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地點:槐蔭區臘山街道
拍攝内容:王府大集平穩高效遷址
黏着泥土的大蔥、荸荠,帶着瓜蒂的黃瓜,鮮嫩帶水的奶白菜……19日清晨,位于槐蔭區黨楊路中段往西500米的王府大集人聲鼎沸,吆喝聲此起彼伏。
當天,正是趕集日,曾經的鄉村大集經過遷改提升,既保住了延續百年的情感和記憶,又讓百姓有了更為整潔、安全、規範的交易場所。
●遷改提升迫在眉睫
“葡萄先嘗後買,六塊一斤!”水果蔬菜專賣區,一位年輕商戶忙着向前來詢價的消費者推銷,“在我老爺爺那一代,就來王府大集趕集賣貨。”他舉起幾串葡萄介紹起他的葡萄攤兒,“我做買賣,絕對信得過。”
“信不信得過,咱用大集上的公平秤,幾斤幾兩一目了然。”一位操着東北口音的消費者将幾大串葡萄重新上稱,“3斤7兩”。
“咋樣?分毫不差!”
“來來,信得過,掃碼付錢。”
“這裡不僅能買到新鮮的農副産品,還是大家夥兒走出家門湊熱鬧、拉家常的好去處。”59歲的王府莊村村民任俊剛擔任王府集貿市場管理負責人,他介紹,王府大集最早能追溯到明洪武年間,小時候趕這趟大集,還是條長長的土路,三五個“皮孩子”跑過去能揚起一層塵土。
2018年,因國際醫學中心片區發展需要,王府莊村整體拆遷,村中居民大部分已搬離,但周邊村民依舊沿用原生活習慣自發到此趕集。那時的王府大集,位于黨楊路北段路西,東接黨楊路,穿過京滬高鐵、濟鄭高鐵、京台高速,向西綿延1.2公裡,至王府莊村老村址。高峰時趕叢集衆多達上千人,有260餘個經營農副産品和小百貨的攤位。
“一到趕集的日子,環境秩序混亂、攤販随意擺放、車輛亂停亂放、垃圾随處亂扔,不僅影響道路環境,也給過往車輛和行人帶來不便。”任俊剛說完,站在一旁的王府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許福剛直點頭,“關鍵是,大集所處位置緊鄰高速鐵路沿線,有一定安全隐患。即便街道派安保人員、村‘兩委’派管理人員積極跟進管理,仍然治标不治本”
今年5月上旬,臘山街道正式啟動王府大集遷改提升工作。
●争分奪秒算好“三本賬”
“我們家肉攤在東南角擺了幾十年,現在突然搬遷,那些老顧客能找着我們?”老商戶代表說起他們的擔憂。
“我們賣點自家種的玉米,找攤位就像‘打遊擊’。還盼着有個規範攤位呢!”農戶說。
這一幕發生在王府大集遷改提升協商會上,街道和村“兩委”班子成員認真記錄群衆訴求。
為做好遷改提升工作,街道成立王府大集搬遷工作專班,設定兩個小組,一組為城鄉建設辦公室,負責做好宣傳及發動清場工作;二組為王府莊村“兩委”班子成員,負責新址平整規劃建設。
為更好地讓百姓記得住鄉愁,将大集傳承下去,街道多次安排專人現場調研,并聯合綜合執法、市場監管、交通等多部門共同商讨、解決問題,經充分論證和廣泛征求當地群衆、商鋪攤販意見,最終采取遷建、完善、提升總思路,開啟沿着老集市整體向西遷移的遷改提升工作。其間,在顯著位置張貼公示,向廣大商戶發放明白紙,告知集市新址位置及攤位布局,及時清理場地衛生;集中對新集市地面平整、分區劃線、安排攤位,保障各項工作同步進行并完工。
遷改提升程序中,區委常委、副區長谷長軍帶隊,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搬遷時限,現場踏勘大集遷改工作。臘山街道黨政主要負責同志部署、指揮,兩天召開三場專題排程會,多次到實地調研大集搬遷的可行性,預判沖突隐患,制定應急處置方案。
民生賬、文化賬、經濟賬!
在臘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王政看來,王府大集的遷改提升工作得算好這三本賬,“要守好傳統大集的煙火氣,更要探索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進一步豐富文化業态,吸引客流、帶動人氣,反哺片區多元業态做大‘經濟賬’,實作發展可持續。”
●民生煙火的“二次生長”
正午時分,陽光灑向大地,落在身上火辣辣的。
“近幾天,攤上的生意就像這天氣,挺火。”來自内蒙古的陳峰是雙彙冷鮮肉廠家的員工,趕了半年的王府大集,恰巧與這場遷改提升相遇,“大集更安全、規範、整潔,我們也跟着沾光。”
有着20年趕集經驗的陳峰見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集市,“農村大集,無非就是吃好喝好管好,有看頭”。
“換句話說,就是農副産品不但要冒着泥土芬芳還得過品質關、大集不但通行有序還得規範管理、不能光接地氣還得看起來‘有點文化’。”陳峰說,王府大集每逢農曆一、二、四、六、七、九開集,客流量大,其管理給相關部門帶來不小的壓力。
随着大集的遷改提升完工,怎樣管理好成為關鍵。
“集市有需求,第一時間保障。”任俊剛說,設定公平秤、配發垃圾桶、安排專人每天對集市旁河道清漂保潔。
街道市場監管部門從業人員介紹,“我們聯合村‘兩委’不定期檢查集市銷售預包裝食品和肉類的經營者,主要查驗進貨單據、合格證、檢疫證;不定期對農副産品展開食品安全抽檢、發放各類食品安全宣傳彩頁,保證群衆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來,随着濟南市“花樣大集”的豐富多彩,市民在車水馬龍間感受着濃濃煙火氣——
6月24日,位于融創國際體育中心西邊、南邊位置的潘莊大集開集;
6月26日,在濟南西客站片區的齊魯大道南段西側、利用停車場設定的大金莊大集開集;
6月30日,盛福莊大集遷至花園東路與崇華路交叉口的盛福不夜城夜市,同時更名為盛福大集……
濟南在不斷聚焦城市存量空間提質增效,大力實施“城市體檢”和城市更新行動。通過優化更新公共空間、盤活閑置資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風貌品質、引入新的經濟業态、打造多元消費場景等舉措,加快推動街區、商業區等改造提升,努力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安全舒适、管理有序、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空間,激活民生煙火“二次生長”。
●記者手記:
趕個有腔調的“大集”
兒時,常聽父親講起他們那個年代趕大集的情景。
天剛蒙蒙亮,跟着家裡的大人去臨近村鎮趕集。集上,從帶着泥巴的蔬菜、層層卷起的煙葉,到九毛錢一條的老式背心兒,吆喝聲、讨價還價聲交織,大集裝滿了童年快樂……
随着時代變遷,很多大集雖然從農村搬到城市,但經久不衰。究其根本,因為大集滿足人們物質交換需求的同時,還能提供一個“湊湊熱鬧”的場所。相較商超冷冰冰的交易,大集裡的讨價還價更顯溫情。也正是以,全國各地“摩拳擦掌”,變着花樣發展大集——
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4000餘次公益性“慢火車”上,車廂内張燈結彩,“列車大集”很圈粉;河北邯鄲将“文化年貨”擺上大集,讓群衆在趕大集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還有“雲上趕大集”,讓年輕人通過大集,也能足不出戶“買全球”,好不熱鬧!2023年,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在商務部舉行的專題新聞釋出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要改造更新一批鄉鎮商貿中心、集貿市場、鄉鎮大集和農村新型便利店。
采訪中,王政向記者提到了國外以椰子樹為文化元素的農貿大集,在他的暢想中,記者似是看到了冒着煙火氣的未來……(本報記者 孫慧娟 張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