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作為一個由少數異族建立的政權,大清朝在統治中原的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看似奇葩但實則深思熟慮的規定。這些規定雖然可能與傳統漢族習俗有所出入,但卻恰恰展現了大清政權對于鞏固統治地位的獨到見解。

滿族人口本就稀少,但卻要統治人口衆多的廣大版圖,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維系統治,大清王朝在禮制、人事、文化等諸多方面制定了一些與衆不同的規定。這些規定看似奇葩,但卻蘊含着深刻的用意和曆史教訓。那麼,大清王朝到底制定了哪些奇葩的規定?

旗人,原是滿洲八旗中的編制人口,後來成為清王朝統治階層的代名詞。大清王朝是一個由滿族貴族建立的異族政權,為了鞏固統治地位,清廷特意制定了一條嚴格的規矩:後宮妃嫔必須出自旗人之家。

這一規定的緣由,要從滿族人進關中原之初說起。當年努爾哈赤率領三萬餘人西征,攻克明朝以建立新的王朝。可謂是殷鑒不遠,滿族人數鳳毛麟角,寡不敵衆。為求生存發展,他們不得不采取滅絕人性的手段,血洗中原數百萬群眾,從殘酷鎮壓中築基打下統治基礎。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

滿清是以對漢人心懷戒心,始終未能徹底信任這個民族。誠如一名無名史學家所言:"旗人的獨尊,原就是異族入主中原的無奈之舉,實非徹底排斥漢人可比。"任何一種極端的做法,背後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正因為這股對漢族的忌憚,曾一度有意識要剔除從前朝遺留下來的漢族妃嫔,将所有父系非滿族的後宮嫔妃統統革職。但最後出于現實統治的考量,隻将其一并編為"從服"制,既不能生育,享有皇榜欽點的皇家尊親戚身份,亦不具備生活費用供奉。

可見,雖曆朝曆代都有選妃嫔的傳統,但從未像大清王朝如此嚴格把關。出身非旗人者,雖能侍奉于宮中,但絕無入主後宮皇子嫡母的可能。這無疑是對滿洲本族皇家血統的維護,同時也是對異族護衛的一種無聲示警:權力永不容外族染指分享。

大清王朝在處理王公權力方面,也頗為獨樹一幟。在入主中原之初,滿洲人深知僅憑區區三萬餘衆孤軍作戰,要統一縱橫千裡的中國版圖實屬難事。是以,他們在得天下之後便下定決心,決不能重蹈前朝覆轍,使得藩鎮割據、宗室争權的舊祚重制。

為此,大清王朝對皇子及王公爵位的權力設定了種種限制。首要的一條便是:皇子及親王們無權掌控軍政大權。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

按照滿清的規定,皇子們自出生起便會被冊封為親王,獲賜爵位、世襲田地。可謂是權貴中的權貴。然而,在軍權和政權的掌控上,他們卻被遙遙拒之于門外。

大清王朝明文規定,皇子及親王們除了在冊封的王府中大權旁落外,終生不得離開京師。這看似有違常理的規定,實則是為防範他們在外地生根遂茂,最終染指朝政、挑起軍旗的隐患。

不僅如此,朝廷對于皇子們掌控軍隊也定下了嚴格的禁令。即便是禦前親軍,皇子們也隻能充任閑職無權号令,真正的指揮權還是掌控在皇帝親信大臣的手中。這種做法無疑進一步剝奪了皇子們掌控武力的可能。

如此種種,都是為了防範王室内鬥、宗室政變。

大清王朝深知,在當年入關開國的時候,定然也是靠着軍旗軍權攫取了版圖。而這一切的前提,正是得力于皇太極一脈數代人對軍事上的積累和領軍統帥能力。是以,為了避免自家宗親蠶食太甚,達到舉軍自重而醞釀動亂的地步,唯有把軍權與他們徹底分離開來。

除此之外,大清王朝還設有"代代減爵"的制度,對于宗室這一特殊階層進行人為壓制。這一制度的實行,使得皇族子嗣越往後代族系越趨削減和簡化,最終歸于無爵無祚的普通百姓。

可見,無論是防範武裝暴動,還是消弭積重難返的宗室沖突,大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之時就頗為深慮遠慮。皇子親王終身不得掌控軍權,這種看似荒唐的規定,卻恰恰維系了整個王朝的延綿不絕。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

要論大清王朝最為人诟病的"奇葩"做法,莫過于其嚴苛的禮制規矩。作為一個由邊疆遊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滿族人對于禮儀規矩的重視程度着實出人意料。

大清王朝之是以如此執着于禮制,根源還在于他們剛剛進入中原時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作為一支占據人口極少數的異族,如何有效統治人口占絕對優勢的漢族,是擺在面前的最大難題。為此,他們不得不嚴格恪守等級森嚴的禮儀制度,以期确立自身的至高無上權威地位。

實際上,在滿族建立的八旗制度中,等級分明的特征早已初見端倪。八旗之中,鑲黃旗最受尊崇,屬于皇家親貴;鐵扇旗次之,視為親王貴族;正黃旗和正白旗則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由此可見,等級分野的傳統在滿族人的生活作風中根深蒂固。

及至大清入主中原,這一等級觀念被無限放大,貫穿于統治全局。比如在朝會的儀節中,便有着嚴格的等級劃分。文武百官必須跪拜于地,臣服于皇帝的絕對權威;而與會大臣的位次高低,也會被一一考究排列。即便是親王或親貴,在朝會上也不得逾矩僭越。

除此之外,清朝官員的服飾也有着複雜的等級規矩。各品級官員所穿的官服、所佩的領章,款式都是不同的,直白地展現出等級高低的分際。即便是滿漢通婚所生的官員子弟,在加官晉爵時也常常會遭到歧視,被認為"不純"而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在大清王朝,等級觀念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甚至就連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也會被賦予等級含義而加以限制,比如說上等人家中不得藏養貓狗等底層人家的寵物。由此可見,一概予以貴賤等級劃分的思維模式,已經深深地植根于滿族人的生活當中。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

作為一個建立在戰功之上的征服王朝,大清統治者為了維系自身的權威,不得不在統治理念上強調貴賤等級,展現出上行下效的文化理念。通過等級森嚴的禮制,他們可以鞏固自身作為至高無上統治者的地位,同時也給臣民樹立了一種不容置疑的等級觀念,有利于長治久安。

作為一個由少數異族建立的王朝,大清在推行文化統治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與衆不同的做法。其中最為人诟病的,莫過于大力推廣漢文而非本族的滿文。

從表面上看,這種做法似乎頗有違常理。畢竟,作為新興統治階級,理應大力推廣本族文化,而非吸納被統治者的語言文字。然而,若從大局出發審視這一決策,卻可以發現其中蘊含着滿族人的深謀遠慮。

起初,入主中原的清帝國自然希望能多方推廣滿文,以期在文化層面主導統治。是以,順治帝起即在京師設立了"講滿文館",專門培養滿文人才,并将官員子弟都強制納入學習滿文的大潮之中。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滿文在最初的推廣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滿文的系統化與規範化程度遠遜于漢文。作為滿族本身的語言文字,滿文畢竟隻是一種遊牧民族所使用的語系,在書寫體系和文法規範上都難以與源遠流長的漢文相媲美。是以,滿文在使用和傳播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和局限性。

了解到這一點後,大清君主即有意識地将重心傾斜到了漢文的推廣之上。自康熙朝起,漢文教育在朝野之間就已廣為流行,掌握漢文成為仕宦階層必備的本領。後來在雍正乾隆年間,漢文的優越地位更是徹底确立,官員考課全部采用漢文命題。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

這一做法看似出爾反爾,卻也是大清王朝在實踐中不得不做出的曆史抉擇。畢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其對統治中原區域的影響力是任何一代統治者都不能忽視的。如果固步自封,執意推廣滿文而排斥漢文,無疑會引發中原文人和群眾的強烈不滿。屆時,統治基礎将岌岌可危。

相比之下,漢文雖非本族文字,但畢竟在中原大地上已紮根數千年之久。大清王朝不得不服膺這一文化現實,選擇借助漢文的影響力來鞏固自身在文化上的統治地位。換言之,大力推廣漢文并非無的放矢,而是出于一種無奈卻也是深思熟慮的政治考量。

除了上述諸多"奇葩"規定之外,大清王朝最為人诟病的,莫過于其"閉關鎖國"的政策了。這一政策一經施行,便使得中國這個向來對外開放的國度陷入了長達幾個世紀的閉鎖僵化之中。

從表面上看,大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決策的确讓人難以了解。但若深入探究其中的來龍去脈,便可發現這一決策亦有其合理的存在原因。

大清王朝之是以決定閉關鎖國,最初的起因可以追溯至明朝中後期。當時,西方列強的入侵已經對中國的版圖和主權構成了嚴重威脅。面對外族入侵,大明朝廷的應對之策實在是太過軟弱無力,以緻使得西方列強在華活動越趨猖獗。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

直至明朝覆亡後,這一危險的态勢并未因大清王朝的建立而獲得徹底的解決。作為新興的統治者,滿族人自然也無法對付西方先進的軍事科技。是以,當康熙帝親眼目睹了西方教士在北京的興風作浪時,便決心将之遏制于萌芽狀态。

于是,"閉關鎖國"的政策便應運而生了。康熙帝下令,将所有在華西方人一律驅逐出境,同時也禁止任何中國人前往海外留學或遊曆。此後,朝廷又連番頒布了一系列禁止海外貿易的嚴厲法令,甚至對于臨海的沿海人口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内遷。

這種閉關鎖國的做法看似極端,但若從大清王朝當時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來看,卻也是一種割舍卻有着的無奈之舉。畢竟,作為一個新興的少數族裔政權,大清當時根本無力對付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文明。相比之下,選擇暫時關閉國門避開是非,反倒是一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無奈之策。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一本是臨時權宜之計的閉關鎖國政策,在後來被沿襲者無限延續下,竟然一直延綿到了19世紀中葉。這種僵化落後的做法,終于為中國在晚清時期埋下了民族危機的禍根。

當時,西方列強的再次入侵已使得大清王朝節節敗退。在軍事科技的全面落後面前,清朝再也無力對抗。直到最後,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國由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由此可見,大清王朝當初的閉關鎖國政策,雖是一種權宜之計,但終究埋下了禍根,加速了這個王朝的沒落。這無疑是一個對其後人的深刻警示,提醒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而要與時俱進、開放包容。

大清王朝的幾大奇葩規定,造就了大清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