于最為常見的“内部管道”“内部名額”等招生騙局,不法分子還會利用考生家長的急切心情或焦慮情緒制造各類詐騙陷阱。
有些考生因發揮失常,導緻聯考成績不理想,分數沒有達到高校錄取要求,但又不想選擇複讀。這時,一些不法分子會抓住考生和家長“病急亂投醫”的心理,表示隻要多交錢就能走“捷徑”,通過交納高額錄取費、手續費等同樣可以被高校錄取。
但不少考生和家長花錢拿到錄取通知書,入學後方知上當受騙,甚至有的考生直到拿到畢業證書時才發現根本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學曆證書,而是成人高等教育學曆證書或者跟班學習文憑證明。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大陸高等教育除了普通高等教育之外,還有成人高等教育、遠端網絡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多種形式。不同的招生類别,其入學條件也是不一樣的,所取得的畢業文憑及用人機關對它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是以,考生和家長應務必認真辨識普通高等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選擇适合的學習進修方式,避免被誤導,上當受騙。
各類聯考招生騙局中,最“明目張膽”的當屬一些不法分子公然冒充高校招生辦從業人員,向考生寄送僞造的錄取通知書,發送相關的錄取短信,甚至僞造虛假的招生網站,誘騙考生将學費打入指定賬号,或是以其他理由擷取個人資訊,進而騙取錢财。
據悉,教育部開展了“點亮權威考試招生機構官網辨別”專項行動,協調有關網絡平台對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和高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衆号等進行權威辨別,更好地幫助考生和家長通過官方管道确認錄取資訊。
志願填報需謹慎
2024年全國聯考報名人數再創新高,達1342萬人,龐大的市場基數也在不斷催生聯考志願填報服務更大市場。據《2023年中國聯考志願填報及就業前景大資料分析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聯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已達9.5億元。
但随之而來,一些機構資質不全、價格虛高、服務品質低劣、通過制造焦慮誘導消費等問題也屢見不鮮。比如,某機構推出的高達數萬元的聯考志願填報指導服務,聲稱可以提供“一對一”專業指導,但多名家長購買後發現,該服務隻是簡單提供一些通用填報建議,内容與實際宣傳嚴重不符。
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提醒考生和家長,應謹慎對待市面上的各類志願填報指導服務,切勿輕信“高價”指導咨詢。
一些咨詢機構在宣傳時總會宣稱擁有所謂的“内部大資料”,能夠“精準定位”,確定考生進入心儀的專業,誘導考生和家長購買高價服務。教育部調查發現,這些機構所使用的參考資料其實就是對每年聯考填報志願前,各省級招生考試機構釋出的當年聯考成績統計情況和近年來各高校錄取分數情況等資料進行收集彙總,且由于一些機構對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沒有深入了解,在使用這些資料時存在盲區和誤區,反而會對學生和家長産生誤導。
擁有“聯考志願規劃師”已成為一些機構攬客的“招牌”。但教育部強調,相關部門從未發放過“聯考志願規劃師”這類職業資格證書,實際中這些所謂的規劃師并無相關資質和經驗,有的甚至是臨時招募的社會人員,隻是按照總部提供的“台詞”給考生和家長輔導。
制造“熱門專業”假象,釋出所謂的“專業排名”來過度強調某些專業的就業前景,也成為目前一些機構販賣咨詢服務的手段。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所謂“熱門專業”并不一定适合每個人,相較于考慮專業的“冷熱”,學生更應結合個人志趣與自身所長,追尋适合自己發展的職業方向。
事實上,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聯考志願填報咨詢服務工作,不僅指導各地建立了招生考試機構、高校、中學多方面志願填報咨詢公共服務體系,還于今年首次在“陽光聯考平台”推出免費的陽光志願資訊服務系統,将海量資料系統內建,進行個性化比對推薦,從專業、就業、職業等多方面幫助考生了解學校和專業。
在完善服務的同時,教育部也會同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開展了聯考志願填報服務專項治理,整治高價收費、虛假和誇大宣傳、惡意曲解政策、實施欺詐、傳播不良導向等市場亂象,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