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和本事,是有“段位”之分的。
高段位的人,基本可以吃定低段位的人。而低段位的人,要想擺脫高段位的人的控制,就隻能提高自己的段位。其他的,别無選擇。
就拿“謀略心術”來說,相信很多人都讨厭謀略心術,認為這東西特别複雜。可是,哪怕我們讨厭,也無法躲避謀略心術。
我們不用謀略心術保護自己,那别人就會用謀略心術算計我們。所謂“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就是這個道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要想做到防人,首先,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認知。其次,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段位。
這4種高段位的帝王心術,是吃得開、混得好的關鍵。
一、制衡之術。
帝王心術的關鍵是什麼?就是“制衡”。唯有各方都保持勢均力敵的狀态,才能維持住局面。不然,就容易發生巨大的變數。
在《西遊記》裡邊,有一個細節:如來和觀音,隻讓孫悟空戴上金箍,而沒有讓豬八戒和沙和尚戴上金箍。
這說明了什麼?要是沒有金箍的束縛,孫悟空就是取經團隊裡邊獨一檔的存在,就連唐僧也很難控制他。這就會導緻局勢不平衡。
唯有給孫悟空戴上金箍,讓唐三藏學會緊箍咒,孫悟空才會聽話,這取經團隊的各派實力,才能維持平衡,不會鬧出沖突。
戴上了金箍的孫悟空,隻聽唐僧的話。同時,由于孫悟空的實力比豬八戒和沙和尚要強,是以就能以強馭弱,死死吃住這兩人。取經團隊,就徹底被制衡了。
制衡,其實很好了解,不讓A過分強大,也不讓B過分弱小,雙方勢均力敵,誰也吃不掉誰,這就是典型的制衡。
二、先巴掌,後甜棗。
人性有一個特點,喜歡先抑後揚。比如看小說,一開始的内容是悲劇,而最後的結果是大團圓結局,人們就會心滿意足,而沒有任何的遺憾。
根據先抑後揚的人性,有人提出了一個觀點:要想控制一個人,首先就需要給他巴掌,然後才給他好處。
舉個例子。開會的時候,老闆批評了你,數落了你一頓。這個時候,你就會特别生氣,對老闆特别不滿,因為你的自尊心受到了踐踏。
事後,老闆找到你,跟你說“你是我重視的手下,某某位置就是留給你的,今天的事兒别放在心上”。聽完老闆這番話,你立馬就會心花怒放,而忘了之前發生什麼。
不管老闆的承諾是否兌現,隻要你選擇相信老闆,那老闆的目的就達到了。僅僅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心态和想法。
可見,先給巴掌,再給甜棗的行為,是永遠适用的。因為人這種生物,都是“不記打”的。僅僅一個畫大餅,就能套路不少人。
三、威不知,則心難測。
越是底層,且沒有本事的人,越是沒有城府。而越是地位高,且有本事的人,越是城府極深。後者,往往吃定了前者。
強者,為什麼都重視城府?因為城府就像是人們身上的衣服,也是遮羞布。有城府,别人就看不透你。沒有城府,别人就能看透你。
《春秋左傳》中有一句千古名言:“刑不可知,威不可測。”唯有你不知道規則,搞不清楚規則的後果,那你才會敬畏規則。
這就是“神秘感”給人帶來的威懾。人也是如此。你看不透老闆,不知道老闆下一步要幹什麼,那你就會尊重老闆,不會做任何出格的事。
你看東漢末年的曹操,一時禮賢下士,一時好夢中殺人,誰也不知道曹操下一步要做什麼,是以沒有人敢違背曹操的意思。就連荀彧,要麼聽話,要麼完蛋。
這符合《孫子兵法》中的“難知如陰”。唯有隐蔽,不讓别人知道,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或者直接不戰而屈人之兵。
四、黑白并舉,善惡并用。
當你接觸的人多了,你就會發現,弱者都喜歡講善惡,而強者都不會講善惡。因為弱者沒得選,隻能選擇善。而強者有得選,他們都是善惡的集合體。
如何了解呢?你看白手起家的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你認為,這兩人到底是善人,還是惡人?無法評價,因為他們既善又惡。
劉邦,進入到鹹陽城,就來了一出“約法三章”,直接傳檄而定,這是善。平定天下後,不僅幹掉了韓信、彭越等人,就連發小、老兄弟都不放過,這是殺伐果斷。
朱元璋,為人簡樸,從不鋪張浪費,這是善。建立明朝後,直接幹翻了淮西勳爵,明知李善長和藍玉是冤枉的,也要幹掉他們,這是殺伐果斷。
可見,真正的強者,既有白的一面,也有黑的一面。唯有黑白并舉,善惡并用,才能在競争殘酷的世道當中,突出重圍。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善惡,有的隻是“弱肉強食”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