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标注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更好闡述相關内容,開篇故事中涉及到的人名等資訊為虛構,請知悉。
李阿姨是一位年過五十的退休教師,生活規律,身體也沒什麼大毛病。然而,最近她還是發現了一些變化,月經周期越來越短,有時僅僅幾天就結束了。
這天早晨,李阿姨像往常一樣去公園晨練。休息的時候,李阿姨随口提起了自己的困擾:“最近我的月經周期變得好短,有時才幾天就結束了,真是奇怪。”
她的朋友王阿姨聽後,神情變得嚴肅起來:“李姐,這事可不能大意。正常月經不都來一周左右嗎?你還是趕緊去醫院檢查一下吧。我聽别人說卵巢出問題,月經就會變短了。我有個鄰居得了卵巢癌,她一開始月經也是隻來一兩天。”
聽了王阿姨的話後,李阿姨心裡不免也開始擔憂。
她自己年輕的時候,月經也是大概七天後才幹淨的。現在自己經期變得這麼短,這讓她感到十分不安。李阿姨越想越害怕,幾天後,她終于下定決心去醫院尋求專業的建議。
醫生耐心地聽取了李阿姨的描述,并進行了詳細的檢查。
檢查結果出來後,醫生對李阿姨說:“您不用太擔心。根據檢查結果,您的身體并沒有什麼大問題。您現在的情況是因為進入了更年期,這是女性的一種自然生理變化。”
李阿姨這才松了口氣,原來這麼短的月經對某些人來說是正常的。
月經雖然不招人喜歡,但确實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
别把子宮出血當月經,有以下問題趕緊找醫生
經血和子宮出血十分相似,兩者很容易混為一談。有時候“月經”過長或不規律确實有可能提示身體出現某些問題。
像是《紅樓夢》中為人熟知的王熙鳳。
在書中後半部分中,鳳姐罹患了“下紅之症”。根據她身邊的丫鬟平兒描述,鳳姐的月經“一個月竟瀝瀝淅淅的沒有止住”。鴛鴦猜測鳳姐這是得了“血山崩”。
鳳姐具體是得了什麼病,我們不得而知。所幸的是,當今醫療技術發達,這種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基本上已經被科學家們探明。
國際婦産科聯盟将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分為PALM-COEIN。這是每種病因首字母縮寫,分别代表了結構性和非結構性的原因。
結構性病因指的某個器官中有明顯的病竈,一般能通過影像看見異常的病變結構。PALM指的就是五個常見的子宮疾病——息肉(Polyp)、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子宮肌瘤(Leiomyoma)和以子宮内膜癌為主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和增生(Malignancy and hyperplasia)。
子宮出血自然是子宮有問題,這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都很好了解,但有時候又并非完全如此有一些病因雖然在在影像學檢查中難以發現明顯結構異變,但仍能引起異常子宮出血的原因,這就是非結構病因。
非結構病因縮寫COEIN涵蓋了凝血功能障礙(Coagulopathy)、排卵功能障礙(Ovulatory dysfunction)、子宮内膜問題(Endometrial)、醫源性因素(Iatrogenic)和一些未知的原因(Not yet classified)這五種主要分類。
相比于前者,非結構性病因由于很難觀察到,其診斷和治療可能更加考驗醫生的臨床經驗和能力。但無論是哪一種病因,都需要一定的醫療儀器進行檢測才能确診。
是以,對于普通群眾來說,千萬不要輕易給自己診療。一旦發現自己有月經不調的情況,最好還是前往醫院尋求專業的意見。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月經3天幹淨和7天幹淨的女人,誰的衰老速度更快呢?
月經3天幹淨和7天幹淨的女人,誰的衰老速度更快?
從醫學角度來講,月經指的是在激素的調控下子宮内膜定期剝落,并且從陰道流出體外。負責調控月經發生的激素主要來源于垂體和卵巢,但月經時長并不僅僅取決于這兩個器官。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千差百異,月經周期自然都不一樣。
月經出血可能每21至35天發生一次,持續2至7天。也就是說,對于未孕女性來說,不論是月經三天幹淨,還是月經7天幹淨,隻要沒伴有其他異常情況,那麼都是正常的。
那麼,咱們能根據這一點來判斷女性衰老速度快慢嗎?
并不能!大家要知道:即便是同一個人,剛來月經的前幾年,月經出血周期長是很常見。
然而,随着年齡的增長,女性經期會稍微縮短,而且會逐漸規律。當進入更年期後,月經可能會變得更短,慢慢地變成停經狀态。
正常月經波動範圍較大,光看月經長短判斷衰老速度或健康程度,這并不可靠。
不過,醫生建議大家關于另一個問題:月經周期長度!
月經周期長度,蘊含了什麼健康訊息?
女性在可生育的年齡裡都會來月經,月經周期被視為女性第五大生命體征。這位“好朋友”來的時候身體難受,但她不來的時候心裡又慌得很。确實,不少研究指出,月經确實和女性各面的健康密不可分。然而,我們的關注點不僅要放在這個“好朋友”來的那幾天,還要關注她拜訪我們的頻率——月經周期長度。
月經周期長度指的是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到第二次月經來的前一天,一般是28天左右。如果超過35天,會被認為月經稀發,一般都會伴有月經量少的問題。
不少疾病,尤其是内分泌疾病,很有可能引起月經紊亂,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多囊卵巢綜合征、高催乳素血症等。這些疾病情況會比較複雜,不同病程有不同症狀,月經量過多過少、月經來得頻密或者閉經等情況都是有可能出現的。
其實,中年人高發的糖尿病,不僅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一種内分泌疾病。較多證據表明性激素水準變化與2型糖尿病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
在1994年,就有人報道近25%~30%的糖尿病育齡女性患有月經異常。
2009年在《女性健康》學術期刊上,一篇綜述指出糖尿病女性最常見的月經異常是繼發性閉經和月經稀發。
在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團隊評估了143名糖尿病女性、186名這些病人的非糖尿病姐妹和156名正常對照女性的月經周期差異。
結果顯示,患有1型糖尿病的女性,尤其是在20~30歲之間,很容易面臨一些月經問題。這些患者月經過長,一般持續時間會超過6天,周期長度也比她們的姐妹或對照組更長。
此外,一項跨越20多年的大型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月經周期大于或等于40 天的女性更容易患2型型糖尿病。
這項前瞻性研究名為“護士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NHS)。這項研究以護士為主要調查對象,從1989年開始,直至2017年結束,一共有超過一萬名絕經前健康女性參與。
通過随訪調查,研究人員跟蹤了這些女性的月經周期以及健康情況。除了發現月經周期與糖尿病之間的關系外,該隊列研究也向人們揭示了女性月經周期與其他常見慢性疾病之間的關系。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哈佛醫學院布萊根婦女醫院Jorge Chavarro教授是該研究主要參與者。在2020年,該團隊利用第二期資料,分析了月經周期與早死(低于預期壽命70歲死亡)之間的關系。
這篇發表在權威期刊《英國醫學雜志》的文章指出月經周期一直不規律的女性死亡率高于周期非正常律的女性。在青少年期(18~22歲)和成年期(29~46歲)月經周期大于等于40天的人群早死可能性高于有正常月經周期26~31天的女性。這種關聯性在吸煙人群中尤其明顯。
随後,該研究團隊把注意力放到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在2022年發表了兩篇高品質的相關研究分析。
在第一個研究分析中,研究人員就發現,月經不調似乎與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過早死亡關系密切。
果不其然,這些18~22歲或29~46歲時周期長度為40天或更長或周期過于不規律以緻無法估算的女性,其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分别是正常周期女性的1.44倍和1.30倍。
在癌症方面,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情況也并不樂觀。
在29~46歲時報告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比周期非正常律的女性總侵襲性癌症風險高出11%。這種關聯在子宮内膜癌最為明顯。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罹患此癌症的風險是正常女性的1.39倍。
很多“健康問題”可能隻是生理期的正常變化
上述的研究都告訴我們,不僅要關注大家熟知的月經出血期,還應該把眼光放寬一點,多留意自己的“月經周期”(除了出血期外,月經周期還包括卵泡期、排卵和黃體期等)。
每個階段由于激素水準的變化,女性的身體會經曆一系列的生理變化。這些變化在某些時候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健康問題,但實際上,它們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當月經幹淨後,人體就會進入卵泡期,好為下一次受孕準備好卵子。在此期間,雌激素水準逐漸上升,卵子在卵巢中開始增大,并互相“競争”,最後僅有一個或偶爾兩個卵泡成為“赢家”,變成顯性狀态。
這些顯性狀态的卵泡會在月經周期的中間(大約第14天)釋放卵子。排卵後,殘餘的卵泡會變成黃體,進入月經周期的最後階段——黃體期。
相信不少女性在經前都會經曆各種不适,這種情況被稱為“經前綜合征”,一般就是在黃體期發生的。
黃體期之是以如此“難熬”,罪魁禍首莫過于是黃體所釋放的黃體酮(progesterone,又譯為孕酮)。黃體酮固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例如讓子宮内膜增厚,使其能夠植入胚胎。
但同時,黃體酮的增加又會給女性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睡眠就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經前期(或黃體期)與多種睡眠問題頻率增加之間存在聯系。
這些研究顯示,部分婦女在黃體期不僅容易失眠,而且還容易半夜醒來,經常做一些生動清晰的噩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
這至今還沒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但部分專家認為黃體酮水準升高會縮短睡眠過程中的快速動眼期,還會讓人更容易在此期間醒來。
快速動眼期腦部和清醒狀态十分相似,是以如果在此期間醒來,人是很容易回憶起剛才做過的夢。這也是為什麼黃體期婦女容易有一些感覺十分真實的夢境。
另外,黃體酮還能引起體溫升高。由于人睡眠都是偏愛涼爽的環境,體溫上升可能也是容易清醒和做噩夢的原因之一。
除睡眠外,在月經期和黃體期,許多女性會感到食欲增加,特别是對高熱量和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渴望會變得十分明顯。
一些女性在月經前還出現水腫現象,這其實都是體内激素水準變化的結果。了解這些生理期的正常變化不僅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擔憂,還可以幫助女性更好地應對各種不适。
例如,在黃體期,如果出現睡眠問題,可以通過調整睡眠環境和作息時間來改善。飲食方面,可以選擇健康的高纖維和高蛋白食物解饞,避免過度攝入高熱量食物。
女性的生理周期是一個複雜且自然的過程。
許多被認為是“健康問題”的現象,實際上隻是生理周期中的正常變化。當然,如果這些不适持續存在,或者嚴重影響到生活,應該盡快前往醫院進行檢查咨詢。
小延申:男性也有生理期?
月有陰晴圓缺,河流也有潮起潮落。月經其實就是女性體内激素水準在一定時間内規律性變化的結果。雖然男性沒有月經,但他們的激素水準同樣會規律性地變化,産生類似的影響。
女性的月經周期顯而易見,每月都會經曆激素水準的大幅波動。而男性就沒有這種顯著的變化,相關研究也較少。有部分荷爾蒙研究專家會認為男性激素水準不會有周期性的變化。但《男性更年期》作者,性别醫學和男性健康領域的領先專家Jed Diamond卻持相反的觀點。
他指出男性的睾酮水準通常在早晨達到峰值,然後在一天内逐漸下降,到晚上時達到最低點。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還指出,男性荷爾蒙會呈季節性變化,在秋季睾酮濃度最高,夏季最低。
男性的睾酮水準還會受年齡影響,和女性進入更年期一樣。當男性進入四十歲後,睾酮水準平均每年會下降1%,但一般睾酮還會保持在正常水準範圍内。
睾酮對男性的身心健康都有巨大影響。較高水準的睾酮能讓男性感到精力充沛、情緒高漲。在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是不允許使用睾酮的,因為睾酮能夠提高他們的體能,對其他運動員十分不公平。
如果睾酮水準過低,那麼身體就會出現相反的症狀,包括疲憊、情緒低落和易怒。一些研究還表明,睾酮水準的下降可能與男性的抑郁症狀有關。
這聽起來和女性經前情況十分相似,既然男士也可能有荷爾蒙周期,那麼男士也會有“大姨丈”嗎?
确實有這種可能。
在2001年,生物學家Gerald A. Lincoln發現,當快速抑制睾酮分泌,公羊會出現“男性易怒綜合征”(irritable male syndrome)的症狀。
具體而言,這些公羊變得緊張、煩躁、嗜睡和抑郁。
Jed Diamond在2004年出版的同名書籍《男性易怒綜合症》也詳細論證了男性荷爾蒙水準變化是會影響情緒的。睾酮周期性變化,也會讓男性有女性經前和更年期的症狀。
然而,提起荷爾蒙,人們常常會聯想到女性。
研究男性荷爾蒙聽起來好像是一個笑話。此外,相比女性,男性荷爾蒙變化也沒有太明顯的症狀。是以,國内外相關的研究一直都不多,甚至有避而不談的傾向。
盡管“大姨丈”是否存在還有待進一步确認,但我們都十分肯定的是,無論男性還是女性,每個人都有荷爾蒙。這些小小的化學分子影響着我們身體的方方面面。是以,每個人平時應該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穩定荷爾蒙水準,維持其正常周期變化。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應對自己的月經周期多加留意。
同樣,即便男性沒有“大姨媽”拜訪,也應該多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态和情緒。若身體或情緒上有不适,應該積極和醫師溝通,守護自己的荷爾蒙健康。
參考文獻:
Mihm M, Gangooly S, Muttukrishna S. The normal menstrual cycle in women. Anim Reprod Sci. 2011;124(3-4):229-236.
Jain V, Chodankar RR, Maybin JA, Critchley HOD. Uterine bleeding: how understanding endometrial physiology underpins menstrual health. Nat Rev Endocrinol. 2022 May;18(5):290-308.
Wang YX, Stuart JJ, Rich-Edwards JW, et al. Menstrual Cycle Regularity and Length Across the Reproductive Lifespa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Netw Open. 2022;5(10):e2238513. Published 2022 Oct 3.
Wang S, Wang YX, Sandoval-Insausti H, et al. Menstru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and incident cance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um Reprod. 2022;37(2):341-351.
Wang YX, Arvizu M, Rich-Edwards JW, et al. Menstrual cycle regularity and length across the reproductive lifespan and risk of premature morta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0;371:m3464. Published 2020 Sep 30.
Lincoln GA. The irritable male syndrome. Reprod Fertil Dev. 2001;13(7-8):567-76.
Jehan S, Auguste E, Hussain M, et al. Sleep and Premenstrual Syndrome. J Sleep Med Disord. 2016;3(5):1061.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