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随着考古的推進,越來越多曆史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甚至還有一些能夠“改寫”曆史,尤其是對于遙遠的夏商周時代考古便是如此。

近百年現代考古學興起,更是發現了很多商王占蔔、獻祭的甲骨刻辭,這些更是揭露了“人祭”的存在。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人祭”出現的必然

最初在夏朝時,這個朝代對向外擴張并不是很感興趣,但那時的人們由于對自然科學的認知極為有限,将大量無法用經驗解釋的事情全都歸結于鬼怪、神靈,所謂祭祀,便是他們腦海中連接配接和溝通的橋梁。

夏朝就有祭祀的出現了,“人祭”的現象比較少,隻有二裡頭考古區發現過這類現象,其他地方大多是以動物作為祭祀的貢品,豬是使用最多的。

商朝人最早是做生意的商人,這些人走南闖北,會跟不同的文化部落打交道,對外界知識的了解也就更多。

某次偶然的機會下,幫助夏王冶煉青銅的族人與商族人有了接觸,時間久了,商人對于夏王坐享其成的模式并不認可,于是在聯合下推翻了夏朝。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先天做生意的基因導緻了他們對外擴張的動力,生産力在發展、人口在增多,對外擴張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每當戰火延續到一個地方後,商朝的将軍們就會有很多俘虜,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下,其他族人被降服的人都不足以稱之為人,那完全就是“戰利品”,為了區分“臣民”和“俘虜”,“人祭”就逐漸産生了。

對于那些無法用經驗解釋的事情,商朝同樣認為有神靈作祟,于是便采取“人祭”的方式“告慰神靈”,于是,這種行為成為了曆史的必然。

最初,“人祭”是通過殺掉俘虜的方式進行的,随着商朝不斷擴張,奴隸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人祭”就成為了固定儀式,他們通過這種方式以求上天保佑。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這是一種典型的巫術思想,在占蔔、建築奠基、祭祀祖先、祭祀天地、開戰前等場合中,商朝當權者認為隻有通過殺生儀式,将“人牲”的靈魂與活力奉獻給神靈或不可名狀的自然力量,才能獲得實在的利益與幫助。

此時,還有個現象在商朝出現:民族融合。

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好處與壞處都能快速展現出來,當權者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便是:誰是朋友,誰是敵人。

于是,王朝在這種觀念下逐漸形成了一種維系自我認同的宗教文化,那麼采取“人祭”就是最為便捷的方式:商族人祭奠非商族人。

商族人的思維中,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鬼神所決定的,信仰與後世也能夠一脈相承,現代人所說的“上帝”中的“帝”字最早就是出現在甲骨文中的,這是商族人非常信仰的一個神。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随着考古對于甲骨文的挖掘和研究,越來越多的商族觀念也被發現。

商王通常會用甲骨文為自己算命占蔔,後來他們甚至認為到了連睡覺做噩夢都可能與某個神有關:會不會和某個神關系不太好?

于是,為了改善與神明之間的關系,商王便會再度占蔔,看看用什麼樣的方式給神明獻祭。

武丁的妻子婦好過世之後,他就用了甲骨文占蔔,他不斷向甲骨尋求一個消息:婦好嫁了嗎?

通過占蔔,他最終得知:婦好已經嫁給了父乙。

他在占蔔所提供的名字中,都是些商族以前的王的名字,在商王的觀念中,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與上天的安排有關,萬事萬物之間都是被神靈所掌控,不過他們更加願意所謂的神靈就是已經去世的曆代商王。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而婦好的死,在武丁的眼中是因為過去的某一代商王相中了她,便帶走了她的生命。

為了看看婦好的結局如何,武丁通過占蔔的方式得知相中婦好的人就是父乙。

商朝期間有一個說法:國之大事,在祀在戎。

那時的王朝都是部落實力壯大後産生的,是以大家根本不會了解所謂的王朝秩序,推行的還是部落那一套:打仗,祭祀。

部落之間的互相厮殺本就是血腥的,更沒有多民族大融合的觀念産生,想要不受另一個部族的欺壓,最好的辦法便是将另一個部族屠戮殆盡,是以當時的殺戮非常血腥殘暴。

盤庚遷殷後,“人祭”也跟着發生了變動,轉向了新的政治中心。

“人祭”漸漸成為了一種宗教形态,并且各個部落中都是有樣學樣,考古中也發現,山西、湖北、陝西等地都有過“人祭”的現象,這些地方也都是在商人統治下的。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那些“人祭”的受害者是十分悲慘的,很少有人能在無痛苦的情況下離開人世。

“人祭”的殘忍

已經被探尋的甲骨文中就有一些部分讨論過“人祭”的具體數字,可考證的就有1.3萬人死于“人祭”,商王武丁時期數量是最多的,達到了驚人的9000人。

比較常見的有活埋、火燒、水溺、砍頭等,到了暴君纣王時代,還多了炮烙和虿盆。

所謂虿盆的具體過程就被記錄在《封神演義》中。

有一天,纣王正和妲己在鹿台歡飲,六宮妃嫔等在鹿台之下,纣王指令她們全部脫掉衣服唱歌跳舞,台上隻有纣王、妲己兩人歡聲笑語,但是有72個人不願意赤身裸體,并沒有脫掉衣服,在人群中掩面而泣。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那些人也都是已故姜後身邊的宮女,纣王也早就聽說這些人不滿自己殺了姜後,甚至想要找機會謀殺自己。

定睛一看,那72人果然不聽指令,看來所傳基本不假,于是纣王便指令對她們施以嚴刑,殺雞儆猴。

但纣王之是以是纣王,就是因為他折磨人的方式都與其他人有很多不同。

最終,他指令工匠在地上挖了一個方圓數百步的大坑,大坑的深度為5丈左右,把蛇蠍蜂虿之類丢到坑中,再把這72個宮女全部都扔進去。

宮女在坑中沒法向上攀爬,而周圍的各類野獸也會撕咬她們,一時間坑下的哀嚎聲不絕于耳,所有宮女都在備受折磨的情況下死亡。

纣王更加出名的一個刑罰,叫做炮烙之刑。

根據《史記》的相關記載,有一次纣王與妲己在小樹林中玩耍,當時正好是陣雨時節,一棵樹被雷劈中後燃燒起火焰。

樹上面的很多螞蟻因為受不了燙熱,就從樹幹上掉下來,碰巧進入了火堆裡。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妲己突發奇想,認為這種方式也可以用來折磨活人,于是便有了炮烙之刑的存在。

纣王負責對刑具的設計把控,他要求工匠:制作出來的刑具,必須使犯人死得慢一些,更加具有觀賞價值,否則就失去了意義。

炮烙柱做好後,折磨犯人主要有兩種方式。

其一是讓犯人光着腳走過燙得通紅的銅柱,進退都無法躲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其二是将犯人直接捆在銅柱上加熱焚燒直到死亡,這同樣是極為殘忍的。

曆史上,梅伯為人十分正直,看到纣王終日荒淫無度,于是便幾次冒死進谏,不少同朝為臣者還勸慰道:“你這樣早晚要被纣王給殺了。”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可梅伯卻當場反駁道:“如果人人都不敢直言,那我們這些大臣豈不是沒了用武之地?”

直言進谏換來的後果就是炮烙之刑,當時梅伯不但被活活燙死,他的遺體還被纣王命人剁成肉醬,因為這件事,梅伯也因為忠貞不屈而流芳千古。

而這兩種纣王時代特有的用刑方式也同樣被用于“人祭”,足以見得遇難者的絕望。

其實,除了“人祭”之外,商朝還有個“人殉”。

“人祭”的犧牲者大多是戰俘而轉化的奴隸,而“人殉”的犧牲者則是死者的妻妾和奴仆等,這二者還是有差別。

殷都宮殿往東走數百米,有一個當年的商人聚集區。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1959年,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墓葬,這和正常商代的墓葬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墓葬的内部是一個像是水井般的穴,坑内沒有任何棺木,隻有25具遺體被淩亂地擺在一起。

這件事也驚動了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他的推測是:“墓主在生前可能犯了罪,沒辦法享受正常的墓葬儀式,除了墓主以外,還有24名奴隸殉葬了。”

随着考古的進行,這件事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第二次整理時,考古人員發現第一次挖掘并沒有真正到底,在下面的第二層依然有29具屍骨。

1977年第三次挖掘中發現,第二層屍骨下面還有一層,第三層屍骨數量為73具。

結合這些資訊,考古學家已經有了大緻推斷:這并非墓葬坑,而是祭祀坑。

屍體和頭顱沒有臉朝上的,各種迹象也能表明:殺戮是在坑外進行的,然後再把死人丢進坑内。

坑底還有人負責調整遺體的位置,不能讓臉朝着上方。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第一輪殺戮結束後,儀式的主辦者向坑内灑了一些朱砂,屍骨局部也留下了朱砂的痕迹,緊接着便是填土。

填土後第二輪殺戮開始,在第二層的遺體中,考古學家能清晰分辨出還有5個兒童。

完成後,主辦人又灑了一些朱砂,再鋪上一層小卵石。

第三輪殺戮開始,和之前的流程差不多,死者的死法各有不同。

全部殺戮行為結束後,最後就是填埋工程,坑内還放入了一些青銅器,結合屍身擺放、灑朱砂、打碎陶器等步驟,足以說明每一步都是有儀式感的,也有一套相對應的流程。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而且,從死難者的遺物來看,不少人攜帶貨貝,那也是他們自己的“随葬品”,這種富裕程度都不算是奴隸。

死者中最富裕的攜帶1件象牙棒和,還有青銅禮器和兵器,但殺人者對這些都視而不見,這說明隻能是王權促成了這件事:因為在商周時期,哪怕是進階貴族也沒有将下級貴族滿門誅殺的權力。

《史記》等史書記載,纣王曾經處死九侯、鄂侯、比幹等商人貴族,因為在商王的眼中,向諸神奉獻更為“進階”的祭品是對神靈的崇拜。

犯錯的貴族結局都是如此,就更不用提那些地位低下的奴隸了。

而“人祭”現象也在後續的周朝得以流傳,直到春秋戰國期間才明顯減少。

參考資料

重新整理認知的“殷周之變” 栾吟之 解放日報

古代酷刑“腰斬”究竟有多疼?女囚行刑前,都要拿錢賄賂劊子手 上遊新聞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商代的“以人為祭”,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劫難性”的正常存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