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光盯着“油罐車”了,難道司機和油企沒有問題嗎?
“卸完煤制油,再裝大豆油”,近日,有關“罐車運輸油罐混用”的話題引發全網熱議,油罐車行業、食用油企業都深陷輿論漩渦之中。
一次“油罐車混裝”事件,将食用油運輸行業長達20年的行業潛規則捅破。
媒體直呼“形同投毒”,我們不知道是該慶幸還是懊悔;
國務院食安辦出手,徹查!我們等待着背後的真相揭露曝光。
可以預見的是,食用油産業鍊的風暴來了,而處在風暴中心的“油茅”金龍魚無疑迎來巨大考驗,是“一躍化龍”還是“泯然衆生”?
我們,拭目以待!
01
“油罐車混裝”事件曝光後,金龍魚很受傷,股價創曆史新低!
近日,有媒體對罐車運輸亂象進行調查,發現國内許多普貨罐車運輸的液體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也運送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
卸完煤制油的罐車又裝了食用油,那食用油還能放心吃嗎?
事件一經發酵,引起軒然大波,網友們紛紛評論,甚至指責道:“這簡直是謀殺!”“比當初三鹿奶粉事件的影響力,不遑多讓。”
好在事件發生後,國務院食安辦立馬成立聯合調查組,徹查罐車運輸食用油亂象問題!
同時,7月9日,金龍魚、魯花、西王、多力等多個食用油企業相繼發表聲明進行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煤油油罐車所載食用油的去向,有更多線索浮現了出來。
行車軌迹顯示,混裝油罐車曾停靠中糧和金龍魚的工廠,金龍魚一下子頭大了!
針對“油罐車運輸亂象”事件,金龍魚顯然是急了,不止一次聲明表示,武漢工廠該車裝運時為新車狀态,工廠的食用油都是在自己工廠進行桶裝之後再運輸的,從裝車到卸車,形成了完整閉環,産品名額完全符合國家标準。
可即便如此,金龍魚今日股價依然在二級市場幾近“崩盤”!
7月10日,金龍魚開盤跌超8%,股價再創曆史新低。截至收盤,跌幅收窄至4.41%,報26.04元/股,市值1412億元。
一次次令人失望的業績,金龍魚一步步走下了神壇。
三年前,金龍魚在行情火熱之際變身大牛股。
三年後,金龍魚不僅成為了一隻大熊股,還面臨着食品安全問題(食安問題)的考驗!
三年來,金龍魚的市值從最高的近8000億跌到4000億,又從4000億跌到不足1500億,三年沒了近6500億元!
金龍魚近來的股市表現,也“坑”了超14萬的散戶!
不得不感慨,和食品相關的上市公司,股價上漲的時候,它們是二級市場的“甜牛奶”;可一旦出現食安問題的時候,就變成了“緻命的毒藥”,股價和消費者都深受其害。
02
金龍魚1988年在深圳起步,創始人為著名愛國華僑郭鶴年先生和他的侄子郭孔豐先生(新加坡籍),母公司是益海嘉裡。
益海嘉裡旗下有“金龍魚”“歐麗薇蘭”“胡姬花”“香滿園”“海皇”“金味”等品牌,在小包裝食用油、包裝面粉、包裝米等賽道,市場佔有率常年排名首位,是中國糧油界毫無疑問的“巨無霸”。
雖說郭鶴年隻是一名華僑,但他卻始終沒有忘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對中國一顆赤子之心!
郭鶴年曾這樣說過:“我一個人的力量來幫助祖國中國,隻是大海的一滴水,但是我做一種榜樣,同時很多人來和你競争,這都是好事。”
據統計,郭鶴年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已達20餘項,分布在閩、粵、桂、浙、遼、皖6省和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成為最大的海外華裔投資者之一。
其中大型投資包括參與營建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國貿),在杭州和北京興建具有世界水準的香格裡拉酒店,參與北京及上海市的舊城改造,以及投巨資興建廣西北海市大型化工企業等。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郭鶴年積極與中國大陸開展經貿合作,主要投資第三産業和糧油業。
如今人盡皆知的食用油龍頭金龍魚,就是郭鶴年先生當年在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食品加工行業明珠,目前依然是很多家庭的廚房用油的前列選擇。
2017年至2019年,金龍魚母公司益海嘉裡的營業收入分别為1507.66億元、1670.74億元和1707.43億元,同比增長12.94%、10.82%和2.2%;歸母淨利潤分别為50億元、51億元和54億元,同比增長877.97%、2.53%和5.47%。
2020年10月15日,益海嘉裡金龍魚正式登陸A股創業闆,成為彼時創業闆史上募資規模最大的IPO。
金龍魚上市第一天就暴漲119%,驚呆了一衆A股吃瓜群衆。
之後,金龍魚股價更是一路走高,股價3個月幾乎翻兩倍,金龍魚被推上神壇,成為一代“油茅”,好不風光!
03
金龍魚的“瘋狂”除機構們的集體炒作外,本身的業績增長強勁也是“功不可沒”。
上市當年,金龍魚營收1949億元,同比增長14%;淨利潤60億元,同比增長11%;扣非淨利潤達88億元,同比大增96%。
彼時的金龍魚與貴州茅台、農夫山泉、海天味業一起被股民調侃為“四大神水”。
作為一門剛需性生意,市場龍頭金龍魚不僅被賦予了“油茅”的頭銜,還曾在金融市場備受熱捧。
然而,作為A股營收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曾經的大牛股金龍魚似乎“遊不動了”。
金龍魚股價自21年攀升至最高點後,此後盡管有些起伏,總體來看仍是處于一路下行的狀态。
股價一蹶不振的金龍魚,讓人們開始認識到原來金龍魚不是茅台。
究其根本,是金龍魚近些年持續增收不增利,去年更是營收、淨利潤雙雙下滑。
2024年3月23日,金龍魚釋出了2023年财報。全年公司營收2515.24億元,同比下滑2.32%;歸母淨利潤28.48億元,同比下滑5.43%,扣非後淨利潤13.21億元,同比下滑58.5%。這已經是金龍魚連續三年淨利潤下滑。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龍魚的毛利率、淨利率過去幾年一直是下滑狀态。
2020年-2023年,公司毛利率分别為11.01%、8.18%、5.68%、4.83%。
同期的淨利率分别為3.37%、1.98%、1.21%、1.11%,同樣一路走低。
其實,金龍魚的生意模式有很大缺陷,毛利率低說白了就是賺辛苦錢,但食安風險又是重中之重,畢竟它的生意關乎民生,每個人都要吃飯,用米面油,不敢馬虎否則出事就是大問題。
04
金龍魚産品不具備高端屬性,屬于天然的紅海行業,是以别看金龍魚每年幾千億的營收,但利潤非常低。
金龍魚一季報顯示,營收572.7億元,同比下降6.17%;淨利潤8.82億元,同比增長3.30%;扣非淨利潤2.44億元,同比增長1.34%。
在越來越不賺錢的同時,金龍魚負債壓力也居高不下。2023年公司合同負債規模環比增加32%以上,資産負債率常年在60%上下。
總之,一沒有核心競争力,二沒有業績支撐,三沒有資金關照,“油茅”想成為茅台太難了!
而且,哪怕是茅台,如今也沒了往日風光,何況是卷進“罐車混裝”漩渦的金龍魚呢!
其實,“罐車混裝亂象”油企和司機都有責任!
近日,有媒體對罐車運輸亂象進行調查,發現國内許多普貨罐車運輸的液體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也運送煤制油等化工類液體。為了節省開支,不少罐車在換貨運輸過程中不清洗罐體,有些食用油廠家也沒有嚴格把關,不按規定去檢查罐内是否潔淨,造成食用油被殘留的化工液體污染。
早在19年前的2005年,國内媒體就曾報道《罐車清洗難防交叉污染 拉完危險化學品後又拉食品》。
雖說這是罐車運輸行業裡“公開的秘密”,但并不代表整個行業的司機都是如此做的,畢竟利益有限,一旦出了食安問題,後果嚴重是要坐牢的,是以說這隻是個别現象。
而且,絕大多數罐車都隸屬于車隊,即使司機想洗,也要聽老闆的安排。
央視網評論稱,對于運輸方來說,最終還是錢的問題,不少罐車在換貨運輸過程中不清洗罐體,為的是可以省下數百元的清洗費用,成本下來了,競争力上去了,别的運輸車輛隻有跟着“卷”。
不得不說,食品行業對成本高度敏感,固定成本就在那裡,省不了原材料省加工包裝,省不下加工包裝就省儲存運輸,不管那個環節“降本增效”都是有底線的,不然最後早晚會出問題的。
可以預見的是,食用油行業價格戰如果一直打下去,一定是一條不歸路,最終受損的不隻是企業,消費者的權益也無法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罐車混裝事件,目前大家的讨論焦點放在“有沒有清洗”上是誤區,實際這不是“洗沒洗”的問題,而是根本不應該混裝的問題!
總之,食安問題刺痛了公衆的神經,“食”字路口不容一步走錯,“混裝油事件”何去何從,讓我們拭目以待。