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榮昌生物現金流再吃緊

近兩年,國内生物科技(Biotech)公司腹背受敵,激烈市場競争下産品商業化前景存疑,再疊加資本寒冬下融資難度大幅提升。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時刻保持着緊張的情緒,上市公司的股價也随之大起大落。

7月8日至10日,A股、港股上市公司榮昌生物的股價出現連續三個交易日大幅下跌的情況,其中,A股股價從7月8日的開盤價39.8元,跌落至7月10日的收盤價25.75元,跌幅超30%。

連續數天的放量大跌引發行業熱議。

榮昌生物有“ADC藥物一哥”的美稱,是首個将國産ADC藥物推向市場的創新先鋒企業,更是科創闆和港股雙料明星,一度融資超過60億元。創新實力和研發能力尚可,兩款産品商業化後銷售穩健,就是這樣一家優秀的企業,如今卻被質疑現金流枯竭。

7月12日,榮昌生物股價有所回暖。截至收盤,榮昌生物A股報收28.59元,漲6.36%;港股報收16.46港元,漲4.44%。

榮昌生物現金流再吃緊

記者注意到,不僅是榮昌生物,近兩個月裡裡,康方生物、聖諾醫藥等Biotech均因各種原因經曆過股價大幅波動。困境之下,Biotech如何實作“上岸”?

實控人增持

機構跑路

事實上,市場對于榮昌生物的懷疑态度一直都在。今年1月和4月,其股價經曆過兩次震蕩。7月初,榮昌生物每股單價已跌落至40元出頭,較年初跌幅超60%。

股價跌跌不休,壓力之下,7月8日,榮昌生物釋出實控人增持計劃稱,王威東等人因對公司經營情況持續看好,拟于7月9日起的6個月内,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額不低于人民币1000萬元且不超過人民币2000萬元。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增持計劃并沒有讓公司股價回暖,反而在次日跌幅達到了近20%。從當日龍虎榜來看,賣出金額前五名均為機構席位,合計賣出金額達1.83億元,買賣淨差額-1.21億元。

榮昌生物現金流再吃緊

圖檔來源:東方财富

市場的擔憂依然在于榮昌生物的資金狀況以及核心産品泰它西普(RC18)的商業化進展。早在今年1月,就有市場消息傳出榮昌生物資金告急,彼時公司還曾對此澄清。但到了3月末,榮昌生物又抛出了25.5億元的融資計劃,并表示該筆資金将用于新藥研發項目。

在産品方面,榮昌生物僅有維迪西妥單抗、泰它西普兩款藥在2021年獲批上市,進入商業化階段,剩餘6種産品仍處于臨床試驗階段。也就是說,僅有維迪西妥單抗和泰它西普兩款産品能讓公司“回血”,其餘管線依然處于“燒錢”狀态。

面對質疑聲和股價大幅下跌,榮昌生物緊急召開投資者會議進行回應。公司披露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此次參會的包括中銀基金、安信基金、中歐基金等機構。

商業化存疑

資金告急

據了解,榮昌生物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通過港股和A股首次公開募股(IPO)的方式,共募集資金63億元。但截至2023年底,這兩項IPO募資分别僅剩4322萬元和1.96億元。

年報顯示,榮昌生物2023年研發費用為13.06 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3.01%;銷售費用為7.7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75.90%,兩項合計開支20.81億元,甚至達到了公司去年全年營收的2倍之多。

新藥研發如此“燒錢”,榮昌生物的資金能否支撐下去?

榮昌生物在上述投資者會議中表示,公司在資金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包括公司賬上有一定的現金儲備、商業化帶來一定規模的現金流以及公司擁有充足的銀行授信等。

對于泰它西普的國際合作進展,榮昌生物表示,公司正在積極推進其對外授權,但由于泰它西普适應證較多,給合作談判帶來一定難度,公司将進一步調整和優化BD政策,推進項目達成。

一直以來,榮昌生物都在試圖通過自主商業化的方式來進行泰它西普和維迪西妥單抗的推廣。是以,榮昌生物的自身免疫商業化團隊和惡性良性腫瘤領域商業化團隊從2021年的132人和180人增至2023年的750人和600人。銷售費用從2.63億元飙升至7.75億元,翻了近3倍。

但業績方面卻并沒有顯著提升,2021年至2023年,榮昌生物營收分别為14.26億元、7.72億元和10.83億元,同比增長467.53%、-45.87%、40.26%;歸母淨利潤為2.76億元、-9.99億元和-15.11億元,同比增長139.59%、-461.56%、-51.3%。

生物科技

如何“上岸”

被質疑的不隻是榮昌生物,今年以來,已有不少Biotech公司經曆了股價上的大起大落。

7月8日,聖諾醫藥同樣因現金流問題,登上風口浪尖。聖諾醫藥公告稱,預計公司認購的基金資産淨值将發生重大不利變化,認購金額2000萬美元,已贖回20萬美元。

截至2023年12月31日,聖諾醫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2388萬美元,且目前聖諾醫藥未有産品商業化落地。也就是說聖諾醫藥在本就資金不充裕、沒有可盈利産品的情況下,又遭遇了理财“暴雷”。當日,聖諾醫藥盤中股價觸及曆史最低點,而後回漲14.55%。

另外兩家“港股18A”上市公司康方生物和康甯傑瑞的股價則受核心産品臨床資料的影響,股價在二級市場上發生震蕩。5月24日,康方生物被傳其核心産品AK112(依沃西)治療EGFR-TKI(一種靶向治療方式)經治的非鱗非小細胞肺癌的中國Ⅲ期臨床資料不及預期。公司當日盤中股價跌超40%。

但幾天之後,反轉出現,依沃西同“藥王”帕博利珠單抗(K藥)的Ⅲ期頭對頭臨床試驗結果釋出,依沃西療效優于k藥。康方生物收漲37.5%。

不同于康方生物,康甯傑瑞股價并沒有出現轉機。康甯傑瑞于5月28日宣布,公司最接近商業化的産品KN046臨床試驗資料不及預期,随後公司市值迅速縮水近半。

有業内人士向記者解釋稱,這樣的股價波動屬于正常現象。“臨床療效是影響創新藥成果産業化的關鍵因素。投資者們往往更關注藥品的臨床資料表現和治療效果的變化,資本市場自然也會是以放大臨床資料讀出的影響。”該業内人士表示。

當然也有不少Biotech做好了“過冬”的準備。在現金流管理上,諾誠健華6月26日公告稱,在不影響正常經營及資金安全的情況下,拟使用閑置自有資金不超過30億元進行現金管理,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低風險投資産品。

産品商業化上,和鉑醫藥、和黃醫藥以及康方生物等紛紛通過海外授權合作(License-out)形式實作盈利。在業内人士看來,Biotech公司在商業化能力上存在欠缺,而與此同時,不少跨國藥企正加緊管線收購,是以從去年末起,License-out交易頻現,這種交易模式也将會成為未來幾年裡,Biotech公司一個比較好的退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