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衆所周知,作為一個水利樞紐,洪水期堵水,旱季給下遊放水,這都是屬于基本操作。然而,三峽大壩卻是個反例。
長期以來,三峽大壩都是在汛期直接洩洪,在幹旱期則把水給存起來發電。三峽大壩這是要幹啥?難道連“存水放水”的道理都不懂嗎?
三峽又反向操作?
近期,根據水文氣象預報。在未來十天,四川、重慶、三峽庫區等地,将出現持續強降雨。像岷江、嘉陵江等支流,将發生多輪漲水。
整個三峽庫區,在七月中旬,也會漲水兩次,而且還是大漲。總之,三峽一帶在接下來即将迎來洪水考驗,讓人心頭為之一緊。
也正是在這節骨眼上,央視新聞報道,三峽水庫将今年首次開閘洩洪。
汛期洩洪才是正常操作
嚴格來講,三峽大壩的這些操作,并不是反常态,而是屬于正常操作。
比如網友口中的“大壩要在汛期蓄水”,這句話本來就有問題。水都蓄滿了,下一次來洪水怎麼辦?是以三峽在汛期來臨的時候肯定要把水放出去嘛,不然根本擋不住下一輪洪水。
從原理上來看,三峽大壩在放水之前,其實已經擋住了上遊的一批大洪水。
期間,三峽采用間歇性放水的模式,與下遊設施進行錯峰放水。一直放水放到水庫的最低水位,才停止放水,這樣就能迎接下一次洪水的到來了。
反正,三峽大壩講究的是徐徐圖之,而不是任意傾瀉而下。當水放的差不多了,洪澇風險也就減輕了。
旱季并沒有不放水
至于“旱季存水”的這個說法,其實也存在一定謬誤。根據有關資料來看,三峽大壩在旱季其實是放了水的。
國家水利部官網資料顯示,從2017年年末到2018年年中,三峽經過一輪枯水期排程,其出庫流量是要大于入庫流量的。
因為持續放水,三峽水庫的水位從175米降到了160米。到這時候就真不能再放了,再放就沒法發電了。
總之,經過那段時期的放水,三峽水庫累計為下遊補水超過227億立方米。由此可見,在枯水期間,三峽大壩并沒有自己私存水份,而是廣澤世間,福潤萬物。
備受争議的三峽工程
當然了,三峽作為一項超級工程,它所遭受的非議,數不勝數。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三峽大壩還沒開始建的時候,就有專家跳出來反對這項基礎設施。
畢竟那時候中蘇關系不好,蘇聯曾揚言對中國使用外科手術式打擊,是以許多專家紛紛擔心三峽會被炸掉。一旦三峽被炸的話,那就比當年的花園口決堤還要恐怖了。
要知道,當年蔣介石挖開花園口大堤的時候,一瞬間就沖出來400多公裡的黃泛區。整個黃泛區從西北到東南,蔓延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44個縣。
由于洪水太過迅猛,導緻上千萬老百姓傾家蕩産,無數人死于非命。可以說,但凡哪條大江大河的堤壩一垮,頃刻之間就會造成生靈塗炭的慘劇。
換成長江就更不得了,它途徑11個省,比黃河的規模還大。一旦三峽大壩被炸,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是以當時很多人都反對建三峽大壩,以避免重演花園口決堤的悲劇。
到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三峽大壩的建設,又遭到了一批人的反對。據說當時有400多名專家存在異議,甚至還有9名專家不願簽署施工協定。
至于反對理由,專家們也一一列出。比如居民遷移和安置的開銷太大,還有就是當地生态會遭到破壞,産卵的魚沒法洄遊等。
更有甚者,一些專家還認為,三峽大壩簡直就是“勞民傷财”,耗資2000億修個水泥壩,根本劃不來。
三峽工程收益超乎想象
然而,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當初那些專家确實有點杞人憂天了。
就拿“投入-收益”這一項來說,三峽大壩每年可發電1000億度。就算一度電5毛錢,三峽大壩一年發電量也有500億了,僅需4年即可回本。
更何況,三峽大壩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僅是發電這麼簡單。它還能通過調節水量的方式,助力當地農業。此外,三峽還增強了大型船舶通行的能力。
要知道,三峽未建成之前,巫峽的水深隻有1米。待三峽建成後,其水深達到了80-100米。有了這麼深的水,通千噸船舶都沒問題。靠着這些船舶,三峽直接拉動了相關經濟産值近千億。
最關鍵的是,三峽大壩産生的電量,一度支撐起了受電地區15萬億元的GDP。這些源源不斷的電力,不僅助力當地工業發展,它還是清潔能源的代表之作。
由于三峽水電替代了部分煤電機組,是以它可以減少煤炭消耗4.8億噸,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2.5億噸。如此看來,在“碳中和”這條路上,三峽大壩也是出了名的大哥級人物。
2009年,随着長江三峽工程全部完工,一時間舉國歡騰。畢竟這項工程不僅能發電,還能通航,規模也堪稱全球之最。面對如此利國利民的龐然大物,大家心裡由衷的表示贊歎。
建三峽時淹了很多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峽大壩建好後,一些網友卻表示:“為建成三峽大壩,淹了很多地方”。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關于這個問題,網友倒也沒說錯。在三峽工程正常蓄水到175米的水位時,大壩會形成一個水庫淹沒區,也叫三峽庫區。
随着庫區的逐漸蔓延,大水一度淹沒了2座城市,11座縣城,以及116個鄉鎮,總淹沒面積高達632平方公裡。
當然了,在水淹之前,這些地方的居民都是移民了的。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國家一共花費856億,完成了當地131萬人的移民工程。其中有400多億元,就撥給移民們作為安置費。
可見,“水淹”事不假,但補償也是給到位的。咱們沒有因為大國工程的建設,就犧牲了老百姓的幸福。
至于魚類洄遊這個問題,項目負責人也予以了解決。
比如施勞工員在大壩的兩邊都修建了魚梯,以此來作為魚類的洄遊通道。在通道的較高處,還建有魚池,可供魚類休息,還能緩沖從高處流下來的水。
總之,在建工程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問題,相關負責人都一一考慮到了。畢竟這項工程關系甚廣,如果沒有周全方案的話,肯定是無法啟動的。
三峽大壩如今能建起來,并穩如泰山的安全運作着,就足以證明這座大壩的合理之處。
它就像長江幹流的一座調制調節器一樣,依靠自己“小小”的身軀,撬動了整條長江的經濟效能。這就是三峽大壩,一個默默無聞卻實力超群的大國工程。
資訊來源:
中國政府網【[總體規劃]三峽庫區的淹沒情況】
央視新聞【多地強降雨持續 三峽水庫今年首次開閘洩洪】
怪羅科普【三峽大壩落差110米,下遊的魚如何完成洄遊?難道一直分居兩地?】
博古文史【斥資954億建三峽大壩,初建時竟遭9位專家反對?會受戰争威脅嗎?】
#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